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分析:"網際網路+醫療"的商業模式與邏輯

摘要

醫院信息化的根本是提高醫療質量,不管"互聯網+"做得多好,在滿足群眾便捷就醫的基礎上,首先要把產生的合規監管、隱私保護等問題解決好,依然需以提高醫療質量為最終目的,避免陷入表面"百花齊放"、內裡"亂成一團"的尷尬局面。

深度分析:

一、互聯網醫療現狀

1、互聯網醫療現狀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醫院網絡建設在飛速發展,支持醫療全過程的人性化、智能化、集成化、無紙化、無膠片化、無線網絡化的運行和管理。而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很多阻礙;信息系統不能直接創收,但能為醫院產生間接性效益;管出質量、管出水平、降低成本、管出效益!評估信息系統並非資金投入的數字遊戲,也不是軟硬件數量的幾何堆積及其覆蓋面的淺層次攀比,而是看系統本身的綜合性能和達到的效果。

深度分析:

2、互聯網醫療出現的問題

在醫院信息化建設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如何檢驗信息化系統?是否縮減了患者就診環節、縮短了無效就診時間、提高了住院床位週轉率、減少了平均住院日?是否提高了業務工作效率、節省了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和時間從而提高了醫院整體水平?是否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保障了醫療安全、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從而提升了醫院社會形象?降低了多少成本、增添了多少管理決策依據?

二、互聯網醫療商業介入分析

從整個醫療產業鏈來看,其他的相關利益方包括藥企、保險、政府監管部門等。對於互聯網醫療來說,以互聯網的手段把各個群體連接起來,其面向的主要三大群體為醫療專業人士,醫療機構、受眾群體。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三大群體面臨不同的痛點問題,以下就三大群體的重點用戶醫院、醫生、患者的痛點作簡要分析,以便找到互聯網醫療背後的商業切入點。

對於醫生來說,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同時提升臨床醫療水平是重要需求,所以輔助診療、科研平臺、數據收集助手、醫生社區等醫生端產品對醫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外增加收入、醫患匹配也是醫生的需求,所以一些在線醫療服務付費平臺、醫患溝通平臺對醫生的患者流量、收入、價值都有一定的幫助。

對於醫院來說,利用信息化系統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從而提升醫院的運轉效率,減少患者在醫院的逗留時間,從而減輕流量壓力是醫院迫切的需求,另外通過互聯網連接院前、診後的患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從而提高患者就醫滿意度也是醫院追求的目標,所以醫院移動掛號、繳費、遠程醫療、隨訪等互聯網醫療工具對醫院具有價值。

深度分析:

對於大眾患者來說,數量大,對互聯網醫療需求各異,但是核心就是改善健康狀況,能夠方便安全解決病痛問題。如果病情比較輕,能夠互聯網輕問診,送藥上門最好了;如果病情比較重,需要去醫院,能夠幫助找到目標醫院、醫生,並且在線預約掛號,去醫院能夠在線繳費,診後醫患溝通交流。另外可以在互聯網平臺學習相關健康疾病知識。

三、"互聯網+"人工智能

依託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

培育發展人工智能新興產業。進一步推進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生物特徵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動人工智能在智能產品、工業製造等領域規模商用,為產業智能化升級夯實基礎。

深度分析:

四、中小企業機遇與監管挑戰

另外,我國互聯網競爭生態還有待進一步改善,互聯網巨頭仍然擁有支配性地位,需要政府通過財稅、金融、人才政策扶持中小企業成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更好的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護各個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給予創新企業發展壯大的空間。

互聯網中小創業企業雖缺乏巨頭的"硬實力",仍然可以從商業模式創新、差異化競爭中發現巨大機會。中小企業要勇於探索創新發展道路。

一是優化醫療服務體驗,重構就醫方式

信息通信技術具有遠程、虛擬化、易複製特點,給傳統"掛號-檢查臺-排隊取藥"模式很大改進空間,在導診、診斷、醫療方案設計方面,可以探索用信息流代替資金流和物流,加入互動社交等新元素。

二是改變健康管理方式,實現全週期健康監測。

傳統"重治療,輕預防"、"病急投醫"的方式,非常容易錯過最佳診斷時間。通過移動技術、雲計算、穿戴設備技術可以方便地實現遠程全週期監控,患者隨時可以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未來,健康管理還可以向大數據比對分析、基因檢測方向發展。

深度分析:

三是尋找醫療體制改革產生的新需求新機遇。

醫生職業、醫藥市場將逐步走向市場化,醫療設備資源也將逐步"雲"化。準確切入行業改革提供的新市場,突破醫患關係的"痛點"和"信息不對稱環節"就是絕好機遇。

四是挖掘產業鏈衍生機遇。

如醫療保險是實現信息化醫療的一個關鍵,醫療數據可以對接醫藥研發、科學研究平臺,政務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將快速發展等。

五、傳統醫療向產業互聯網進軍依然充滿坎坷

對於每一個醫療機構或者企業而言,要全面擁抱產業互聯網,他們所有的產業鏈就必須要實現互聯網化,但是如何向產業互聯網轉型升級,卻成為了擺在他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其一,醫療不同於其他行業,醫療包括非常多的方面,比如治療、診斷、預防等,又比如藥學、生物學、物理治療等學科,整個醫療體系都非常複雜。要實現產業互聯網化,第一個需要突破的難題就是如何將醫療的每一個產業鏈標準化?每一個患者的病情會不一樣,要實現標準化運作確實有非常大的難度。

深度分析:

其二,儘管很多醫療機構都在說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但是如何才能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醫療水平,這個是目前很多醫療機構都難以做到的,甚至有相當一部分的醫療機構在這些新技術上還遠遠不夠成熟。

其三,在制度層面也會面臨一定的難題。就拿最簡單的醫療支付來說,如果用戶是通過自費還好,但是如果是醫保繳費,通過移動支付,如何解決?要將醫保制度全面對互聯網開放,這必然將會觸及到一定的利益。又比如醫療病例分析,完全可以實現"病例記錄-傳輸-加工-整合-管理-共享-提取-分析-使用"的互聯網化操作,但受某些利益和某些制度抵制,卻不能向互聯網技術開放。

其四,醫療對於安全、隱私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但是一旦將其互聯網化,必然將會面臨用戶隱私的洩露問題,而黑客的襲擊甚至還將有可能導致醫療機構的核心醫療技術等遭到洩密,這對於醫療機構而言意味著核心優勢喪失。因此,很多醫療機構對於自己的核心數據是不願意與互聯網對接的。

由此看來,正是因為諸多的難點存在,今天的醫療行業仍然是一個互聯網化程度較低的領域。而恰恰也是因為如此,這個領域才擁有更大的市場機會,就連馬雲也斷言:未來國內在互聯網能夠超越他的一定在醫療健康領域。

如果你對如何進行互聯網轉型存在困惑,那麼你需要的是一個顛覆的機會!添加小編的微信(domesmart_cs),免費諮詢,備註:"行業乾貨學習"通過驗證之後,即可以獲得價值2999元的互聯網知識乾貨和轉型經典案例,還可加入"企業互聯網轉型精英討論群"。

深度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