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個大將的墓碑,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也讓人看清了李世民

唐朝一個大將的墓碑,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也讓人看清了李世民

根據正史記載,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9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由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市)太極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正史以及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說唐評書中說,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配合默契,直到唐朝建立。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最大。

唐朝一個大將的墓碑,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也讓人看清了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比不上李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四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李世民集團也不服太子集團,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在李淵的偏袒下,李建成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為挽回局面,李世民主動出擊,在玄武門殺死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被立為太子,後繼承皇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簡而言之,這場1000多年前的流血政變,任何人讀了官方史料後,都會得出一個結論:太子李建成嫉妒賢能,企圖加害李世民,李世民迫不得已,為了自衛,被逼無奈才走了極端,發動玄武門之變純屬逼上梁山。

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到底是誰的過錯,導致了這一場骨肉相殘的人倫慘劇?

千百年來,各種觀點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由於史料繁雜,年代久遠,誰是誰非,彷彿成為一個不解之謎。

不過,唐朝初年有一員武將,全程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全過程,是此事的親身見證者。他死後,墓誌銘中記載了玄武門之變的幾個細節,為揭開玄武門之變真相,提供有力的佐證。

此人,就是唐朝武將常何。

唐朝一個大將的墓碑,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也讓人看清了李世民

影視作品中的常何形象。

常何曾經是瓦崗寨義軍出身,後來才歸降唐朝。他與徐世勣、秦瓊、程咬金等人都是戰友,不過比起這幾個威震天下的名將,無論才能、聲譽、職務、戰功,都差得很遠。

在唐初波瀾壯闊的開國戰爭中,幾乎難覓常何的一言半語的記載,屬於那種泯然眾人的普通武將。

在玄武門之變後,常何才漸漸有了起色,歷任涇州刺史、右武衛將軍、平壤道行軍副大總管等官職,在唐高宗永徽6年(655)病逝。

他的家人請當時的弘文館學士李義府,也就是後來的唐朝宰相,為常何撰寫了墓誌銘。正是記述常何生平的墓誌銘,吹散了玄武門之變的重重迷霧。

唐朝一個大將的墓碑,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也讓人看清了李世民

常何墓誌銘中記載:

“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賜金刀子一枚黃金卅挺,令於北門領健兒長上。仍以數十金刀子,委公賜驍勇之夫。趨奉藩朝,參聞霸略……九年六月四日,令總北門之寄。”

意思是說,武德7年(624),唐太宗把常何調入京師,賜給他黃金財物,讓他擔任皇宮北門、也就是玄武門的守將,並讓他留心選拔勇健之人。

常何得以成為李世民的圈內人,經常出入秦王府,參與機密大事。武德9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發生的當天,唐太宗特意安排他掌控好北門即玄武門的防務。

請注意,早在玄武門之變前兩年,李世民已經在刻意安排武將掌管玄武門防務了,並一反常態予以黃金重賞,讓他成為秦王府圈內人,明顯有拉攏和把控常何的跡象。

唐朝一個大將的墓碑,揭開玄武門之變的真相,也讓人看清了李世民

換而言之,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並非臨時被迫起事,而是精心準備、蓄謀已久的計劃!

特別是李世民特意囑咐常何,六月初四日掌控好北門,顯示出兩年來苦心拉攏常何的終極目的。

就在當天凌晨,李世民、長孫無忌、張士貴、尉遲恭、張公瑾、侯君集等骨幹人物,加上70多人的小分隊,全副武裝,通過常何把守的玄武門,進入皇宮埋伏起來,毫無阻礙地完成了玄武門之變最為關鍵的一步。

在正常情況下,外臣攜帶兵器和武士,是根本不可能被放進皇宮的。

常何墓誌銘中的幾個細節,能初步證實,玄武門之變絕非臨時意外,而是李世民精心預謀多年的奪權計劃的一部分。

早在李建成與李世民關係惡化前,李世民就已緊鑼密鼓地在關鍵崗位安插黨羽親信,並在事變當天發揮巨大作用。

玄武門之變後兩個月,也就是武德9年八月初九日(626年9月4日),唐高祖禪位給李世民,自己退位做太上皇。

李世民登基,做了大唐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常何因功升職為中郎將。

一篇墓誌銘,戳穿了李世民精心掩蓋的謊言,讓他英明正義的形象遭遇巨大挑戰,臉面盡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