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2018陶企成本大漲

新年,新氣象,親朋好友祝福,各式專家學者跨年演講、新年預測,老闆新年致辭,鋪天蓋地。在這種氛圍下,大家容易激情澎湃,來個大幹一場的新年規劃。

本來,作為陶城報新年首發文章(即過去說的社論),應當順應這一氣氛,給大家更多的激勵。但我天性使然,一時改變不了直來直去的性格。所以,還是決定按照本文標題的想法來寫。當然,我也清楚,這是一個感性大過理性的社會,但凡感性的言論,被人點讚的多。這也許是多數人在決策時穿透不到事物本質的障眼物。

我之所以敢說:當心!2018年成本大漲,是因為我已經看到了成本持續增長的要素。

要素之一,製造和銷售成本會持續上漲。

從新常態到新時代,不是一個術語的簡單更換,是我國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必須解決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的時代,否則,所有人一起完蛋。

新時代,給中國陶瓷企業帶來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不可否認,在早期,原材料的開採、加工,對環境保護的成本幾乎為零。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環境保護,是未來中國企業誰也不可逾越的紅線,並且環保政策只會越來越嚴。若誰還希望政府放鬆環保管控來賺錢,則相當於做白日夢。原材料供應企業,相比過去,必須通過花大錢保護環境來生產原材料,並且,環境保護的投入,還必須持續。由此,今後陶瓷企業採購原材料的成本只會比過去越來越高。

在今後,政府監管部門,對陶瓷工廠的環境保護要求越來越高,企業要想生產,必須按照政府規定的要求去做。陶瓷工廠,必須長期列支高額的環保投入。

在銷售環節,受國家大環保政策的實施,成本也直接上升。例如,京津冀地區,在冬季供暖時期,多數工地不允許施工,導致這段時期的門店生意幾乎為零,經銷商經營成本直接上漲。估計,這種迫不得已的環保政策,未來還會持續做下去。

要素之二,競爭、追趕的成本增加。

這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人力資源成本越來越高。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時代,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創造力的競爭。一個企業要保持旺盛的創造力,如同人一樣,必須不斷更新知識。要保持領先的知識,就必須加大企業人力資源投入。在剛需時代,由於生產什麼都賣得出去,所以比的是老闆的膽量,只要敢幹、敢拼,在生產經營管理方面不太差勁,就能賺到錢。在產品飽和時代,以什麼產品、什麼方式切入市場,這非常考驗一個企業的綜合創新力。不但產品要創新,而且管理和銷售環節都需要去創新。企業的綜合創新力,就是人才資源實力的體現。

雖然,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車間流水線工作逐漸被機器人替代,但智能時代,單個人工成本更高,特別是創新人才的成本會越來越高。這是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所決定,在這裡就不展開深究,只舉個簡單例子加以說明。比如,一塊瓷磚,市場上有多個人要買,這時就不需要人去想如何賣;如果情況反過來,就需要有人去想如何賣出去,如何賣得不虧本,這時出主意的人就變得重要,創意就等於產品銷售,就值錢。

全行業應當看到的危機是,陶瓷行業對外界人才的吸引力不夠,人才呈現枯竭狀況,這需要全行業精英共同去努力,如何樹立好行業形象?如何整體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陶瓷行業?這都是當前需要全行業迫切解決的問題。否則,未來企業用人的成本將會奇高。

第二個方面,經營試錯的成本越來越高。中國人做企業的習慣,想到就幹,錯了就改。但在未來,錯了,就有可能沒有改的機會。西方人喜歡做論證,做推演,目的是為了降低試錯的成本。當然,近幾年出現有兩種情況,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成本。一是,盲目的花錢復制別人過去成功的模式。

過去的成功,有特定的時代市場背景,若不認清當前的市場環境,盲目複製,除了享受有錢任性一番的感覺,將別無所獲。二是,對互聯網一無所知,盲目投資互聯網。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是兩碼事,虛擬世界的競爭,比現實世界要難很多。在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才及模式之前,投資互聯網,就等與往水裡扔錢。

第三個方面,需要持續投入創新。過去搞創新,投入一次可保一、兩年的發展;現在投入一次,可能就是半年,甚至一個季度。所以,現在競爭市場、追趕他人,需要持續的創新投入,持續的進行技術、工藝、營銷上的創新。

要素之三,競爭格局的重塑,給企業經營帶來的新成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個產業要保持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必須有新的攪局者重塑競爭格局,這等同於鯰魚效應,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

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陶瓷產業的競爭,不僅僅是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參與國際競爭,在國際競爭中如何爭得話語權。

近幾年,印度、越南的產能快速增長,這是我們不應當忽視的競爭力量。

2018年出現的新展會,可以視為競爭格局的重塑,這件事在2017年已經熱鬧了一陳子,但競爭僅停留在吆喝層面,在2018年必將短兵相接。這給部分企業帶來的直接影響,將增加新成本。進步是有代價的,無論是直接競爭方,還是被動帶入的企業,都應當理性。理性競爭、理性參與,是一個產業走向成熟和強大的標誌。新展會的主導方,肩負的使命光榮,但應當充分認識到新展會由小到大的艱鉅性,一個展會的成功需要長期的努力和持續的投入,更要認識到競爭的對手主要不是在國內,是在意大利,原有的展會主辦方,大不必要太過緊張,應當相信自己展會的生命力。若是辦了幾十年、幾十屆的展會,擔心被一個新展會打敗了,則應當好好反省自己展會的競爭力。若如此,亡羊補牢,應當還來得及。

說了這麼多,問題的焦點來了——成本大漲,如何制勝?

