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1號按

新勢力崛起,老江湖轉型,傳媒天下上上下下、分分合合,正式進入戰國時代。傳媒1號(id:zcfhxy)特為“廣大盟友”獻策屬於2018傳媒戰國策的“八大論”,分別是:

第一論:行規論(李媛)

第二論:粉圈論(張答應)

第三論:下架論(胡言)

第四論:分化論(香雪蘭)

第五論:集群論(香雪蘭)

第七論:資本論(810丶)

第八論:國創論(胡言)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止境地榨取剩餘價值。乍看之下,資本家就像“吸血鬼”一般的存在,不過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一章中,他也辯證地看到了對資本主義有利的一面:它對先進生產力、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推動作用是無可比擬的。近兩年,國內影視人是喜歡談論資本的。當然,有的人談資本色變,有的人談資本怒髮衝冠,有的人談資本喜笑顏開,有的人談資本兩眼一抹黑……

應該說,這算是影視圈人對資本比較真實的寫照了。

一、影視資本化VS資本影視化

貨幣要成為資本的關鍵點在於勞動力成為商品,影視資本化的關鍵點便是影視人才成為商品。再直接一點,就是影視項目(作品)成為商品,這種商品並非只是最終環節(電影院售票或者平臺購買電視劇集的播映權),而是從項目起步開始就成為商品在各種流通渠道流轉,比如股權溢價便是一種流轉;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在影視項目中的每一個環節,部件都商品化了,比如:導演是商品,明星也是商品。

顯然,中國是影視資本化的一個典型,而以美國為代表的比較健全的工業化國家,則是資本影視化的典型。

資本影視化,是指資本在融入影視行業的過程中充分地尊重影視行業的藝術特性,而削弱了自身榨取剩餘價值的屬性的現象。更通俗的說法是,資本在進入影視行業的過程中更加尊重影視行業發展的客觀規律。

中國的影視資本化無疑是發展最為迅猛的,小8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1)以企業債,銀行貸款,信託基金等為主的小規模融資階段;

2)以上市公司為主的全民融資階段;

3)以寡頭為主的生產資料掠奪階段;

第一階段,萌芽階段。當然就是以馮小剛,王氏兄弟,甚至中國電影集團為主的國營,私企都得到銀行借款,或者發行企業債的階段。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早在2002年之前,據每日財經發布的《中國電影供給側改革白皮書》顯示:當時拍攝電影的資金投入有超過90%是自有資金、7%來自於政府投入,而社會資金只佔2%。

那時候,馮小剛拍《甲方乙方》是借錢拍的,據說連韓三平也沒錢給小剛“玩”;那時候,《集結號》是找招商銀行貸的5000萬的款,馮導每天在片場都要面對金融機構的駐場監督;那時候,中影集團要在懷柔搞個影視基地,要靠發行企業債券。

彼時,正值2007年,距今不過11年。

資本的湧入是從2009年左右開始的,隨著國家扶持政策的力度越來越大,各路資本紛紛入局,影視公司謀求上市,通過二級市場融資,實現了快速發展,華誼兄弟,博納影業,橙天嘉禾等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災難是從2014年開始的。

從2014年開始,以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始發力影視板塊,不僅成立了各自的影業公司,也開始通過收購、持股等手段從資本合作和業務戰略領域全面介入。視頻網站、票務平臺、遊戲公司、直播平臺等“新鮮玩意”相繼出現在電影產業,希望能夠實現在社交、購物、出行等領域的產業重構,其中最直觀的改變出現在票務平臺。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應該說,是資本教會影視人怎麼快速賺錢,就像武林絕學教會小白“談笑間灰飛煙滅”一般。

我們不妨來看幾齣好戲:

2016年3月上映的《葉問3》,在3月19日被廣電總局認定《葉問3》構成虛假票房,票房中3200萬元不計入全國票房統計數據。

這種通過票房造假,在二級市場斂財的把戲相信不再新鮮。

2016年3月唐德影視擬收購范冰冰為法人的愛美神51%股權;暴風科技擬出資10.8億元收購股東包括吳奇隆、劉詩詩夫婦和趙麗穎在內的稻草熊影業60%股權兩筆交易接連被否。

范冰冰、吳奇隆、劉詩詩、趙麗穎……往鏡頭前一站,這部電視劇就是爆款。

2015年的《盜墓筆記》因為李易峰的加持賣出500萬/集的價格,之後又爆出《如懿傳》900萬/集的網絡版權銷售價格、1500萬/集的版權銷售價格;2017年,《盜墓筆記3》又爆出2400萬/集的網絡版權收購價格……

明星就是流量,就是錢,收購者們不惜代價“買人”的套路,相信大家也懂。

2016年12月,“19號賀歲影視基金”號稱為《擺渡人》和《西遊伏妖篇》募集7000萬基金,預期收益為年息6%,還有50%的分紅,投資門檻100萬,當媒體就投資協議向和和影業求證時,和和影業卻表示,《擺渡人》並未簽署相關投資合同,印章屬偽造,公司將對該事件進行調查。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資本是個香餑餑,不光業內人聊得火熱,連騙子都偏愛。還記得《功夫》裡面的那個橋段嗎?

