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 畢節市★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畢節城區夜景 鄭林華 攝

“畢節”一詞的最早出現於明朝。 明洪武十七年置畢節衛,為畢節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裁畢節衛置畢節縣,以後沿用。

畢節是彝語地名,彝族語讀作“比躋”為彝族一個家支頭人的名字。《夷書》載:“畢節稱比躋,系白羅之名,因好其地為‘比躋’,久之叫著畢節……”最後用漢語音寫作現名。

另一種說法是畢節城建完時恰好是除夕佳節,取其畢於佳節之意,故名之。《畢節縣誌》載:畢節為“順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遲安得長安所,屬湖南,置畢節驛。建置之初時逢除夕,故曰畢節”。

★ 七星關區★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魅力七星關

七星關,在離市區四十五公里的楊家灣鎮與赫章縣交界處的七星山,其山高而險,七峰羅列,形如北斗,武侯追擒孟獲,返經於此。《大定府志》卷之十六:“七星山,在城西九十里,形如北斗。相傳諸葛武侯南征過此,見群峰如七星羅列,因禡祭焉。後人即以七星名山”。

七星關,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建造,是貴州三大著名關隘之一。

七星關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又因地形極其險要,襟蜀扼滇,自古以來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衝,為兵家的必爭之地。

★ 大方縣★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大方縣大山鄉光華村 鄭林華 攝

大方縣名來源於築城將官的姓氏,崇禎八年,鎮將方國安奉命建屯軍城堡,建成之後,取名大方城

清康熙三年,水西宣慰使安坤與烏撒土官安重聖等聯合反清,歷時年餘,被吳三桂平定(史稱“吳王剿水西”)

吳三桂奏請“改土歸流”,並設大定府於大方城,意為永遠平定叛亂。康熙二十六年降大定府為州,雍正八年復升為大定府。民國三年廢府設大定縣

1958年2月改大定縣為大方縣,因原名有鎮壓少數名族之意,故有今名。

★ 黔西縣★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黔西縣蓮城大道夜景 鄭林華 攝

黔西縣名來源於“亦溪不薛”,彝語“亦溪”漢譯意為“水”,原指六廣河,“不薛”意為“西” “亦溪不薛”“六廣河西邊”之意。

元代設亦溪不薛總管府。明洪武五年貴州宣慰使靄翠領有水西地。洪武十五年,貴州都指揮使馬曄於此建城屯兵,取名“水西城”。康熙五年,水西安坤反清被誅,廢宣慰司,置黔西府,將“水”改做“黔”字。

康熙二十二年廢府,置黔西州,1913年廢州置黔西縣,至今未改。

★ 金沙縣★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金沙後山古鎮

金沙縣名來源於縣城內打鼓新場的金寶屯、沙溪壩兩地名,合取第一字為縣名,今金沙之境,元明分別隸屬於水西、播州兩宣慰司。

“改土歸流”之後,分別隸屬於大定、遵義兩府。民國三十年,析黔西縣西北部及大方、遵義二縣部分地置金沙縣,縣府選址即為打鼓新場。當時,因為境內有新民裡,故呈報為新民縣,但全國已有同名縣,故有今名。

縣名兼寓“政治修明,黃金與沙土同價”之意,也取古人“披沙揀金”之語,喻細心挑選、去粗取精之意。

★織金縣★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織金財神廟

織金縣名來源於古彝語地名,曾被譯為直溪、直金、只雞等。

織金一名,因城東30裡桂果田壩得名,桂果舊稱“織金綺陌”,是古時織金往來省城的大道,盛產水稻,秋收之時,稻穀成熟,金風習習,谷浪翻滾,如“金”絲在織機內穿梭,故名織金,為漢語寓意地名,壩中河流也因此得名織金河。

元代通稱織金,有織金城、織金箐、織金河、織金關等地名。1913年置平遠縣,1914年改織金縣。

★ 赫章縣★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赫章縣夜景 鄭林華 攝

赫章縣名來源於墨特川,因縣城臨墨特川(今六沖河)較近。

明洪武十六年,潁川侯傅友德南征,於此築城,取名“黑張”,是彝語墨特川的另名譯音,意為“有水塘的山衝”。元代屬烏撒烏蒙宣慰司,明代隸屬烏撒土知府。康熙五年,屬威寧府。清康熙二十六年,設黑章訊,改“張”“章”。雍正四年改“墨特川”“墨章”

民國五年,威寧縣得勝坡分縣遷到黑章。民國七年改“黑”“赫”,是為赫章。1942年析威寧縣,赫章、可樂、野馬川、財神堂四區置赫章縣,縣以城名。

★ 納雍縣★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納雍維新鎮坪子村 韓賢普 攝

納雍縣名來源於剌雍河,剌雍為古彝語音譯。明以前譯為“蠟雍”。民國三十年以大定(今大方)縣西五區及水城、織金、郎岱(今六枝)部分地置縣,因縣城大兔場臨剌雍河,以河名作為縣名。

剌雍為彝族語地名,是彝族的一個家支名稱,遂取古句“納民雍熙”之意,“納民,接納庶民也;雍熙,和樂昇平也”,定名納雍縣。

★ 威寧自治縣★

投票!畢節各縣(區)名稱,你最喜歡哪個?

威寧草海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唐初時有烏撒部,取遠祖烏撒為部名。明洪武十五年置烏撒衛。

清康熙四年裁烏撒衛並置威寧府,取威鎮安寧之義;雍正七年降威寧府為州。1913年廢威寧州置縣,1954年改稱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區,1955年改稱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