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勤工助學崗,爲啥連困難生都難買帳?

教育部、財政部近日公佈《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提高了大學生參加校內勤工助學臨時崗位的時薪,從2007年的不低於8元/小時提高到原則上不低於12元/小時。即便如此,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對北京部分高校面向本科生的勤工助學崗位進行了調查,發現多數學校只有50%至60%的崗位是由困難學生擔任的,勤工助學崗對困難學生來講供大於求。(9月9日《北京青年報》)

眾所周知,為了不讓家庭困難的學生因貧輟學,各大高校都會給困難生提供一些校內勤工助學崗位,如圖書上下架、校內交通管理、協助公寓衛生檢查等等,可是北京不少高校的勤工儉學崗位竟然出現供過於求的奇怪現象,這絕不是因為高校貧困生“不差錢”了,而是因為現行的勤工助學崗位薪酬太少,吸引力下降了。

本月初,北京剛剛調高了最低工資標準:本市非全日制從業人員每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由22元提高到24元。城區的小時工收費也已達到35元/小時左右。而教育部、財政部最近公佈的《高等學校勤工助學管理辦法(2018年修訂)》,明確規定將大學生參加校內勤工助學臨時崗位的時薪,從2007年的不低於8元/小時提高到不低於12元/小時。北京多數高校勤工助學臨時崗的時薪在12-18元之間,個別上學期低於12元的也計劃本學期調高到12元,中國農業大學為18元,雖說都達到了教育部規定的標準,但遠沒有達到北京市規定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最低時薪,大學生勤工助學薪水僅為本市最低工資一半。這讓大學生情何以堪?

再說,只要肯吃苦,困難生在校外掙生活費和學費的機會也不少。他們在校外打工雖然有交通和時間成本,但收入比校內勤工助學崗高得多,從事家教等校外兼職也比校內勤工助學收入高。試想,大學生勤工助學薪水都不如小時工,人家困難生怎麼能買賬呢?

筆者以為,高校為困難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的出發點是為了補貼大學生,具有資助和公益性,但也應該尊重市場規律,參照當地生活消費水平“水漲船高”。如果貧困生在校內勤工助學崗位獲得的薪酬與在校外打工大抵相當,既不影響學習,又能發揮專業特長,提高學業水平,他們何至於捨近求遠呢?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