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場秋雨「不穿單」?

几场秋雨“不穿单”?

當下很多人開始感慨“一場秋雨一場寒”,不知道妹紙們的裙子還能挺過幾場秋雨?其實這俗語後面還有兩句——三場秋雨不穿單,十場秋雨要穿棉。只是這“三和十”,能當真不?

怎麼界定“不穿單”和“要穿棉”?

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抗凍水平也有較大差異。不過,為了方便統計,數據帝只好按照概況設定一個標準:下雨時氣溫低於20℃,比較涼,定為“不穿單衣”;下雨時氣溫低於10℃,那就比較冷了,要“穿棉衣”。

有了“穿衣標準”,該想想這秋雨如何界定了。數據帝姑且按照立秋以後出現的降雨算為秋雨。因為,如果按照氣象上的秋天來算,此時氣溫很容易跌至20℃以下(入秋要求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22℃,最低氣溫更低一些),所以一下雨就不能“穿單”了,顯然不符合古人發明創造這句俗語的語境。

有了這些“標準”,數據帝就可以放手一扒啦。那我們就來看一下,立秋後到底第幾場降雨,氣溫會跌至20℃和10℃以下,達到“不穿單”和“要穿棉”的標準。

數據說:西北東北一雨可成秋

為了驗證“三不穿單”和“十要穿棉”,數據帝選取了11個北方大城市進行分析(畢竟南方立秋後還比較熱,且時有降水,這個說法顯然不適用於南方)。扒了1981-2010年30年平均數據,發現這“三”和“十”沒法太當真。

几场秋雨“不穿单”?

立秋後第幾場雨需要改變著裝(表格版)

在偏北的一些城市,因為氣溫低,“不穿單”的時間會提前,不用等到第三場。比如呼和浩特、哈爾濱、烏魯木齊,立秋後第一場或第二場降雨,氣溫就夠低了,可謂“一雨成秋”,此時再穿單衣,就是屬於要風度不要溫度,很容易著涼感冒。

不過,呼和浩特和哈爾濱雖然“提前”不穿單,但並沒有“提前穿棉衣”,一般到第14-15場雨時,氣溫才會跌破10℃。這一點和烏魯木齊有較大差距,烏魯木齊不僅提前“不穿單”,還提前“要穿棉”,基本到第7場雨就該穿棉衣了。因為在大西北,空氣比較乾燥,降水的機會要少於東部地區,所以還沒下到第10場雨,氣溫已經很低,不穿棉衣的都是美麗凍人族。

而在太原、銀川等黃土高原上的城市,海拔較高,氣溫也會低一些,立秋之後,也下不到第三場雨,最低氣溫就已經在20℃以下了。比如8月中旬平均最低氣溫銀川16.2℃,太原17.2℃,即使不下雨,早晚也“不穿單”了。

數據說:京津冀二十場雨才穿棉

再來看北京,立秋後平均第4.5場降水,也就是下到第四或第五場雨時,穿單衣就覺得涼了,平均下到第19-20場雨,需要穿棉衣。

北京南邊的石家莊、濟南、鄭州,要出現5.5-6.8場雨時,才需一件變兩件,穿棉衣也要等到20-21場雨來時。

几场秋雨“不穿单”?

立秋後第幾場雨需要改變著裝(地圖版)

20場雨才穿棉衣?有人大概要質疑了,立秋後有這麼多場雨嗎?數據帝告訴你,這個真心有!那麼,“十場秋雨要穿棉”,到第10場雨的時候這些地方是有多冷呢?

几场秋雨“不穿单”?

立秋後第10場雨出現的日期和對應的最低氣溫

從平均來看,這些北方城市都是9月出現第10場雨。除了烏魯木齊以外,大部分城市出現在9月上旬,這個時候天氣還不冷,身體健康的人應該不需要穿棉衣。

俗話應該這麼說:三五場秋雨不穿單 十多場秋雨要穿棉

其實,立秋後,冷空氣勢力逐漸壯大,每次下雨實際上就是冷空氣向南擴張的“圈地運動”,暖空氣則節節敗退向南收縮,正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的天氣寫照。

而“三不穿單”和“十要穿棉”的界定,更像是一個模糊的說法。中國人常說“事不過三”,一旦冷空氣活動帶來的降雨出現了3次,天氣也往往轉涼,於是古人就定格在了“三場”;下雨達到了10次多,天氣冷得會更明顯,就用“十”來概括。因此,這個諺語如果細究起來,對於華北平原地區應該是“三五場秋雨不穿單,十多場秋雨要穿棉”。

數著下雨天穿衣服?NO!認真你就輸了

總之,“一場秋雨一場寒,三場秋雨不穿單,十場秋雨要穿棉”——這個諺語反映的天氣趨勢沒錯,但千萬別較真,數著下雨天穿衣服,還是乖乖看臨近的天氣預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