“少年,我看你骨骼精奇,是萬中無一的武學奇才,維護世界和平就靠你了,我這有本秘籍——《如來神掌》,見與你有緣,就十塊賣給你了!”

通過眾籌、IP併購基金進入製片環節,通過保底發行、O2O進入發行環節,通過投資院線、成立影投公司、實現影院併購進入放映環節,近些年金融對於電影行業的全面介入助推了產業的發展,但一些亂象也應運而生,以“幽靈場”為呈現形式的票房“注水”、以明星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為代表的證券化泡沫、因電影《葉問3》所曝光的資本運作“黑洞”等等。

另一邊,電視劇的明星陣容是越來越強大,明星片酬是越來越高,上市公司投資一部劇集不過億都不好意思說是大製作;資本還是最會講故事的人,今天的發佈會上,XX明星強勢加盟某某劇,投資X億;明天,立刻有媒體爆出某某平臺以XX天價收購某某劇;二級市場上聞風而動,上市公司連續多日漲停。然而,當琵琶撤下,那半遮的面容根本就是骷髏頭一個。

這大概就是中國影視行業資本化的全過程。

我們看到電視劇出品方從2~3家爆發到幾十家,甚至上百家,我們也看到電視劇的單價從幾十萬到上千萬,我們也看到電視劇評分從9.0以上斷崖式下降到2-3分;

我們看到電影票房屢屢刷新,我們也看到過億票房的電影數量越來越少。

於是,當我們叫囂明星天價片酬、導演中心制、編劇中心制和製片人中心制的時候,我們再回過頭看看,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就像練七傷拳一樣,這一切也不過是影視資本化的併發症罷了。

與此同時,我們再來看看美國資本影視化的情況。

資本在美國影視行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如果說用在工業化體系的建設上了。可能有點抽象,我們來點看得見的。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還記得《阿凡達》嗎?是它讓國內觀眾首次知道了3D和IMAX;

知道《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嗎?是它讓我們領略了120幀的魅力。

事實上,美國資本對影視技術的支持還可以往回追溯到《阿甘正傳》,還記得斷腿的丹中尉嗎?是的,它使用的就是如今小鮮肉們津津樂道的綠幕技術。那時候,這還是很先進的技術。還記得《泰坦尼克號》嗎?還有《少年派》,這些都是美國人使用3D技術的典範。當然,我們在吐槽現在國產影片中龍啊、蛇啊特效太假的時候,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裡,美國人利用CGI技術就已經制作出逼真的恐龍了。

只可惜,這些都是別人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們呢?當別人的資本在推動行業技術發展的時候,我們的資本在幹嘛?在搞壟斷,在買地,蓋房子,影視企業變成了房地產公司。

2003年,中國電影院線數量為32條;2012年增加到39條;截至目前,據說已經達到42條;你以為增長放緩了嘛?不是的,城市院線搞不下去了,他們便跑去搞農村院線了,到2012年,中國農村電影院線246條;與此同時,還有很多諸如校園院線,女性院線、藝術院線、兒童院線等等;

另一邊,網絡院線也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從最初的優酷土豆、騰訊、百度、搜狐、愛奇藝、PPTV,樂視等等一籮筐視頻網站之間攻城掠地,硝煙四起,到現在的BAT三家獨大,實際上也是網絡院線壟斷日益成型的過程。

你以為控制了渠道終端就厲害了?以為你開了個超市就厲害了?

不是這樣的,票務平臺的壟斷才是真的牛。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從淘票票、微票兒、百度糯米(什麼時光網,大麥網都不提了),到如今的貓眼微影幾乎佔據70%的出票數量,而中國影迷有90%通過網絡購票來看,誰能與貓眼微影叫板?

再來看看劇集市場好了,電視劇平臺就不說了。央視、湖南、江浙等平臺的建議就是聖旨嘛。

網絡平臺呢?如果說BAT控制的是水龍頭的話,那BAT旗下的那些發行平臺就是BAT的左右手,他們控制的又何止是渠道呢?他們控制的是影視行業的人才出口和播放量。在這樣的環境下,新人們出頭之日何在?

