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蘋果公司的價值居然是2個阿里加2個萬達?!

蘋果公司成為第一家獲得1萬億美元估值的美國公共公司,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 至少一項衡量標準。

什麼?蘋果公司的價值居然是2個阿里加2個萬達?!

一個紐約時報的文章宣稱,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體現的強大megacompanies崛起”控制一個龐大且不斷增長的份額全部企業利潤。它還警告說,這種現象可能導致工資停滯,中產階級萎縮和收入不平等加劇,這表明監管機構可能需要控制它們或將其分解。

但究竟什麼定義了“巨型公司”呢?是什麼讓它變得如此強大以至於需要拆解,比如20世紀80年代的“ Ma Bell ”?

作為一個企業學者,我相信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並規範大公司,重要的是要明確“大”的不同含義。

什麼?蘋果公司的價值居然是2個阿里加2個萬達?!

當通用汽車公司是最有價值的美國公司時,它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包括擁有第二大員工。

當通用汽車公司是最有價值的美國公司時,它在很多方面都很重要,包括擁有第二大員工。 美聯社照片

昨天的'大'

當“財富”雜誌於1955年首次想要創建美國500強企業名單時,收入是考慮規模的明顯方式。

“大公司”是銷售大量產品的公司。憑藉其在美國汽車市場54%的份額,年銷售額近100億美元,通用汽車當年榮登“財富”榜單。

但通用汽車在其他方面也很重要,包括股票市場估值或“市值”(排名第一),資產(排名第二,AT&T之後)和就業(也僅僅落後於AT&T為624,000)。實際上,在戰後大部分時間裡,最大的公司在各方面都很重要,市值與收入,就業和資產高度相關。

不再。今天的後工業企業往往在市值上很重,但像蘋果一樣,關注就業和硬資產。

我們來看看Apple

蘋果不擁有組裝其流行手機的巨型工廠 - 富士康確實如此。與其總資產相比,蘋果在財產,計劃和設備等有形資產方面尤為明顯。儘管全球只有123,000名員工,但儘管經營著連鎖零售店,但蘋果甚至還不是美國最大的50家僱主之一。

那蘋果究竟是怎麼樣的“超級”?在紐約時報和華爾街看來,似乎主要是因為它價值一萬億美元。

市值是所有公司股票的市場價值。通過這種尺寸衡量,蘋果在平流層並不孤單。在蘋果通過1萬億美元的那一天,亞馬遜價值895億美元,谷歌所有者Alphabet的價值約為8550億美元,而Facebook的價值為5090億美元。

然而就像蘋果公司一樣,他們的市場價格更多地依賴於傳統的規模。

Facebook與克羅格

為了說明這一點,讓我們將Facebook與Kroger進行比較。

2017年,Facebook擁有25,000名員工和410億美元的收入。雜貨連鎖店Kroger--美國第三大僱主 - 擁有449,000名員工和1230億美元的收入。換句話說,需要18名Facebook員工製作一個Kroger,三個Facebook的收入等於一個Kroger。這家擁有135年曆史(大部分)工會化的雜貨店在美國經營著2,782家超市和數百家其他商店.Facebook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銷售廣告。

然而,市值卻出現了另一個不同的故事:Facebook 8月2日的市值為5090億美元。克羅格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不到240億美元。也就是說,花了超過20個Krogers等於一個Facebook的價值。7月26日,當Facebook的市值在一天之內下跌了1190億美元 - 五個Krogers的價值時,這種分歧得到了強調。

那麼哪一個是大型的Facebook或Kroger?市值是否真的是我們應該用來定義什麼使公司變大的措施?

畢竟,Facebook的高估值並不意味著它在Menlo Park的某個地下保險庫裡有五萬億美元。其股票主要由外部投資者擁有(儘管馬克扎克伯格仍然控制絕大多數的選票,因此也控制了董事會)。如果我們將企業視為“創造就業機會”,那麼科技行業就會變得非常失望。

Facebook在員工照明方面並不孤單。

Netflix是全球視頻流媒體巨頭,僅有5,500名員工,其中600人是臨時工。8月2日的市值為3,450億美元,或14克朗格斯。

甚至像21世紀的典範公司Alphabet 也在全球只有80,110名員工。值得注意的是,彭博社報道稱,谷歌的“臨時工,供應商和承包商”的數量實際上超過了其永久員工。

什麼?蘋果公司的價值居然是2個阿里加2個萬達?!

儘管沃爾瑪的市值僅為蘋果公司的四分之一,但它的僱員人數約為全球人口的19倍。 路透社/ Danie

儘管沃爾瑪的市值僅為蘋果公司的四分之一,但它的僱員人數約為全球人口的19倍。 路透社/ Daniel Becerril

華爾街是否討厭創造就業機會?

通過研究華爾街的價值觀以及它所蔑視的東西,可以解決企業在一個方面巨大而在其他方面微不足道的看似悖論。

具體而言,似乎股票市場不喜歡創造就業機會,如果不可能避免僱傭員工,華爾街更喜歡他們沒有得到很好的報酬。

換句話說,在商業人士的心目中,市值與就業之間可能存在內在的負相關關係。

考慮一些例子。2015年2月19日,沃爾瑪 - 美國迄今為止最大的僱主 - 宣佈將把支付給美國員工的最低小時工資提高到9美元,預計今年的成本為10億美元。截至當天,其市值已下跌3.2%,或超過80億美元。

2017年4月,當美國航空公司宣佈已與其飛行員和空乘人員談判加價時,市場以5.2%的股價下跌懲罰了它。分析師解釋了他們的不滿:“這令人沮喪。工黨再次獲得報酬。股東們得到了剩飯。“ 而且:”我們對AAL向其勞工團體轉移近10億美元的財富感到不安。“

今天的企業領導人已收到華爾街的信息,並儘可能保持“精益”。事實上,2000年以後上市的中位數公司到2015年全球僅增加了51個就業崗位,這些往往來自收購。在就業方面,顯然小就很美。

'大'的意思

我們如何看待企業規模問題。

Big有時與更好的聯繫,特別是在商學院和行政套房。城市和州支付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來吸引 “大”公司,希望他們能夠帶來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 - 這對今天的巨型公司來說可能並非如此。

另一方面,有像泰迪羅斯福這樣的人,他們反對強大的巨頭企業,他們認為這導致了更大的不平等,財富集中和政治腐敗。

今天,我們面臨著類似的問題:不平等現象日益嚴重,財富集中,公司資金陰暗影響我們的政治。但是,如果我們想要馴服大公司 - 正如羅斯福所做的那樣 - 我們需要清楚地意識到“巨人”意味著什麼。而且我們需要放棄這樣的想法,那些市值很大的公司必然會創造就業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