“不忘初心”,這是被當下用得比較多的一個詞語。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事物的本身。所以,

迴歸本位,做好產品,扶持好經銷商,就是制勝之道。

自2010年元旦算起,我從一名律師、資本運營者跨界到陶瓷行業媒體,已經8年。我這8年,用原來同事給我下的定義:做了個不賺錢的生意。正因為跨界,又賺錢少,所以,我比長期身在行業的經營者,多了一份清晰,就行業整體的發展思考得要多一些。

一個只有認清楚自己的人,時刻保持頭腦清醒的人,才可以找到持續發展的路徑,更不會在遇到困境時,迷失方向。在這裡,我具體談兩點回歸。

一是,認清行業自身特點,迴歸陶瓷產業。

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其個性(也可以理解為自身基因),誰忽視事物本質,拋棄自身基因,盲目照搬別人,植入未經改良和合適的基因,必死無疑。

我經常與企業的人說,不要忘記我們是幹什麼行當的。縱觀大大小小陶瓷企業起家的歷史,靠的是實實在在做產品,誠心實意扶持經銷商賣產品,而不是靠砸央視廣告、找策劃公司出主意、搞大的產品發佈會(當然現在錢多得沒地方花,當作活躍經濟,回報社會,也算做功德)。所以,陶瓷企業都是幹出來的,沒有一個是靠吹出來的。這與小米做手機、其它做吃喝玩樂的企業有本質區別:行當不同導致的產品不同、消費方式不同,吃喝玩樂產品,更與人的嗅覺、味覺、飢餓、精神需求等緊密相關。

陶瓷製品是什麼?特別是瓷磚,笨重、半成品、消費頻次低。改革開放早期,在中國人剛剛解決溫飽的時候,消費陶瓷主要體現在容易清潔的功能需求上。現在,從功能需求,正逐漸過渡到了人們的藝術文化需求,這屬於精神層面。陶瓷產品火與土的藝術優勢開始顯現出來。雖然人們的消費需求在變化,但是,笨重、半成品、消費頻次低的產品特徵仍然沒有改變。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陶瓷從製造到銷售,有其獨特的市場規律,從業者應當遵循:做好產品,扶持好經銷商賣好產品,服務好消費者。

二是,認清市場的變化,緊跟時代步伐,不取巧,不投機,不浮躁,不病機亂投醫。

今年,已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誰都不可否認,我們都是這40年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就是說,我們是緊跟時代發展起來的,市場發生了變化,我們應當跟著變。有些人在埋怨現在的環保政策,或者懷疑國家的經濟政策。這都是不正確的心態和看法。早幾天,我去了一趟成都,原來,成都留給我的印象,一直是該城市的口號: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但這次去了之後,我一下飛機就想往回飛,因為霧霾嚴重。當地政府應對措施之一,建築工地不許開工,這看似是很不合理的環保政策,但你只要身在霧霾中,就不會懷疑這政策的合理性。因為,當人的生存都受到挑戰,一切政策就必須服從人的生存。

我非常理解在剛需時代成長起來的企業家,習慣於生產線就是印鈔機、腰包快速鼓漲的刺激。過去,沒有互聯網帶來的神話故事,企業家實際上都在專心專一搞製造、賣產品。當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產品不好賣,甚至賣不出去,外界賺錢的神話故事又滿天飛,各種營銷策劃機構吹得天花亂墜的誘惑,讓有些企業經營者忘記了自身,失去了定力。導致在鉅額廣告、營銷策劃開支的泥坑越陷越深。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投機取巧的心理作怪,投機,導致病急亂投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越治療病情越嚴重。

近幾年,病機亂投醫的案例有不少,通過他們的失敗,我們應當明白,迴歸本位,立足產業特徵,適用時代發展需求,緊跟時代步伐,不取巧,不投機,不浮躁,不病機亂投醫,才是最大地管控成本。

有一句話,出來走,遲早要還的。中國的經濟發展應驗了這句話。作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受益者,在經濟放緩的新時代,實際上需要企業一起來承擔過去遺留的問題。所以,在新時代,企業家需要使用高成本、微利潤、緩增長的應對心態及方法。

真正的智者,不顯山露水,不惡時代環境的變化,堅持本位,管控成本,走自己的道路。行業這樣的智者,已經開始出現。新年伊始,我期待更多這樣有智慧的經營者出現!

作者系陶城報社管委會主任、佛山科技企業孵化協會會長 李新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