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相声、小品缘起于市井生活,曾经一度是春晚等大型晚会最受观众期待和欢迎的节目类型。近年来,喜剧综艺井喷,同质化现象却十分严重,相似的模式、千篇一律的包袱,已在逐步抽离观众内心深处对经典相声、小品的感知记忆。

人才的稀缺、创意的匮乏、观众审美的提升,让做喜剧变得越来越难。如何选拔出杰出的喜剧人才、创造出有笑点又有意义的喜剧作品,成为业内深耕的重要课题。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在10月2日—9日间黄金时段播出的《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总决赛让观众笑声不断的同时,也让行业内外感受到了曲艺传承之美。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正在夯实着中国喜剧发展根基,创造着传统曲艺文化发展的未来。

师者传经验、解困惑,倾囊相授引领文脉传承

《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除了让相声、小品产生出1+1>2的“笑”果,大赛极为专业、权威的评委阵容也是一大亮点。姜昆、冯巩、石富宽、李伯祥、赵炎一同担任相声组评委;蔡明、马少骅、巩汉林、王宝社、崔凯担任小品组评委;还有魏文亮、方芳、黄定山等担任点评专家。这些“戏骨”级评委、专家,本身有着丰富的表演经验,而且数十年的从业经历,也让他们积累了许多关于创作的思考。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此次大赛中的评委和专家,毫不吝惜地将自己从业经验分享出来,为选手们指点迷津。作为春晚常客,蔡明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她每年的春晚作品最受“90后”喜欢,因为“演的就是我们身边现在发生的事情,甚至就是邻居发生的事情,他们就会觉得很新鲜、很喜欢”。而之所以能和年轻人产生互动,蔡明认为“其实我觉得一个艺术作品就像一棵树,你的根必须要深深的扎在你这片生活的土壤里,那么生活在继续,你的作品就会跟着时代走。”除了作品紧跟时代,蔡明每年塑造的形象都深得人心,在具体表演上,她也道出了真谛“一个角色的塑造,成功的标准是什么?要无可替代。”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对于喜剧常被诟病的“创新意识”,老一辈艺术家也有各自的观察。“我们的创作不能够进入一个误区,一创作就一窝蜂地去找热点、找不足,看看老百姓对哪些东西不满意、发牢骚,我们就用相声语言来替群众撒气。这样满足一时的痛快,但缺乏对生活深刻的挖掘和思考,以及引导和引领。我们不应该是情绪上的出气筒,应该是精神层面的欢乐剂。”姜昆指出了创新上的误区,蔡明则倾向于全面地看待问题,“我觉得是从形式、内容都可以有新的变化,我也在不断的摸索这个事情,可是也没有一定的定义,大家都慢慢的在摸索。”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50岁前创业,50岁后育人”是蔡明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其他评委也和她一样,对于发掘新人有着自己的使命感。马少骅谈到自己这一辈表演艺术家“要有引领的作用。有义务提高民族的修养,提高民族的文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创作上的细致指导,老一辈艺术家也是在身体力行的为新人们维护好创作环境,给新人们信心。

跨界尝试、地域特色、时代心声,新秀认真向学丰富曲艺文化

英国幽默大师罗伯特·林德说:“笑话和服装一样具有流行性”。许多喜剧新人在《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上认真向学,不仅悉心听取前辈的意见,也能有机会互相学习,在模式、内容、特色等角度让当下的喜剧保持着其流行特征。

此次大赛本有1000多个参赛作品,组委会初评遴选出来的相声小品各24组参与决赛,在节目的样式上有很大突破。随着决赛8场大赛徐徐展开,观众可以看到参赛选手在地域、风格上都大大地拓展了。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在跨界尝试上,大笑工坊推出的《手足情》便是编剧从幕后走向台前;小品演员王成思、杜晓宇奉献了相声《谁是主角》;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妻尝试用公式解构相声。无论是内部互相借鉴,还是利用其它方式探讨,曲艺艺术要发展,肯定不能是固步自封的,评委蔡明也鼓励新人们“多向姊妹艺术学习”。

