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歲「指物作詩」的天才變成一個普通農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每個人並非天生就有學識和智慧,而皆在於後天的學習,學習是我們增長學識和能力的唯一辦法,只有學習才能讓我們有自己的智慧和想法。學習並不是侷限於課堂,學校或者老師,而是但凡我們不懂的東西,我們不瞭解的東西都可以去學習,而學習並不會馬上給我們帶來改變,但是會在我們的人生中逐漸積累,最後擁有自己的智慧。

古人的智慧總是會令我們欽佩,在古代那樣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年代裡,古人憑藉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學習和思考,為我們留下來無數的歷史瑰寶,青花瓷的工藝甚至我們現在這樣發達的科學也很難達到,那些古代建築中完美的鉚接工藝,令現代的建築大師仍舊汗顏,秦皇陵兵馬俑,這樣浩大且神秘的工程至今科學也仍不敢妄下定論。

從五歲“指物作詩”的天才變成一個普通農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古人的智慧

為什麼古代比我們現代社會落後那麼多,可是竟然在這些方面讓現代人都望塵莫及,歸根到底還是在於古人在日常的學習和積累,為自己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因為只有自己親自參與,善於學習思考其中的不足,才能有所創造,古人們無疑正是在這樣不斷的學習嘗試中,才能做出自己最滿意的東西。

孔子提倡學習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聖人,”但是他並非天生就才學淵博,他只是善於學習和思考,他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所以他覺得任何人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他不會以向學識不如自己的人學習為恥。學習還要有好的方法,孔子多次教導學生“溫故而知新”,學習並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更需要經常的回顧和溫習,這也是孔子的學習之道。

從五歲“指物作詩”的天才變成一個普通農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孔子

對於孔子來說,自己學到了,就會全部交給自己的弟子,不會對他們有所保留,這樣在教學生的時候,孔子又會把自己的學問重新昇華一次,也正是孔子這樣良好的學習態度,教出來了很多有名的徒弟,但是在三千弟子中,孔子卻獨愛顏回一人,多次寫文表揚顏回,正是因為顏回的學習態度,把學習當成一種財富,每當有自己的理解,懂了行的東西就會高興的飯都吃不下,這樣正是受孔子思想的影響。

雖然我們從小就開始背《論語》,但是真正對孔子學習方法的掌握卻甚少,我們總是被動的去接受,卻很少主動的去吸收,因為真正學到的只是你學習過的一部分,本來就學的少,最後根本無從吸收,只有去主動吸收學習了,才能讓自己有所積累,學習不分年齡場合,但凡想提高自己的思想,什麼場合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從五歲“指物作詩”的天才變成一個普通農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顏回

天才仲永不學習淪為普通人

北宋年間有個孩子叫方仲永,自幼天賦異稟,無師自通,五歲便可提筆賦詩,讓鄉里縣間都頗為震動,而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指物作詩”,一時間很多人登門想一睹神童的風采,就這樣慢慢很多人願意出錢讓他寫詩,他的父親以為看到了商機,從此就拉著仲永到處寫詩為生。

從五歲“指物作詩”的天才變成一個普通農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仲永小時候

過了幾年,慢慢隨著仲永的長大,寫的詩越來越不如以前,這時候請他寫詩的人越來越少,又過了幾年,仲永寫的詩和普通人寫的一樣,完全看不出詩人的痕跡,已經完全沒有人找他寫詩了,就這樣他和父親沒有辦法生存,只好回家去種地了,就這樣一個天才變成了一個農民。

方仲永本是一個天才,可就是因為不學習,導致自己被埋沒,變成了一個普通人。或許這一切都在於他的父親鼠目寸光,只在乎眼前的利益,而不去考慮對孩子的教育,導致這樣一個有名的天才,最終埋沒在人海,對於天才不學習尚且如此,那麼我們普通人更加應該學習了。

從五歲“指物作詩”的天才變成一個普通農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仲永

清朝閉關鎖國不學習導致滅國

清朝是離我們現在最近的一個朝代,也是我們中國落後其他國家最大的根源,而這一切皆在於清政府的盲目自大閉關鎖國和不思進取,在西方國家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進行時,清政府依然以為自己是一個大國而沾沾自喜,當幾千人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一個幾億人國家的大門,清政府終於傻眼了,終於看到了自己和西方國家的差距,而這一切已經無濟於事,留給他們的只有一味地割地賠款。

清政府為我們完美的演繹了落後就要捱打,不學習跟上社會的步伐就要被淘汰滅亡,一個上億人口的的大國,在堅船利炮面前顯得多麼無力,而個人不學習智慧導致自己的落後,而國家不學習,卻會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清政府最終在自己的傲慢自大,不革新學習的進程中倒下,這也為後來的國人留下了借鑑。

從五歲“指物作詩”的天才變成一個普通農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清朝賠款

學習才能看到差距,只有學習才能瞭解不足,進而改變自己,一味的活在自己的世界裡,讓虛名矇蔽住自己,沾沾自喜這是清朝滅亡的根源,對於我們個人也一樣,不能只活在自己的空間裡,而更要走出去,看到外面的天空,向自己的世界以外的人學習,這樣才能完善自己。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每天每刻都在改變,更需要我們去學習適應社會,閉門造車既不利於我們的發展也不會對我們有所幫助,只有順應歷史的潮流,社會的軌跡我們才能在現代社會更好的生存,因為社會是改變的,不會因為我們某個人而停滯,若我們不去學習改變,那麼我們只會被社會的的潮流甩遠,被時代所拋棄,所以想要福,先學習。

從五歲“指物作詩”的天才變成一個普通農民,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清政府滅亡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