文旅項目,實景娛樂,影視小鎮是影視公司“旁門左道”的另一出口。

誠然,橫店影視城是中國影視小鎮最成功的典範,號稱500億投資的青島“東方好萊塢”也有可能為中國影視行業做出巨大貢獻。

但我們沒聽到的是在全國各地還有遍地開花的各種噱頭的影視城,影視小鎮成為“鬼城”。其實他們的套路都很簡單,圈地、建房、賣房,真正的文化產業用地就只佔那麼一小部分,建房是為了配套呀,誰也沒辦法反對,對不對?

我們會發現,從影視資本化開始,到播放渠道壟斷,再到影視地產,是我們的影視人走偏了,而不是資本戕害了影視行業。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二、拿什麼挽留你,退卻的資本?

有人在論壇上公開說,現在退卻的資本,都不是真正熱愛影視的資本。

小8認為,他可能搞錯了一點,資本就是資本,他為什麼要熱愛影視?如果資本像影視人熱愛錢一樣熱愛影視,那它就不是稱職的資本了不是嗎?

有人還說,和資本對話猶如對牛彈琴,這點小8也不敢苟同。

首先,對牛彈琴,錯的不是牛,而是彈琴人。明知它是牛,偏要對著它彈琴,如何好取笑對方?

其次,從溝通的角度來講,跟不懂行的人講專業,就像小8通篇用文言文跟小學生講道理一樣,就像化學博士開口閉口分子式對待我們一樣,別人當然聽不懂;

再次,從風控角度來講,從小8見過的為數不多的投資人來看,資本的專業程度要遠遠高於影視人。

如果說影視人只能簡單地從故事角度,藝術創作角度來講一個好故事的話,資本除了有專門的評估小組(風控委員會)對故事把關外,還會對團隊成員,製作公司開展盡職調查,瞭解他們的履歷,並審查項目預算,項目推進計劃之後,提供法律援助,最重要的是,還會對整個推進過程進行監督,在資本面前,什麼導演中心制等等各種中心制都無用武之地。

小8以為,這才是真正的做事。這樣子的風控措施下的影視項目,成功率當然很高。

當然了,這樣審查的結果是:青年導演可能很難有出頭之日。但誰又不是呢?徐崢當年找到光線投資之前,不也是遭遇了一次又一次的白眼和婉拒?

三、本該百家爭鳴的行業卻成了

寡頭之間的遊戲

新經濟形勢下的資本主義發展趨勢是混合聯合公司。

在壟斷的過程中,資本無疑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但可悲的是,在影視行業這樣一個本該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行業裡,卻形成了以少數幾家所謂的頭部公司為壟斷的局面,這種局面無關院線還是網絡。

君不見,在院線電影市場,但凡票房過億的片子,那幾家寡頭的總不會缺席;同樣,在電視劇市場中,那幾家爆款公司,平臺公司,幾乎包攬了每一年度的頭部爆款。

什麼導演計劃,編劇計劃,都只不過是壟斷行業人才的騙局罷了;

某些影視公司拿著股民的錢,寧肯虧損幾億、幾十億也要把所謂的知名導演簽下來,也要搶佔那些所謂的超級IP。殊不知,人性總有其劣根性,人也是逐利的動物,如果他的價值遠遠超過你開的價格,他當然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離開。

中華文明幾千年,凡是諸侯並起的時候,都是文化大發展發繁榮的時候;凡是思想封鎖,大興文字獄的時候,文化一定會大蕭條;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所以,戕害影視行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是資本嗎?

不是,是影視人自己。

是我們對話語權的如痴如醉,是我們對行業地位的貪戀讓我們走錯了方向,選錯了道路。對,我們說的對,資本不專業,所以才會相信影視小鎮,投資實景娛樂的故事;對,資本不專業,所以才會相信一個根本不生產內容而只收購內容的平臺估值幾個億。

相對於資本的財大氣粗而言,尚未出世的編劇也好,導演也罷,更像是寒門子弟,寒窗苦讀十餘載,終於出個了爆款,以為可以光耀門楣,一日看盡長安花。殊不知,回過頭來卻發現自己早已賣身為奴。

1號結語

寡頭在左,資本在右

什麼資本戕害了影視行業的發展,什麼資本催生了影視行業泡沫,小8是萬萬不敢苟同的。

這個論調怎麼聽也像學生上不好學怪老師水平不行,殊不知老師之所以可以成為老師是因為他本身學術修養達標了。

資本之於影視行業,就像一門上乘的武林絕學,學好了可以造福武林,也可能殘害武林,關鍵看什麼人來學。

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資質平庸,終其一生不得要領者繁多;氣急攻心走火入魔著也甚多,所以,往往顯得學會的人倒十分厲害了。

資本,本沒有對錯。

用的人,或無法駕馭而被反噬;或心生邪念而迷了心智而已。

2018傳媒戰國策之“資本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