原創|從遊戲少年到爲人父母 新生代家長應該如何看待遊戲

新華網前段時間發文《多少道文件才能管住網遊對少年兒童的戕害》,再次引發了大家對遊戲的討論。

今天學院君也和大家一起來聊聊遊戲這個話題。

原創|從遊戲少年到為人父母 新生代家長應該如何看待遊戲

獨自出發成長學院

從遊戲少年到為人父母

8090後的成長就已經歷經過遊戲的洗禮,尤其是男生。很多人家裡的第一臺電腦都是在“為了學習”的旗號下購買的,結果大家更精通的是四處找資源下載遊戲、查找攻略、泡論壇討論遊戲技巧,以及各種用來隱藏玩遊戲痕跡和家長鬥智鬥勇的小聰明。

除了家裡,網吧也是一個群體共同的記憶,在煙霧瀰漫中有形形色色各類人,混雜著叫喊著、鍵盤敲擊聲,尤其是在網吧抬頭看見班主任的場景尤其讓人透徹心扉。

而8090後已然開始奔三奔四,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逐漸成為中流砥柱。當年的叛逆少年如今為人父母,從規則的打破者變成了規則的制定者。那麼對於遊戲的態度,其實從自己人生經歷中的反思就是對子女教育的最好素材。

一個簡單的問題,對孩子來說,看一個小時的動畫片,或者看一個小時綜藝節目,和玩一個小時的遊戲,有區別麼?

從娛樂的角度來說,沒什麼區別。娛樂是人之常情,生活也需要調劑。

相信現在大多數的家長也不會完全禁止孩子玩遊戲,大家更多擔心的是沉迷。

娛樂 or 沉迷?

單純一段時間對某個遊戲感興趣,相對花費了多一些時間,比較熱衷這類話題,這些都還是比較正常的。因為興趣激發起來後,是需要一段時間去平復消退的。只要沒有對正常的學習、生活造成影響,大可不必太過在意。

尤其是孩爸們,可以想象一下自己曾經的遊戲經歷,為了通關某個遊戲、打通某個結局、達到某個成就,心裡就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狀態。然而當目標一旦達成,就像一部追了很久的美劇突然完結,心中那種意猶未盡、索然乏味其實是讓人充滿失落的。

所以家長要先觀察一小段時間孩子玩遊戲的狀態,判斷他只是玩玩而已,還是有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的跡象,再對應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為什麼遊戲吸引人

實現一個遊戲目標,會帶給人內心快樂,沉浸感、控制慾、成就感、自信心在遊戲過程中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這就是遊戲讓人著迷的地方。

在遊戲中,會讓你感覺自己在逐漸變強,遊戲會宣告你有了更嫻熟的技巧、更精良的裝備、更高的排名,整個漸進的過程是最吸引人的。再加上社交元素,更加豐富了整個遊戲的體驗。成功的遊戲設計就是讓玩家被吸引在其中,享受遊戲所營造的這種“你在變強”的錯覺,不斷的花掉時間和金錢。

是的,這就是遊戲最讓人爽的地方。

而在現實中,幾個月才進行一次考試,今天的努力學習,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有結果反饋。週期長,而且效果不直接。

所以很多人也在研究在教育中運用遊戲化的方式,提升學習過程中孩子可以獲得的滿足感,這是一種積極的探索。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引導可以採用的方式,這是個複雜的話題,我們以後再聊。

所以遊戲吸引人是肯定的,遊戲公司和大量從業人員以此為生,他們絞盡腦汁就是想讓人沉迷。但同樣的,影視公司也在大量製造各類娛樂、綜藝、動畫同樣是要霸佔屏幕,霸佔時間。

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遊戲和其他文化產品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商品而已。而每一個人要學會如何分辨商品的價值,決定自己要在上面投入多少的時間和金錢,這是一門必修課,也是家長自己要和孩子一起去感悟的。

家長們看不上孩子們玩的遊戲,害怕他們會受到不好的影響。但這個堵是堵不住的,需要更開放的態度。儘量不要完全禁止,因為禁止恐怕會帶來更強烈的反彈。

對於做為娛樂性質的遊戲,如何對孩子的遊戲時間進行管理,推薦大家以下幾種方式。

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沒錯,如果你都不知道孩子在玩什麼就直接進行指責的話,恐怕只會讓孩子逆反心更重。先跟他一起玩,知道他到底在玩什麼,究竟是哪裡最吸引他,和他一起交流遊戲的過程,令人興奮和沮喪的地方。通過一起進行遊戲,進而限制遊戲的時間,你的參與會讓他開心,也會對你的要求進行相對積極的回應。

推薦孩子更好的遊戲

如果你對孩子正在玩的遊戲實在不滿意的話,那要主動推薦遊戲。就像他在幼兒時期你為他精心挑選動畫片一樣。你要先做一些篩選,看看評論,遊戲的背景、內容、玩法,所表達的價值觀等等,挑選你認為更適合他進行的遊戲。後面我們也會給大家推薦一些被很多人認可的遊戲,以及在遊戲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哪些引導。

放手讓他去成長

上面這兩種適合年齡還小一些的孩子,如果孩子已經不樂意和你一起進行遊戲,或者刻意進行迴避,那以上嘗試不會有積極效果。因為這種情況下預示著遊戲的社交屬性對孩子的吸引,他想和朋友或異性一起玩,或者享受團隊的樂趣。那這種情況下,遊戲往往並不是問題,恰當的與朋友、異性、陌生人相處的方式才是你需要關注、告知並觀測的。

對孩子來說,與父母一起進行娛樂的快樂時光是人生最值得珍視的經歷,也是最美好的回憶。遊戲,只是一種娛樂方式,是一種消遣、社交的工具而已。反而,你需要珍惜能與孩子一起快樂玩耍的時光。

很多80後都有這樣的心境,看著配置越來越高的電腦,看著一天天吃土的遊戲主機,卻發現玩遊戲卻越來越沒有了樂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讓人感興趣、有熱情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少。

沉迷遊戲,你更應關注的是孩子的內心

如果孩子開始有了沉迷遊戲的徵兆,不要不可粗暴的一刀切的進行干預。因為沉迷遊戲只是一個現象,一個結果。這就要求你必須立刻找到孩子沉迷遊戲的原因。是學習無法進步自暴自棄?是校園社交困難內心孤獨?是青春期的懵懂對神秘的嚮往?還是種種其他原因,然後再對症下藥。

遊戲廠商也需要反省自己的責任

本文不是為遊戲廠商洗白,只是希望大家儘量客觀的看待這個事情。不過確實有很多遊戲製作粗糙、低劣,種種誘導消費、虛假廣告非常沒有節操。筆者非常贊同對此類行為進行監管,社會責任不應停留只是停留在說說而已。

關於孩子和遊戲的這個話題,大家也可以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