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體育!

什麼是“體育”?

你有沒有搞錯?問這樣一個問題,簡直是在鄙視大家的智商!誰沒上過體育課?誰沒做過廣播操?誰沒玩過球?誰沒跑過步?誰沒看過體育比賽?這問題問的也沒誰!

但是你知道嗎?最早“體育”的概念是由“體操”來表達的;在中國“體育”一詞是由日文演變來的;使用“體育課”這個名詞只有不到100年的時間。別急,小貝就告訴大家一個不一樣的“體育”。

體育的真實含義應該是身體的教育,它包含學校教育體系中的體質教育,也包含學校外的身體教育,即身體鍛鍊和身體娛樂活動。競技運動不是體育,但體育經常藉助競技運動的手段和形式,體育與競技運動處在一種平等且交叉的地位。

人類社會的體育實踐活動歷史悠久,而“體育”一詞的出現卻要晚得多。“體育”這個詞的前身是“體操”(Gymnastic),古代奧運會就有了“體操”一詞,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常用這個詞,當時把這個詞理解為“健身術”,古希臘把遊戲、角力、體操作為教育的內容,而且西方一直把體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17-18世紀西方教育中,就包含了打獵、游泳、爬山、賽跑等內容。洛克的《教育漫話》認為:教育應包括德育、智育和體育。他說,“健全之精神寓於健全之身體”。18世紀德國體操之父古茲穆茲把健身教育項目統稱為“體操”。世界體育史料記載,世界上“體育”一詞最早出現在1760年,當時法國報刊上用“體育”一詞來論述兒童的身體教育問題。可見“體育”一詞最初的含義就是身體的教育,即“Physical Education”,這是體育最基本的含義,也是體育的真義所在。19世紀前後,歐美各國開始普遍使用體育一詞,當時毫無爭議,體育即Physical Education,即“身體的教育”。(準確地說,是通過身體活動進行教育,以獲得身體健康。

在中國,“體育”這個詞居然是從日文翻譯來的,很意外吧!體育一詞雖然被譯作Physical education、Sport、Sports,但是體育一詞卻不是譯自於英文,而是來自於日文。是直接借用日文中的“體育”一詞。不過,日本在Physical education一詞的翻譯上並不是一步到位譯作“體育”的,而是經歷了從譯作“身體(之)教育”、“體教”、“身教”到譯作“體育”的日文化過程,這一過程是在這一過程是在19世紀70年代完成的。

顛覆!體育!

中國體育歷史悠久,在中國“體育”一詞最早出現在幼兒園

在中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面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裡。”

20世紀初的清末,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到中國。我國由於閉關自守,直到19世紀中葉,德國和瑞典的體操傳入中國,隨後清政府在興辦的“洋學堂” 中設置了“體操課”。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學的學生從日本傳來了“體育”這一術語。隨著西方文化不斷湧入我國,學校體育的內容也從單一的體操向多元化發展,課堂上出現了籃球、田徑、足球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不能把學校體育課稱體操課了,必須理清概念層次。1923年,在《中小學課程綱要草案》中,正式把“體操課”改為“體育課”。

北京貝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貝動教育”):正是立足於“體育即身體教育”這一宗旨,聯手國家體育總局、首都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等政府、科研等權威部門,致力於為3-12歲兒童提供最專業的“身體教育”。針對兒童不同年齡段的生理、心理特點,貝動教育提出來“六體”、“四格”的教育理念,即通過:認識身體、保護身體、磨練身體、控制身體、美化身體、運用身體,從而使兒童養成健康的:體格、性格、品格、風格。

目前,貝動教育與國家體育總局體操中心牽手,以體操為表現形式,開發相關的“身體教育”課程。

關注兒童健康成長,關注貝動教育!

顛覆!體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