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在竹泉村剪紙藝術館見到張芳春老人的時候,她正坐在窗戶下面,身穿藍色天鵝絨上衣,刻滿皺紋的臉上架著一副老花鏡,初秋的陽光灑在她的臉上。

右手一把銀色剪刀,左手一張紅紙,隨著靈巧的手上下翻飛,一幅栩栩如生的小貓剪紙便驚豔亮相,看得敢拉君驚歎不已。

你真敢拉人物專訪系列

沂南民間剪紙藝人——張芳春老人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放眼藝術館內,房間牆壁上、桌子上放滿了各種各樣剪紙,諸葛亮、並蒂蓮、老虎、金雞……風格各異,栩栩如生,這些都是張芳春老人親手剪出來的。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一把剪子、一張紙,從青蔥少女到婆娑老嫗,剪紙,伴隨了這位老人一生。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是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剪紙已成為代表沂蒙地區民間藝術特色的藝術形式之一。

對於張芳春老人來說,剪紙更是輩輩相傳的手藝。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張芳春老人出生於1940年,七八歲就跟著祖母繡花學剪,在她的印象裡,小時候,窗花、煤油燈與祖母總是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那一張大紅紙在祖母手裡幾番旋轉剪裁之後,變成了一個個漂亮的窗花年畫記憶,深深紮根於張芳春的腦海中。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13歲時,她隨改嫁母親遠遷東北,接觸到了不同地域的剪紙文化,後來回到臨沂老家。

在不斷的琢磨和練習下,剪紙技藝越來越好,周圍十里八村的鄉親們辦喜事都要找她剪窗花和大紅囍字,增添一份喜慶,她也樂得幫忙。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敢拉君也想起小的時候,家裡有親戚婚嫁,總是要在衣被、器皿、箱櫃上貼上一些寓意吉祥的剪紙作為裝飾。

“蛇盤兔,必定富;猴騎牛,地流油;馬馱元寶,子孫來早”,剪紙不僅是一種裝飾,更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期許。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僅僅是為了喜歡,為了想做好一件事,就這麼剪著剪著,轉眼間70多年過去了。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我沒有把它當作事業,可拿起剪刀的那一日起就沒想放下。”說話間,老人向我們展示了她的剪紙作品,《牛氣沖天》《金雞報曉》《諸葛孔明》……個個栩栩如生。

老人還現場剪了一隻惟妙惟肖的小貓給我們展示,雖無勾畫設計,但卻早已心中有數,隨意而得。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正如大家所知的那樣,剪紙藝術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通過最初的臨剪、重剪、畫剪、描繪自己熟悉、熱愛的自然景物,以至最後達到隨心所欲的境界,親手剪出新的花樣,剪出各自獨有的風格和情趣。

中年時期,在清貧的日子裡,老人依舊堅守這份手藝,省吃儉用,往返於東北剪紙聖地海倫,師從滿族剪紙藝術家傅作仁。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晚年賃居縣城西山腳下,觀摩漢墓石刻,創作了一批極具藝術和觀賞價值的“漢墓畫像石”遺風的剪紙作品。

這麼些年來,張芳春老人都有隨身帶著紙和筆的習慣,看到新奇好看的圖案,就把大體輪廓勾勒下來,回家再慢慢琢磨怎麼剪裁出新意。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芳春老人的作品在國家美術館展出過,獲國家、省、市級獎項數十次。獲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授予的“中國剪紙德藝雙馨獎”,《貓圖》《魚趣》等作品,在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展覽、陳列或館藏。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2017年,張芳春老人以78歲的高齡,歷時近4個月完成了《百狗迎春圖》,剪紙卷長10米,寬0.6米,以生肖狗為主題,千姿百態,栩栩如生,被多家媒體報道,並受邀到海外交流。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看似簡單的一剪一合,其實每一下都在考驗著剪紙人的功底。

下剪刀之前,就要現在心中構思整個剪紙的圖案輪廓,要在哪裡下剪刀,剪刀怎麼走。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得益於多年剪紙經驗,對於一些不是像諸葛孔明這類複雜的剪紙,老人完全不需要先畫輪廓,早已胸有成竹。

剪紙的力度更是一門藝術,剪重了,紙就裂開了,剪輕了,不成樣子,剪刀一張一合之間,是70餘載的琢磨與堅持。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沂南竹泉村設立民俗展館時,邀請張芳春老人前去做剪紙,向遊客展覽、普及沂蒙剪紙藝術。

雖然那時候她已經年邁,更不需要以此為生,在家安享天倫之樂就好,但她還是欣然應允。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自從在竹泉村展館以來,老人每天7點半從家裡坐班車趕來,忙的時候要到6點多才能休息回家。

“這時候天好,我還過來,冬天我就過來的少了,身體受不住啊”這句話,聽得敢拉君一陣心酸,也敬佩老人的執著。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如今老人已近80歲高齡,眼睛有些白內障,頸椎肩周也因為常年低頭抬手剪紙累得落下了病根,左手有些哆嗦,剪一會就要休息,之前半天就能剪出來的作品,現在得一天多才能剪出來。

“能多剪幾年就多剪幾年吧。”老人有些無奈。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讓老人欣慰的是,紅軍小學、臥龍學校、臨沂大學等為了傳承沂蒙民間剪紙技藝,特聘她為校外輔導員,經常請她去學校講課傳授剪紙技藝,培養孩子們的興趣。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我大半輩子為鄉親們用剪刀、彩紙剪下無數個囍字、聚寶盆,想不到老了老了還有機會教更多的孩子學剪紙。”說著,老人飽經滄桑的臉上綻出了笑容。

從2008年暑假起,老人也開始在家中義務教授學生,沂蒙剪紙藝術傳承吐露新芽,讓我們看到了傳承的希望。

剪紙70年作品比畫還美,臨沂這位老人用一雙巧手傳承中華文化!


幾十年來,剪紙已經成了張芳春老人生活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這位平凡的沂蒙老人,就這樣用一把剪刀,在一張張紅紙上剪裁出了自己的多彩人生。

這位年近八十歲的老人也許並不懂“傳承”的意義,但自己的這把小剪刀,剪出來的是中華民俗,是民間藝術,這是最令她自豪的,也是最令我們敬佩的。

在這樣一個什麼都講求快速和效率的年代,還有這樣一幫人,他們不忘初心,秉承匠心,用自己的巧手,創造者自己心中美好的世界。

剪紙有沒有給你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呢?你身邊還有哪些傳統手藝人,留言區聊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