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一生,就輸在「追求更好的自己」

7月20日,湖南衛視的原創綜藝節目《幻樂之城》開播。何炅主持,王菲擔任節目嘉賓,首位出場的是演員黃曉明與導演許宏宇創作的8分鐘現場音樂短劇《獨木橋》。

短劇結束後,王菲說:能跟自己對話的人,只能是自己。

黃曉明也對著全場觀眾說:四十歲的自己,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究竟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應該是他發出的非常真實的自我質疑。這樣的質疑會在很多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的人的身上發生。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阿德勒、溫尼科特、科胡特等等。他們都經歷過這樣的自我質疑。他們最初是弗洛伊德的追隨者,然後叛變而去,自立學派。表面上看是學術不同的發展,本質是他們在心裡自問過“我究竟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後追隨了自己內心的聲音。

榮格把這叫做自性化。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這樣的疑問,沒有對自我生命狀態的檢視,沒有幾個哲學式的自我發問,那會是一個沒有開光的生命狀態。

01

音樂短劇《獨木橋》是黃曉明與自己內心對話的呈現,雖然是表演,但非常真實、有代表性。

短劇的開場,黃曉明衣冠楚楚地坐在紳士和淑女中,杯光交錯、絢麗堂皇的環境,一位人生導師在臺上問:各位知道什麼是成功嗎?

就在導師慷慨陳詞時,黃曉明被某個聲音吸引,轉身離開,進入詭異的黑暗。這是一個暗黑的洞,洞的盡頭是一面鏡子,他看到鏡中的一個男人,男人沒有面容。

很多人的一生,就輸在“追求更好的自己”

黃曉明問:你是誰?

鏡子回:除了你沒有人知道我是誰。

黃:你為什麼把我帶到這個地方來?

鏡子:是你自己來的。

黃:我為什麼看不清楚你的臉?

鏡子:因為我不想讓人看得太清楚。你不也一樣嗎?

黃:你跟我怎麼可能一樣呢?大家都知道,我每天都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一個更好的兒子,一個更好的丈夫。現在,也會是一個更好的爸爸。我挺成功的。

鏡子:這就是你所謂的成功嗎?

你真的瞭解你自己嗎?

你每天都在做一個老好人,

你每天都在強裝堅強,

你每天都活在別人的感受裡,

你不累嗎?

黃:累。

鏡子:那你為什麼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呢?你為什麼不敢承認你的懦弱你的不自信你的失敗?你知道你把我丟掉,我有多疼。

黃:對不起。我知道了。

你就是我,

懦弱是我,

堅強是我,

不自信也是我。

這些好的壞的加起來,

就是這個世界上,

獨一無二的我。

在這段對話中,有眼淚、有嘆息、有傲慢、有沉默、有悲傷。

最後,黃曉明走出暗黑的洞,坐在獨木橋上淋著雨,拿著一張黑色的面具說:世界上的每一個我,辛苦了,接下來的路我們一起繼續往前走。

8分鐘的短劇,完成了一次跟自己的對話。

02

而在現實中,開啟一次與自己的對話,並不容易。王菲說,能與自己對話的,只有自己。她也許很早就跨過了生命的“鬼門關”。

她在別人眼裡的灑脫、獨立、自在,不是憑空而出。兩次離婚,並沒有對她的人生有任何負面影響。這是一個對婚姻、對親密、對人性有著獨立理解和認知的女人,這讓她單薄的身體裡透著一股“硬氣”。

這種“硬氣”,不會被“小鬼”纏身。來自他人、文化、社會在婚姻上對女性的負面催眠,沒有侵蝕到她。何炅問她為什麼來這個節目,她說:輕鬆啊。不用評判別人,也不用彩排。

在王菲身上,看不見她任何的努力。她沒有努力要做一個好歌手,沒有努力要做一個好母親,也沒有努力要做一個好妻子。她不費力地過到了今天,在嘉賓席上,遇到搞笑、尷尬的時候,一副小女孩的反應。不大氣、不沉著、不女神。

很多人的一生,就輸在“追求更好的自己”

這種簡單的反應,的確絲毫不費力。也許在精神分析師的眼裡,王菲不夠社會化。但是社會化足夠的人,必然需要讓渡一部分個體化。而能夠與自我對話,這必須在一個人身上被允許有足夠的個體化的發展。

社會化,是適應和滿足他人的能力。

個體化,是自我滿足和獨處的能力。

漫長的一生中,人都需要平衡這兩者。有時候,我們可以自洽,卻搞不定現實。有時候,我們又太習慣適應別人,遵循規則,背叛了自己。

黃曉明的老好人式微笑,也許意味著他就像在《獨木橋》中表現的:我每天都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好的兒子、丈夫、父親。