过去在很多观众心目中,以为京津地区的相声、东北地区的小品最为繁荣。但当下,其他富有地域色彩的曲艺也在迅猛发展,此次大赛就为地域曲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尽显包容性与多元化。小品《狮舞吉祥》极富广东特色,又加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吴佩凌、李云飞的《命中注定》将相声艺术与台湾风情相结合;小品《月亮的笑脸》全程采用广西方言,独特欢乐;喜剧重镇陕西也推送了融合当地民俗的《腰鼓情》等等。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新人们,更多的是走出区域限制,搭档演出,合力打造出优质作品。

“我觉得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组成的社会,谁是专业谁是业余的,没有一个准确的界限。”对于喜剧人才,姜昆不同意简单的分类,坚持着自己的看法,“艺术好坏的标准就有一个,这种标准是不能降低的,所以不能够说主流的标准就高,非主流的就可以不高,不可以这样。”包容的环境,让多个时代命题都能在作品中呈现。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大赛作品十分注重当下社会中底层人民的个体的生存方式,用戏谑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彰显创作者的人文立场。《面子面馆》则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老同学毕业再相见时,不讲同学情谊反而争名逐利、相互攀比的现象;《钱不是问题》再谈当下的因为望子成龙而拔苗助长的教育问题,诙谐幽默出又深刻犀利;《生日》以默剧的形式演绎了人生末年的无尽相思;《请和陌生人说话》映射了时下冷漠的邻里关系。相声组评委赵炎则表示,作品题材瞄准社会热点时,既要做到“准”,也要做到“深”和“透”,“假如是讽刺,要说到真正的痛处”。

喜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在网络影响下与次元文化等相互交织,形成一种新的喜剧表现方式。《到底怎么了》通过保安群体来反映网络流言的可怕,也为每一个为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正名;《命中注定》大讲“你今天怪怪的,怪可爱的”等网络流行的“土味情话”;《现代病》则直接揭示出媒介快速发展下,人们生活的病态。这些作品都增添了曲艺艺术的时代感和趣味性。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不同于唱歌跳舞可以快速培训,喜剧人一般需要常年的素材积累和舞台训练。此次大赛旨在“养人”,让新人选手通过一个个扎实的作品和专业的点评后,继续磨砺,再造精品。恰如蔡明所期许的,“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不停的丰富自己,让自己的喜剧能力强大起来,这样你再遇到一个角色,在创作中才能够有游刃有余”。

评选权威且注重民意,赛制护航人才培育

前辈授业,新人求学,《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更为让人欣喜的是其健康、透明的赛制,在一路护航人才的选拔和成长。导演秦新民解答了具体的赛制,“这次大赛为了兼顾专业标准和群众性,在专家评委之外特意设立了观众评委,采用专家评委和观众评委相结合,公开打分和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赛制的公平和透明,确保了曲艺的百花齐放。对于选手身份,导演秦新民表示“其实我们在评选作品时并不考虑演员的身份,也不考虑他们用什么方式创作出来的,评审打分时依据的标准是作品本身。”此次大赛,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姜昆也坦言“看出了一点稚嫩,但就是在这样的舞台上涌现了很多新秀,最后成为了台柱子。”

秦新民也对新人给予了厚望,“任何一个大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有这样一个成长的过程,这个成长的过程也需要相当的周期。在近几年我们的喜剧节目市场这么繁荣,我相信参与这些喜剧节目这样一个庞大的演员阵容当中,一定埋下了未来为了成为大师的种子,我坚信有那么一天。”

传承曲艺、培养新秀,《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夯实喜剧发展根基

对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让整个赛事都形成了良性联动。相较于其他竞技类喜剧节目,大赛给予了创作者较为充分的创作时间,让每一个作品都能被精雕细琢,而表演者也能充分享受创作时光。这样一种状态,才能锻造出默契的团队、深度的剧本、优秀的表演。

大赛的创新和坚守,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收获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的点赞表扬,“针砭时弊的相声、映射生活的小品,为观众们奉献上了一场有笑点、有品位、有深度的艺术盛宴,更以此方式唱响新时代赞歌,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奏响充满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的祖国颂”。

相声、小品不仅传递着时代的声音,更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向人们播撒欢乐的甘露。喜剧天地,大有可为。《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不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喜剧精神和人文关怀,还将发掘人才为己任,邀请专业权威艺术家点评、鼓励新人多元创作、设立公平合理赛制护航。可以预见,中国未来的曲艺创作定将熠熠生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