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爲同一個人點讚!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閔良,新消息報公益中心主任,寧夏新消息公益發展中心秘書長。

“他在寧夏公益界,有點影響,走到哪裡,別人都知道他!” 寧夏新消息公益發展中心公益二部部長莫紅霞說。

“他是個好人,實打實地幹事兒。” 三部部長楊慧春說。

很難寫他,因為他既是記者,也是作家,最重要的,他還是公益人。

文丨張培昂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作家閔良

作家閔良寫的是大情懷。

他是銀川市作協副主席,至今出版了四部作品,《一片禪心》是散文集,《生而自由》是雜文集,《生死百年》《大河上下》是系列長篇小說“國家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二部。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閔良生長在天府之國四川,但在他的記憶裡,童年充滿了飢餓和苦難。

童年時代的飢餓和苦難,讓他長大後一直在追問“為什麼”,促成了“國家三部曲”的創作。他把故事安置在四川一個叫舉人灣的偏僻山村,通過幾代人感知到的重大歷史事件,來體現國家艱難的跋涉過程。他想通過“國家三部曲”,把自己的思考寫出來,給世人提供思考和借鑑。

“我稱為‘國家三部曲’,也有許多朋友反對,有人說不如叫‘家國三部曲’吧,國家太大。但我始終堅持我的判斷,我認為我選取的創作角度,實際上就是整個國家發生的事兒。”閔良說。

大學時代,閔良衷情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文人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那些被世代吟誦的“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等等,漸漸內化成他的人生信條。

回望來時路,少時經歷和傳統文化的薰陶,決定了閔良創作的底色,也決定了他人生的底色。

作家閔良喜歡講一個故事:

一財主質問和尚:哪有天堂?!哪有地獄?!和尚不語,突然把財主的頭摁進水裡,待其拼力掙扎才放手。財主狼狽不堪,和尚微笑作答:方才即地獄,方今即天堂。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勘破之後,名利得失,不過浮雲。這何嘗不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擔當?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記者閔良

作為記者,他為之說話的人,也都再普通不過,甚至微如草芥。

1998年,《新消息報》創刊,當時在固原師專做教師的閔良,跳槽成為一名調查記者。

相對於當象牙塔裡的教師,他更向往記者職業,因為在他心目中,當記者能替老百姓說話,能更直接推進社會進步。

農村和法院,是記者閔良跑的最勤的地方。因為這兩個地方,一頭繫著民生疾苦,一頭繫著公平正義。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閔良(中)去一個貧困學子家裡調查。

從苦日子走過來的人,更容易和弱者息息相通。對於恃強者,他回以倔強與鞭撻;對於貧弱者,他報以繾綣與纏綿。

因此,犯倔和動情是青年閔良的常態,既是職業使然,更是個性使然。

這是15年前的兩件小事

有一次,一位孤寡老太太,被村幹部打了。那是一個大冬天,閔良披著農民又髒又臭的老羊皮棉襖,坐上村民的摩托車,沿著黃河岸邊,頂著朔風,奔跑了幾十裡去做調查。村幹部有恃無恐,拒不認錯。作為記者的閔良憤而怒斥村幹部。這不是一個記者該乾的事兒,此時此刻,他不是記者,是一個公民。

即便是到了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最底層的農民,內心還遺存著強烈的“欽差大臣”情結。這是閔良的錐心感受。

有一次,他在固原到銀川的公共汽車上,聽到同心縣一個村子發生殺人案。他立即中途下車,輾轉摸到那個村子。聽說村裡來了記者,一群村民圍著他講了一個晚上,講自己生活悽苦,講基層幹部不公平對人。

新聞採訪變成了訴苦大會。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拉著閔良到自己家裡,當時正下著雨,老人得用盆子接著雨水。看著雨水,閔良流下了淚,他對老人說:“對不起,我們年輕人沒把國家治理好,讓你們老年人受罪了。”這些話不是“秀”,他不是官員,沒必要作秀。臨走,他掏出身上僅有的75元錢,留給了老人。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本色閔良

他是性情中人,人到中年了,依然容易動情。

讀篇文章,看個電視,眼淚動不動就流了下來,常常因此被妻子和女兒取笑。

《菜根譚》裡有句話:人品做到極致,無有他異,只有本人。閔良的真情流露,在生活中是日常,在工作中也是日常。

吳忠女孩小敏(化名),9歲時把一隻胳膊摔成了反拐,父親殘疾,母親打零工,無錢治療,一直拖到19歲,小敏上高二,自卑之心可想而知。

一個夜晚,閔良和朋友們進了小敏家。從此,小敏的命運發生了逆轉,胳膊治好了,大學考上了。2014年9月,閔良自掏9000元,把小敏送進了寧夏大學的校門,此後3年,閔良連續資助小敏學費。如今,小敏已經大學畢業找到了工作。