他在另外一個真人秀節目《中餐廳》中,也是一副知心大哥的樣子,為餐廳經營不僅操碎心,還操了不少閒心,讓餐廳老闆趙薇經常“擠兌”他。去超市採購食材時,他是最節儉的一個明星,節儉的程度超過了現在的普通90後。

當年他和妻子的婚禮,耗資2億,邀請了半個娛樂圈,堪比某某頒獎典禮。這與在超市買條魚都嫻熟地抖抖水再過稱的黃曉明,反差太大。

我們只能理解,在一擲千金的奢華婚禮中的黃曉明,是他努力想要成為的更好的自己的樣子。而這個樣子,是基於他所認為的,別人對他的期待,也許包括了他所認為的妻子對他的期待。

在超市中不經意流露的節儉,某種程度上,是他本來的樣子。多少人花費極大的努力,藏住自己本來的面目,活成了別人期待的樣子。

這也是為什麼黃曉明作為首秀,跟導演溝通的時,說他在四十歲的時候發現,年輕時敢想敢做的事情,在這個年紀變得很小心,慢慢地縮小到了一個“獨木橋”。他希望通過這個作品,讓每一個觀眾能夠學會接受真實的自己。

03

我相信在這部作品誕生前,黃曉明就已經自問過很多次: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一個非常難以深入的疑問。可能會有很多回答:我想成為一個真實的人、我想成為一個從容的人、我想成為一個無慾無求的人、我想成為一個不被痛苦打敗的人……

重要的是,你怎麼知道,你想要成為的樣子,不是你認為的別人期待你成為的樣子呢?

當你終於走上了自己的路,某天,突然你發現,媽呀,這條路怎麼還是別人要我走的路,不是我想要的,你會怎樣?

那句被各個平臺都說過的話——活成別人期待的樣子。把這句話用正確語句表達是:活成了我認為的別人期待我成為的樣子。這個句子的重點是:我認為的。我們把自己想要的,裝在了別人的腦袋中,再告訴自己說,喏,這是別人對我的期待,我不得不滿足。

這種想法下面,本質是我認為所有人都正在熱切地關注我。這是通過想象別人正在關注自己,來滿足自己被關注的需要。現實情況當然不是這樣的,人人都想被關注,誰有空去時刻關注別人?

王菲簡單很多,她不會想,媽呀,這些粉絲是不是對我有什麼期待。去年她在上海的演唱會,被眾多人評論說,王菲老了,唱不動了,氣都沒了。如果有人採訪問她怎麼看,可能她會說:是啊,是有些唱不動了。當一個人越能接受自己,就越不會對自己有期待,也不會把期待投射出去,認為是別人對自己的期待。

很多人的一生,就輸在“追求更好的自己”

鏡子裡的人問黃曉明:你總是活在別人的感受裡,你不累嗎?

這可能正是生活中的黃曉明的疲憊之處。如果一個人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反應,就會實時需要做些事情控制別人的反應。如果一個人害怕不被喜歡,他就會不自覺地討好,習慣性地照顧所有人的感受,他就不會有空間自我關注和自我照顧。

而一個害怕不被喜歡的人,是不接受自己的自我態度的向外投射。也就是說不管別人是否喜歡他,他都會害怕不被喜歡,因為他並不真的喜歡自己,尤其是他並不喜歡真實的自己。

04

我究竟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這並不是一個最重要的自我發問。因為它容易繞開此時的自己,將自己導向未來。你可以想出很多種想要成為的樣子,但那可能也不是你。

我是誰?這才是一個沒有迴避自我的問題。

多數人都想要去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叫做“更好的自己”。“我是誰”,能引領一個人回到和進入自我,就像回家。回到獨一無二的自己的所在。面對無法面對的自己,承認和接受它們是自己的一部分。允許它們以本來的面目展現它們。

它們可能是我們自認為非常不好的東西。顯而易見的自私、強烈的傲慢、不問由來的鄙夷、眥睚必報的小家子氣、某些惡俗的樂趣……它們是我們曾經努力要藏起來的,害怕被人看見的。就像想放個屁,旁邊有人又夾回去。

有人問,那是要怎樣?把惡狗放出來咬人嗎?

不必藏起你的狗。就像牽著狗散步一樣,讓它能相對自由走路,但是也要盯好它,當它想咬人時,制止它。

那些被你藏了很久的部分,就像被肢解掩埋的屍體,可能已經發臭了。你需要挖出來領認,就像認領你的左膀右臂一樣。這是認識自己最重要的方式。當你認識自己越深,就會越來越知道自己是誰。

你會逐漸自然地成為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