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研討會上,全國地方文獻專家發出了共同心聲

“建議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中華古籍保護協會等單位,在條件成熟時設立地方文獻編纂整理專門委員會,加強對這一事業的指導。”12日,地方文獻保護與整理出版研討會閉幕,與會專家發出共同心聲:地方文獻保護與整理出版的事業需要一個共同的工作交流平臺。

“研究結果顯示,全國各地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的作者及機構合作並不緊密”。吉林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特藏部主任賈雪梅,對近十年的地方文獻整理與研究知識圖譜進行了分析。統計數據顯示,實現地方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已成為各地的研究熱點。

在廣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廣州圖書館副館長劉平清看來,目前地方文獻的編纂整理,存在資源重複建設的問題。“一些一生行蹤多地、具有全國影響的知名人物,其身上的地域標識特徵往往並不明顯。往往被不止一家地方文獻叢書收錄,這樣難免出現資源重複建設問題。”而其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各地地方文獻編纂者之間缺乏一個有效溝通交流的平臺。

而本次研討會則成為地方文獻專家深度交流的平臺。參加人員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包括東北、華北、華東、西北、西南、中南地區,涵蓋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代表全國40餘家中約30家地方文獻編纂項目。

與會專家也發出了共同的心聲:“地方文獻保護與整理出版的事業需要一個共同的工作交流平臺。建議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中華古籍保護協會等單位,在條件成熟時設立地方文獻編纂整理專門委員會,加強對這一事業的指導”。

本次研討會還有個小插曲,顯示出地方文獻專家對促成各地合作的努力。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建議,在會場前舉辦一個小型的廣東地區圖書館藏地方文獻成果陳列展覽。與實際出版的成果比較,僅展出一小部分,但也受到了與會專家的點贊。

在廣州大典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看來,這也說明,許多地方文獻的成果,需要走出區域範圍,被全社會更多讀者所瞭解、認識。“廣州市圖書館館藏曆史文獻較少,下一步要加大購書的力度,各地編纂出版的歷史文獻將極大地豐富我們的館藏”。

【記者】昌道勵

【校對】符如瑜

【作者】 昌道勵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