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睡到自然醒」,這句話裡面有什麼科學規律嗎?

夢媛穎


睡到自然醒,是指年青人在正常情況下,大腦自然知道自己該睡多久。如果沒睡夠,對心理和身體健康都很糟糕,並影響認知和反應能力。

但睡眠-覺醒週期的研究卻相當複雜,並且到今天為止,科學家並不明白,睡眠的深層次意義。即我們為何要成為一種需要睡眠的動物?

圖示:正常大腦中的各種物質濃度的規律性波動,讓大腦處於清醒或睡眠週期之中。


腦炎引發的昏睡和失眠:當系統出問題之後,我們才容易知道系統是如何運轉的。

在上世紀20年代,一種神秘的昏睡病,橫掃歐洲和北美,到上世紀30年代末突然銷聲匿跡,鑑於當時原始的免疫學的能力,人們沒有及時找到引發這種昏睡病的病原體。不過,一位維多利亞醫生埃科諾莫(von Economo),他還是一名男爵,在解剖那些死於昏睡病的患者大腦時,卻無意間碰觸到了人類睡眠-覺醒的核心秘密之一,不過對這一大腦區域在睡眠-覺醒循環中起主導作用的認定還得等待數十年之久。

圖示:Von Economo的手稿,虛線處即是患者大腦出現病理損傷的部位。


當時的昏睡病或昏睡性腦炎患者,大部分都表現為過度睡眠,注意他們是真的睡眠不是昏迷。一般來說,患者每天睡眠時間長達20小時,只在有生理需求時,才會醒來,比如餓醒、渴醒或者需要上廁所等。但這些患者的認知能力完好,不會說胡話,該知道的都知道,不該知道的都不知道。他們只不過,每次醒來吃完喝完上完廁所,就會很快再次入睡。除非完全康復,他們才會恢復為大約每天睡八小時的節奏,或者就一睡不醒了。


而所有死於昏睡病的患者,在大腦的同樣部位出現了損傷——病損全都出現在中腦和間腦連接處。埃科諾莫醫生因此推斷,在腦幹中肯定存在一個上行激活系統(如今一般稱網狀激活系統 RAS)來喚醒大腦皮質。除了昏睡之外,還有另一些腦炎患者恰恰相反,他們失眠。


這些患者雖然非常疲憊,但卻要麼難以入睡,要麼很快就會從睡眠中醒來,無法得到充分恢復。同樣的解剖死於這種狀態的患者,他發現這些人的基底神經節(basal ganglia)和下丘腦前部(anterior hypothalamus)出現病損。現在將這些部位命名為腦側室前視核(VLPO)。


所以,埃科諾莫醫生當時就知道了,動物和人類的睡眠-覺醒,都屬於大腦的功能。

即無論是睡眠還是覺醒,都屬於大腦主動的生理行為。一旦負責睡眠或者負責覺醒的相應大腦部分出現功能障礙,那你要麼醒不來要麼睡不著


入睡:腦側室前視核(VLPO)

如今我們確認,VLPO負責控制動物的入睡,當這些神經元興奮起來時,它就會釋放出抑制性神經遞質,去抑制那些讓我們保持清醒狀態的神經元。而VLPO本身則被血清素和腺苷激活,有人認為大腦中出現腺苷意味著大腦的狀態不佳,於是啟動睡眠程序來進行自我恢復,但目前我們依然不是很清楚睡眠的深層次意義何在,雖然其直接功能和作用都很好理解,但難於理解的是動物為什麼要演化出睡眠這種生理行為。


覺醒:網狀激活系統 (RAS)

而覺醒,則涉及上行或網狀激活系統,這套系統存在於動物和人類的腦幹網狀結構中,這裡的一些神經元向大腦皮質發出一些上行神經纖維,當它們處於興奮狀態時,就能激發大腦皮質的覺醒反應並提高大腦皮質的興奮水平,將我們從睡眠中喚醒。睡眠喚醒機制和入睡機制之間發生的相互抑制作用最終形成了睡眠-覺醒開關,來調控入睡與覺醒這兩個截然相反的狀態。


睡眠週期的可能意義:適應食物並保存能量

無論是人還是動物,都能夠順應環境的變化,主動調整自己的睡眠-覺醒節律。麥克尤恩(McEwen)在1993年提出了睡眠的變構調節機制概念,來說明當動物應對突然出現的外部環境變化時發生的睡眠規律改變。而實驗則顯示,內臟感覺系統和進食調控系統都能對RAS造成影響。簡單總結就是,吃飽了催人眠,餓了則催人醒。這在上述那些昏睡的腦炎患者中非常重要,他們就靠這條神經傳遞通道,才能及時醒來,不把自己餓死。


老年人會生理性的缺乏睡眠

哪怕只缺少一點睡眠,都可能會嚴重影響認知能力和反應能力,甚至會導致體內C反應蛋白水平的升高,C反應蛋白是標誌心血管疾病的一項重要的危險因素,它的值越高越不妙。


有人懷疑,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發,除了本來的年齡因素,也可能有老年人VLPO核團中的細胞死亡,導致他們平均要少睡半小時甚至更多時間,這可能導致C反應蛋白持續處於高水平狀態,引發心血管疾病。


所以,老年人睡到自然醒可能是不夠的,也許我們需要人為的讓老年人睡得更多一點?

圖示:人群中三種睡眠者(長中短睡眠者),在不同年齡階段自然醒的平均睡眠時間。


最穩定的階段是26~64歲的階段。到65歲以後,所有睡眠者的睡眠時間都會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