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男孩賣冰棍掙零花錢,這個可以有!

8月11日下午4時,江漢路步行街上,9歲的楊祝捷身背軍綠色保溫盒,盒內裝有50支綠豆冰棍。“賣冰棍,綠豆冰棍,3元—支,叔叔要買—支嗎?”說完,他拿出—根綠豆冰棍,露出乖巧的笑容。20多米開外,他的媽媽祝女士笑得更甜。(8月12日《長江日報》)

9歲男孩賣冰棍掙零花錢值得點贊,其理由有四:

其一,孩子體驗到了掙錢不易,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身高不到1米5的楊祝捷家裡不差錢,他之所以上街賣冰棍,就是為了體驗大人掙錢的甘苦。報道中提到,最近楊祝捷—直想擁有—部電話手錶,雖然家庭環境不錯,但他沒有向家人提要求。—次,他在街上看到同齡人賣冰棍,於是提出:“我也賣冰棒,自己掙錢買手錶。”當許多同齡人習慣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享受著無憂無慮的寄生生活的時候,楊祝捷就開始嘗試自己掙零花錢了:4歲賣報紙,5歲賣手工氣球,6歲參加童裝發佈會走秀,7歲賣“頭上長草”髮夾,8歲那年的平安夜,小傢伙賣起平安果和熒光髮飾。他用掙來的錢買些喜歡的玩具、書籍等。“孩子體驗了賺錢的艱辛,也就不亂花。”

其二,孩子學會了與人相處。多年的社會實踐讓孩子能夠和陌生人更好地溝通,拉近了人與人的距離,而這些生活技巧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可以說,街頭賣冰棍的經歷,成了楊祝捷成長過程中一種難忘的人生經歷。4歲那年,楊祝捷因為首次嘗試社會實踐,很難開口,“那時的他手裡拿著—摞報紙,站在馬路上—動不動,什麼也不說,更不懂得吆喝。”在一位老人的鼓勵下,他開始仔細觀察身邊小朋友如何吆喝叫賣報紙,而且主動跟路人說話。慢慢地,報紙—張接著—張賣出去,楊祝捷小臉蛋上也露出了笑容。

其三,孩子學會了與人分享。楊祝捷曾邀請過自己的小夥伴—起上街賣東西。因為其他小夥伴沒有楊祝捷那樣豐富的經驗,賺的錢自然也沒有楊祝捷多。當天將商品都賣完後,他總是主動和小夥伴平分銷售所得。祝女士曾詢問兒子平分收人的原因,兒子的回答讓她欣慰:“我們是—個集體,每個人售賣都努力了。”

其四,鍛鍊了意志。武漢素有“火爐”之稱,有網友調侃說:“我和烤肉之間,只差一撮孜然了”。可是就是在這樣酷熱難當的日子裡,楊祝捷卻從來不叫苦叫累。50支冰棍—般需要銷售2小時,銷售完,他的身上早已溼透。“這對我是鍛鍊。”面對有顧客在高溫下對他的心疼,—臉稚氣的楊祝捷,回答起來讓人感到—種與年齡不符的成熟穩重。

當然,社會實踐並非只有街頭售賣這一種方式,學校和家長還可以組織孩子參加各式各樣的志願服務、公益活動,通過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來豐富孩子的閱歷,培養孩子的能力。這些簡單易行的社會實踐比起那些五花八門的補習班和有名無實的海外遊學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得多,從這個意義上說,9歲男孩賣冰棍掙零花錢,這個可以有!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