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顏相機=心理疾病?

前幾天,看到一個報道: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8月2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面部整形外科學卷》(JAMA Facial Plastic Surgery)上發表研究結果,指出由於修圖軟件與美顏相機的普及,人們覺得“完美”的長相不再是雜誌上遙不可及的明星,而是修過圖的自己,讓越來越多人患上心理疾病“身體畸形恐懼症”,甚至會拿自己修圖後的照片,作為整形的範本。

有人對這個報道嗤之以鼻:“不就是美顏相機拍個照嗎?怎麼就得了心理疾病了?”也有人開始擔心“啊,我就是喜歡美顏自拍,我不是有病吧”?究竟事實真相如何,請看下文:

何為身體畸形恐懼症

身體畸形恐懼症首次由恩裡克·莫斯利在1891年首次描述,也是他發明了“dysmorphophobia”(即畸形恐懼)一詞,目前在美國精神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也被稱為身體變形障礙或變形恐懼症,是一種軀體形式障礙。

患有該症的患者會過度擔心外表的某些想象的或微小的缺陷。他們經常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皺紋、皮膚的斑點、過多的毛髮、臉部的腫脹或畸形的鼻子、嘴、下巴或眉毛。因為這種過度關注,患者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的影響,患者通常會感覺沮喪、不安以及不合群。

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患者過分在意自己的外貌,對自己身體的一些小缺陷過分在意,甚至產生病態的行為。

美顏相機=身體畸形恐懼症?

那麼美顏相機跟“身體畸形恐懼症”又有什麼關聯呢?這是因為有“身體畸形恐懼症”的患者,總是希望採用特殊的方式來掩蓋或“修復”自己身體某些部分的所謂的缺陷,甚至去選擇整容。而美顏相機相對整形來說,應該是最簡單、最省錢的“修復”缺陷的方式了,確實有一些患者需要通過反覆自拍(不拍到滿意的自己不罷休)來緩解自己的症狀。

但是,並不是喜歡美顏自拍的人都是“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如何來區別呢?可以用兩個步驟來自查一下:第一美顏自拍帶來的不是愉悅感而是負擔感;第二,每天要花2個小時以上的時間來思考美顏自拍的問題。如果符合以上兩點,那麼建議去專業的心理機構做進一步的篩查。而且“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除了喜歡美顏自拍,還有很多其他的症狀,如抑鬱症狀、強迫症狀、社會功能受損等等,所以大家也不要過分的給自己“貼標籤”和“對號入座”來嚇自己。

美顏相機背後的心理探秘

那麼,為什麼這麼普通人也喜歡美顏相機拍照,美顏相機流行的背後,有怎樣的心理原因呢?

1. 對容貌的刻板印象

人們常說以貌取人很膚淺,但是以貌取人者卻眾多,因為這是人們的本能。

社會心理學在研究第一印象時發現,容貌佔據這支配作用,人們一般會認為容貌姣好的人會更聰明、更擅長交際、更有權威、更健康。而美顏相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可以自動磨皮、美白、瘦臉、美化眼睛,讓人們看起來更好,加之互聯網的流行,讓人們在網上可以有更好的自己,從而增加了自己活得好感的可能性。

2. 自我認知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裡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其實是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簡單來說,就是個人會按照他人的期望來塑造自我形象,美顏後的自己更容易得到他人的正向評價,因此人們就會越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讓人們更加依賴美顏相機。

如何避免美顏相機誘發心理疾病

首先,要聲明的是,使用美顏相機不一定就誘發心理疾病,報道中所說的也是“可能”誘發,因此,我們只要做到不“過度”依賴美顏相機就可以了。

其次,要接納自己,所謂接納就是不僅喜歡自己的優點,更要接納自己的缺點,這兩個部分合在一起才是獨特、完整的自己。

再次,增加人際交往。不要過分依賴於網絡,要增加與人交流、交往的機會,讓他人感受到更全面的自己,這樣,才能讓更多人喜歡自己。

最後,多做戶外運動。運動不僅讓人更健康,而且讓人更快樂,與大自然接觸,可以讓人的心情更舒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