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順應人民期盼,關乎民族未來,影響全球環境治理格局。我們必須統籌處理好理念與實踐、重點與全局、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國際等一系列基本關係,推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建設美麗中國。

推進生態文明 建設美麗中國

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文明從人與自然的視角反映著人類社會的進步。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黨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呼應人民群眾期待、反映黨的執政理念的重大戰略選擇。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不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係著人民的福祉、國家的興衰和民族的賡續,還影響著全球生態安全乃至世界的發展。

深刻理解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必然選擇。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一方面,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界。另一方面,人類能夠改造自然,使其成為人化自然,但這種實踐活動必須以尊重自然規律為前提。恩格斯曾告誡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經典作家認為,只有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摒棄資本主義制度中只為資本增值服務的價值觀念,真正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解,從而實現人類社會文明的新躍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過程中,繼承和發展了經典作家的生態思想,對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強調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可以說,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理論與實踐,不僅展現了我們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和顯著成效,而且把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緊密聯繫起來,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指明瞭前進的目標、方向和路徑。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當前,我們正處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前進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今天的我們仍面臨著許多風險和考驗,必須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儘快補上生態環境這塊最大短板,切實提升人民群眾在生態環境方面的獲得感。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更加渴望藍天、碧水、綠地和清新的空氣,這些都給我們黨的執政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從某種程度上說,小康全面不全面,關鍵看生態環境是否改善。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我們必須從原有“地大物博”的慣性思維中走出來,清醒認識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發展不均衡、能源資源壓力大、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基本國情,以長遠的歷史眼光審視和籌劃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如果我們依然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方式獲取經濟增長,可能會謀得一時的眼前利益,卻會犧牲整個民族的長遠利益,影響子孫後代的健康與生存,最終走進“涸澤而漁”的死衚衕。我們必須努力探索出一條代價小、排放低、效益好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路子,把資源利用好、環境治理好、生態保護好,維護大自然對人類的永續供養能力,給子孫後代留下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推動全球環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舉措。當前,生態環境問題早已跨越國界,成為一個全球性難題。工業革命特別是20世紀以來,人類利用科技改造自然的能力獲得飛速發展,普遍享受著生產力發展帶來的繁榮,但同時工業大生產、高消費致使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們又不得不嚥下自己種下的苦果。20世紀“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氣候變化、森林退化等環境汙染事件或自然生態危機,都成為影響當下和未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大難題。面對全球性生態安全問題,應對環境危機、建設綠色家園成為人類共同的夢想和責任,保護環境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戰略選擇。近些年來,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論是國際機構還是非政府組織,圍繞著生態環境問題在國際舞臺展開激烈博弈與協調合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積極承擔與自身實際相符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交流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生態安全,這是我們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必然選擇。我們必須不斷加強同世界各國、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不斷增強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不斷加大生態環境治理力度,生態環境狀況明顯改善。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我國生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問題突出。近些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生態資源的開發利用力度空前加大,加之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需求量大,致使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等資源緊張問題日益突出,生態資源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凸顯。當前,我國仍存在著一些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汙染嚴重,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這些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引起人民群眾的強烈反映,並且日益成為新的社會熱點問題之一。著力解決環境汙染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訴求,成為今後一段時間考驗黨的執政能力的試金石。

原有經濟發展方式的消極影響短期內難以根除。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我們曾片面地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造成了生態環境的巨大破壞和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 今天,我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依靠大量能源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繼續,但原有的經濟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結構等,很難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根本性改變,消除原有經濟發展方式消極影響、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們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陣痛期。

生態問題與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錯綜交織。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地域遼闊、空間跨度大、區域發展不平衡,這使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標準難統一、措施難一致。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儘管分佈著眾多自然生態保護區,但其脆弱的生態環境亟須加強,尤其在生態建設的觀念理念、基礎設施、資金投入等方面差距較大。類似的差距也存在於城鄉之間,農村人居環境已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極為薄弱的一環。一些邊遠地區作為生態脆弱區恰恰又是經濟發展落後、扶貧攻堅的重點地區,這使得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更加複雜棘手。

全球環境治理的協調合作任重道遠。當前,世界各國紛紛行動起來,通過對話交流、雙邊或多邊談判、設定公約等方式力圖通過國際合作共同應對全球生態環境問題。但在這一過程中,各國往往從自身國家利益出發,秉持不同的立場,特別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形成了不同的利益攸關方,加大了國際合作的難度。國際社會要求我國在保護全球生態環境上承擔更大責任的呼聲很高,但有些期許已超出我國實際的發展水平和國情,我們對此必須保持清醒頭腦。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需處理好幾對關係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我們必須掌握和運用唯物辯證的方法,做到“四個統籌”,正確處理好理念與實踐、重點與整體、當前與長遠、國內與國際等關係,發揮能動性,把握主動權。

統籌好樹牢理念與自覺踐行的關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不斷增強社會大眾的生態文明意識。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當前,我國人民群眾的生態環保意識逐步提升,但一些地區嚴重汙染環境事件仍然多發頻發,我們必須著力解決生態文明意識日漸覺醒而實際行動滯後乏力的問題。一方面,生態文明理念不會自發形成,其樹立與培育需要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我們必須加大生態文明理念宣傳教育的廣度、力度和深度,切實增強全民的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出愛護生態的良好社會風尚,使生態文明理念真正成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廣泛共識和行為準則。另一方面,貫徹落實生態文明觀,要求我們“既要改變思維方式,又要改變行為方式;既要改變生產方式,又要改變生活方式;既要改變經濟發展方式,又要改變社會發展方式”。無論政府、社會、企業還是個人,都要從細節入手、從長遠著眼,落實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以自覺的行動來貫徹和體現生態文明觀,身體力行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統籌好重點突破與整體推進的關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我們既要抓好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又要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更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出發,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環境保護和治理要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我們必須重點抓好空氣、水、土壤汙染的防治,著力整治大氣汙染特別是霧霾問題,著力推進重點流域和區域的水汙染防治,著力治理和修復土壤特別是耕地汙染,優先解決好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同時,要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統籌資源節約、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統籌源頭治理、過程嚴管與排汙嚴懲,統籌生態理念傳播、制度構建、技術創新與資金投入,使各環節各要素構成一個嚴密整體。推動實現生態文明理念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建設的有機融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真正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

統籌好當前建設與長遠發展的關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要採取有力有效的環境治理行動,解決當前的生態環境問題,又應堅持預防為主,著眼引領未來,以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技術變革為契機推動能源技術革命,探索建立和完善長久管用、能調動各方積極性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既要著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今後5年生態文明建設的階段性任務,推動形成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格局、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又要著眼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籌劃未來30多年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戰略目標、原則、綱領和路徑,努力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既要立足當前,又要著眼長遠;既要短期謀劃,又要長遠運籌;既要治理和保護環境,又要預防和懲戒汙染。按照明確的目標方向和整體思路,結合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實際,進一步將宏觀戰略細化深化分化優化,形成切實可行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施工圖路線圖,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目標如期實現。

統籌好國內治理與國際合作的關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國內環境治理體系,立足中國國情,著力解決國內的生態環境問題,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將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全球視野之中,推動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爭取國際生態文明建設的話語權,為應對全球性生態挑戰、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特別是在國際合作方面,我國將作為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繼續承擔同自身國情、發展階段、實際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充分運用“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在管理模式、先進技術、經驗成果等方面與國際社會開展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作者簡介:高寧,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國家發展戰略教研室教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