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裡的金黃

秋天裡的金黃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又是一個秋天到!

從立秋開始,草木莊稼開始逐漸褪色。黃色也一天天地成了大自然的主色調。


秋天裡的金黃



初秋裡,早秋莊稼開始收成。穀子、玉米、黃豆依次而登。穀子黃,黃澄澄;玉米黃,黃燦燦。地裡黃,稻浪起伏,連陌度阡,連綿不斷;村裡黃,金黃金黃的玉米穗掛在樹枝上、牆頭上、屋簷下;穀子、稻子晾曬在房頂上。金黃的天,金黃的地,在這金黃的時節裡,莊稼人忙來忙去,起早貪黑,臉上都是笑呵呵的,因為那黃色是我們汗水和心血,是我們一年的收成,是我們一年的日子。我們愛看這黃色的收穫,喜歡這豐收的季節。

這時候,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嘗新米節”了。也就是稻穀成熟,喜慶豐收,品嚐新米的日子。由於氣候的差異,各地穀物成熟的時間不同,因而各地區、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戶過節的時間也不一樣,但過去一般多在農曆八月十五前後。


秋天裡的金黃



“臨近,八月十五,稻穀成熟了,黃澄澄的,飄來陣陣稻香,人們在這沁人心脾的田野芬芳中,選擇一個屬“猴”“龍”的日子,就準備過新米節了!婦女們,把早熟的穀穗揥回來,用手把穀穗搓出穀粒,用鐵鍋炒幹,舂出新米,撒些鹽巴獻在神臺片刻後煮成飯,再舀出來放上雞、豬、牛肉撒上鹽巴,獻在神臺上,由家裡的老人敬獻祖宗的亡靈回來吃新米,保佑家人平安。 “供飯”就是一種祭祀儀式——先舀一碗香噴噴的新米飯,然後搛幾塊臘肉蓋在飯上,端到堂屋中央的供桌上,再配上酒、茶、桃、梨等供品,然後全家人虔誠地跪拜。這樣的儀式,是對土地,對糧食,對勞動和對自然的尊重、敬畏與感謝。“供飯”儀式結束後,嘴饞的小孩們還不能嘗新,必須先餵狗飯。為什麼要先餵狗飯?彝族古歌《找谷種》中是這樣唱的:

“傳說古時候,地上沒有谷,人們為找谷,吃盡人間苦。先到壩子找,沒有找到谷;後到山上找,也沒找到谷。天神在天上,看到人間苦,為了人有食,連夜撒下谷。天神撒下谷,因為在晚上,人們沒揀到。見人沒谷種,狗急大聲叫。向天叫三聲,向地叫三聲。天神在天上,知人沒揀到,又丟三穗谷,叫狗要種好。狗把谷拾回,交給人來種。就從那時起,谷種傳下來。”

“餵狗飯”的儀式,不僅是感謝狗看家護院的辛苦和忠心,也隱約透露出農耕文明對狩獵、遊牧時代的遙遠記憶。


秋天裡的金黃



然而,秋天的這時候,最黃的顏色還不是樹葉,而是菊花,是遍地金黃的野菊花。那黃花,你別看他太小,小得簡直不起眼,若是一朵花兒在那兒,你肯定忽略它。然而,它太多了,多得漫山遍野,連片如雲。在湛藍湛藍的天色下面,它們黃得耀眼,黃得燦爛。溝渠邊,松林裡,坎坡上,到處都有它們的笑顏,到處都有它們的馨香。這是秋天裡最美的風景,哪裡有這風景,哪裡就金光閃閃,哪裡就如詩如畫。那小黃花,在微風裡輕輕搖晃,菊香,隨著微風散落在四面八方。


秋天裡的金黃



中秋節前後,晝暖夜寒,林木開始慢慢變黃。到了霜降以後,黃色變成了樹林的主色調。那些樹,從開始零零星星的黃葉到滿樹黃透,滿林子黃色。這時候,那滿樹黃葉,黃得透亮,黃得可人,恰似披著黃色舞裙的仙女。樹葉,從初春萌芽,先青後綠,先疏後濃,先清秀,後茂盛,妝扮著山河大地,此時,以這種色調謝幕,非常圓滿。樹上飄落下來的片片黃葉,輕輕飄搖,沙沙落地,頗有仙風道骨。很奇怪,很多人見了落葉,特別是那些文人墨客,往往悲情大發,不住感嘆,一腔悽楚。那些悲傷裡有沒有做作,我不得而知。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美妙的黃色,加上涼爽的秋風,碧藍的天色,足以使人心曠神怡,一心如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