2016年,閔良在西吉大山裡碰到老馬,老馬兒子被媳婦殺死,留下一對孫子,老馬有養牛專長,但超過60歲,無法貸款買牛。閔良就擔保給老牛借了一萬元,借期為一年。

“你作擔保,牛要是養死了,或者老漢不還錢,咋辦?”報社領導說。

“我擔保我還啊。一萬塊錢讓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值。”閔良說。

2017年夏天,馬老漢的3頭牛變成了5頭牛,老漢賣掉一頭,得款6500元,閔良自掏3500元,按時還給了借款人。

如今,老馬已有6頭牛,一家人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每次回憶這事,他都會發笑,會給自己點贊。想一想,如果你讓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生活,是不是很開心呢?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安排大學生志願者定期看望老人,比如呼籲愛心人租種殘疾人的土地,比如幫助殘疾人置辦愛心小屋……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2018年,閔良為一個棄兒尋找收養人。

“他努力去做,發揮了最大能量,他做的真是一個公益人(所能做到的),我覺得他做到了一個境界。” 馬榮說。馬榮是閔良公益中心的同事。

做記者多年,為需要幫助的人出錢、出力,也是閔良的常態。

但是個人的力量終歸極為有限。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公益人閔良

銀川市步行街上,“愛心之城”雕塑記錄了公益的力量。這也是令所有寧夏人驕傲的一座雕塑。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2015年9月28日,“愛心之城”雕塑在銀川步行街落成。


它源於一個故事。

2013年11月,一個4歲的小女孩在步行街附近丟掉了耳蝸體外處理器。小女孩先天失聰,爸爸媽媽借了28萬元,給她做了開顱手術,安裝了耳蝸。這種耳蝸分體內部分和體外部分,一對一配對,體外的丟掉了,體內的也不能用了。如果找不到,要麼借錢再做一次開顱手術,要麼孩子永遠告別有聲世界……

苦尋無果後,小女孩父母在微博上發求助帖。《新消息報》連續跟蹤報道,出租車司機、環衛工人、眾多銀川市民紛紛加入尋找隊伍。銀川人的愛創造了奇蹟,114個小時後,耳蝸找到。

這一愛心接力尋找耳蝸的公益事件,在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舉辦的評選活動中,被評為2013年十大正能量事件。事後,閔良反覆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商量,又多次找雕塑家、找城市管理者,歷經兩年時間,終於使“愛心之城”雕塑落成,成為寧夏公益人永遠的驕傲。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2018年,及人之老公益活動時,跟老人的合影。

這是閔良擔任社會新聞中心主任的職務時推動的一個事件。2014年8月,他離開新聞採編一線,成為新消息報第一個公益記者。

2014年前,閔良就創辦了“登山節”“新年新衣”兩個公益品牌,專職做公益後,新消息報乃至整個寧夏的公益活動都呈井噴式增長。例如和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合作的“志願者關愛行動”“你好音樂”“江河衛士”“益起過中秋”“益起世界盃”“針心針意”“中國好少年”……和馬雲基金會合作的“馬雲鄉村教師獎”,還有新消息報自創的“新年新衣”“寧夏慈善榜”等等。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2018益起過中秋

也是在他的一手策劃和推動下,新消息公益成為寧夏響亮的公益品牌。如今,新消息公益擁有10個微信群,常年活躍著上千名志願者。以新消息公益三部為例,兩年前,三部剛成立時,只有40個志願者,現在,擁有400多個志願者。10個微信分工不同,有的主攻環保,有的主攻是助老,有的主攻助殘,有的主攻助學……這些志願者進入寧夏的山村、學校、社區。播下公益的種子,慢慢成為森林,改變著寧夏的公益環境。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給西吉大山裡的學生送足球

“公益路上充滿著未知的喜悅。”閔良說,公益可以給貧弱者帶來希望,可以磨平社會的溝壑,可以讓平凡的人生實現濟世的夢想。

最初做公益的時候,地處偏遠的寧夏,沒有什麼公益。但閔良覺得,公益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莫紅霞其實是保險公司的一名員工,楊慧春在一家裝修裝飾公司做內勤,她們都是通過參加新消息報和天天正能量舉辦的公益活動,才與公益結緣。

“不幹公益,不知道自己還能做這麼多事情。”楊慧春說。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昨天整個寧夏公益圈都為同一個人點贊!

吃苦之旅,帶城裡孩子帶大山裡體驗生活。

簡單、務實,無名利之心,以單純、善良的秉性去做公益。馬榮這麼評價自己的“領導”。莫紅霞則這麼形容與閔良的相處:“讓人心很淨”“就和每次幫完人的感受一樣,心裡特別舒服,乾淨。”

“真味是淡,至人是常”。公益人閔良,是作家閔良、記者閔良、本色閔良的三位一體,絲毫沒有脫掉他人生的底色。

凡人善舉,布衣英雄。這是天天正能量所倡導的公益理念。閔良的人生底色,正與此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