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慢就業」?我們正臨一場技術性失業!

800餘萬大學畢業生就業大軍洶湧奔向職場 ,卻又有許多畢業生不溫不火,選擇緩一緩"慢就業"。

最近有消息報道,9月20日江蘇某科技大學名企專場招聘會上,僅有4、5個學生前來參加,以至於驚動了學校領導,組織會議專項研究學生就業問題。

為什麼大學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卻不著急找工作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慢就業”?我們正臨一場技術性失業!

01"慢就業族"日漸突出

大學生畢業理所當然進入社會參加工作,而"慢就業"則先不工作,慢慢尋找合適機會再工作,中國越來越多的"90後"年輕人告別傳統的"畢業就工作"模式成為"慢就業族"。

一些畢業生為了追求深造或者更長遠發展,會選擇繼續備戰考研、考公務員或者考雅思託福出國留學。

另一些因為求職受挫,一時沒有找到理想的崗位,又不願遷就,乾脆"待價而沽"。

也有些因為"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用一年的時間去旅行了解世界,然後將生活迴歸正軌。

當然,不排除一些學生"慢就業"就是在迴避就業,還沒有充分做好就業準備,想給自己緩衝時間。不過,這樣的畢業生畢竟還是少數。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慢就業”?我們正臨一場技術性失業!

02慢就業背後的技術性失業

雖然慢就業現象的背後有著種種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技術性失業,現代技術的指數級發展,對就業構成了嚴重威脅。

正如英國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講的:"一種新的疾病在折磨我們,某些讀者也許還沒有聽說過它的名稱,不過在今後幾年內將聽得不想再聽,這種病叫作——技術性失業:我們新發明了大量減少使用勞動力的手段,卻尚未及時給勞動力找到新的用途。"

我們目前正出於摩爾定律的指數增長階段,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技術革命是比蒸汽機和電力革命更有破壞力的一場革命。

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美國農業人口從那時的70%降到如今的低於2%。然而,相比這場跨越兩百年的更替,此番互聯網革命或許更為迅猛。技術一騎絕塵,從體力到腦力,儘管新技術會創造新職業和新機遇,但失業的苦澀也許終將被這一代人集中品嚐。

知名自媒體人羅振宇說過:"過去可以用幾代人的命運去承擔一次變革,但現在我們要用一代人的生命全部承擔。在過渡的一代人中,還是會產生階段性、悲劇性、普遍性的失業。每一個微觀層面的適應都需要時間,而這次變革太快了,恰恰沒有留夠時間。"

短短十年間,人們開始少打電話,發短信了,幾乎都用微信聯繫了,買東西也不用去商場了,有淘寶、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隨意一點,第二天就到家門口了。吃飯點外賣,出門打滴滴,街上單車隨便騎……現在一部手機就可走遍天下了,這在十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現在一切來得似乎是理所當然。

這個十年是互聯網的天下,那下一個十年呢?是人工智能、區塊鏈、3D打印、物聯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指數型技術的發展帶來的行業更迭讓人對就業望而卻步。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慢就業”?我們正臨一場技術性失業!

03技術淘汰落後就業崗位

技術進步將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接管一部分原本由人執行的工作,帶來就業市場的變化,給一部分人帶來陣痛。

而由於整個時代技術的革新所造成的簡單工作不斷被成本更低的計算機所取代,社會雖然在發展,但是工作變得越來越少。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技術疾風驟雨般提高了生產率,卻不再與高就業率有關。《紐約時報》報道過一個例子:1960年,美國最大的企業通用汽車擁有近60萬名員工;2012年,市值更高的蘋果公司在全球只有6萬人——相較50年前,只需1/10的員工就能運轉一家更大規模的企業;而Facebook則只有三千人;Twitter三百人;維基百科57人——它們都在以某種方式改變世界,卻再也用不了多少人了。

麥肯錫在2017年發佈的研究報告《未來的工作——自動化、就業和生產力》中提出,中國、印度、日本和美國這四大經濟體將有2/3的僱員會被自動化取代。

我們出門坐的是自動汽車;所有飯店用的都是自動點餐系統,由大廚做好後直接由機器人送上桌——連小費都不用給了;所有辦事處都採用機器人作指示員,它能給你提供一切信息,而且從來不會抱怨你的智商。

一切看起來的確很美好,那麼問題來了,什麼都讓機器去做了,人幹什麼呢?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慢就業”?我們正臨一場技術性失業!

04行業升級,職業競爭壓力不斷增大

許多時候,科技的突破帶來的是整個產業鏈的躍遷。如電商的出現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新能源的興起,你也同樣可以期待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電動車會帶來一個新市場……

技術革新在削減傳統工作崗位同時也在催生了很多新業態,例如自媒體、網絡直播、開網店等等。

總結起來,互聯網新興職業的三大熱門職業包括,技術、產品以及運營。這三股力量在互聯網的舞臺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下圖所列舉是這三個相關崗位情況。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慢就業”?我們正臨一場技術性失業!

但新的業態競爭壓力是比以往更大,對技術的要求更多高,大學裡的教學內容及規劃卻遠遠沒有跟上,很多專業的學生畢業後需要重新返工才可能上崗,這點不再多言。對於部分沒有受到太多挫折的大學生而言,在知道自己將要面臨的殘酷競爭,他們更多的選擇了逃避。

技術的升級速度遠遠高於勞動力素質的升級速度,升級速度上存在的差異導致了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素質結構的不協調,進而引發了大學生慢就業和就業難問題。

技術會帶來繁榮,以及災難性的失業。而新技術創造的新行業和就業機會,實際上要少於因此而失業的人,並且,新的就業機會技術含量越來越高。農業人口轉型用了200年時間,但現在,技術的幾何級數增長越翻越快,人類想要追上……

未來技術性失業將愈演愈烈,大學生"慢就業"也許會成為一種社會慢性病,怎樣解決技術進步帶來的失業,將是人類面臨的巨大難題。

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你將破解職業選擇迷茫,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

大學生就業如何選擇專業對口的專業?在職業多元化下,如何擁抱新興職業?怎樣選擇一個行業?哪18個傳統行業,謹慎選擇?哪18大新興行業,擠破頭也得進?當專業與新興行業不匹配時的有哪些解決方案?如何找到一份高薪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