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 Priest 的現象級《默讀》俘獲了衆多不愛推理的讀者?

熟悉網絡文學的朋友幾乎無人不知 Priest 的名字,她素來以“行文豪氣、眼界始大”著稱。

且不談文字裡奇特的詼諧,總令人深感貧得恰到好處;也不深究其遣詞用句信手拈來,絕不隨便堆砌,用法卻別具一格。單單是她字裡行間突出的“理與義”,在大多以情動人的當代小說中就實屬難得。

更何況她腦洞奇大,絕不侷限於一個題材一個領域。晉江連載積分高達40億,收藏數21萬,執筆以來,讀者跟著 P 大從廟堂紛爭穿越到江湖愛恨,從鬼神之間穿越到市井坊弄,從表裡世界穿越到修仙奇,都給人一種刻骨銘心的真實感。這些顯然已經不是簡單一個“網文寫手”所能概括得了的。

而這套屬於刑偵破案題材的《默讀》,就是在她這麼多年曆練之後出世的。這也 P 大的連載中積分最高,最受歡迎的作品。

為何 Priest 的現象級《默讀》俘獲了眾多不愛推理的讀者?

這是一個治癒傷口的故事

《默讀》是一個關於傷口的故事。費渡的傷口,是家中暗無天日的地下室,和自己的雙手緊扼之下不斷掙扎的母親;駱聞舟和陶然的傷口是他們離奇殉職的師傅;肖海洋的創傷是冤死在大火中,被抹掉了一切個人信息的警察顧釗。

普通人追求的,不外乎房、車、事業、愛情、地位、理想,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每個人都揣著滿肚子的煩心事和高興事,我們不知道什麼叫‘無常’。

而這個故事,它像是揭開了平凡生活裡的那塊巨石,無數隱秘的、壓抑的、扭曲變形到只有在新聞中才會發生的不幸,全部像是石頭底下暗生的小蟲一樣,一齊亂哄哄地奔逃而出,在光下露出不見天日的身軀來。

警察與毒販,戀童癖與女童,報復心和骯髒的肉慾,默許了校園欺凌的貴族學校,隱在和平世道下的殺人犯,衣冠楚楚豢養罪犯的財權者。書裡的每個案子都負能量爆棚,讓你看遍深淵裡的每一樁罪。而一段罪惡的盡頭,卻往往是一句輕飄飄的緣由,這種極大的反差卻更令人齒寒。

為何 Priest 的現象級《默讀》俘獲了眾多不愛推理的讀者?

書中的人,他們似乎都懷著某些創傷,他們有的終其一生尋求一個真相,有的遷怒於現實世界謀劃著復仇,有的被其改變,被其利用,還有的人一輩子小心藏匿著傷口,把脊樑生生壓彎了苟活著。

可還是會有一些人,一些在黑夜裡閃爍著的微光,他們撐得開天地,他們暖得了人心。他們想要告訴你,世間還有正義,人間還有良知。

就像在無數10w+的微信文章寫人心複雜,要學會成熟和圓滑的時候,還有人能讓你繼續相信這世上還有無瑕的感情,還有坦誠的真心一樣,我們打心裡願意為之動容,為之落淚,為之多做一點什麼。

巧用世界名著,絕非生搬硬套

《默讀》裡每個案件都用世界名著的人物為名,看之前不禁令人膽戰心驚。要知道一本刑偵題材的小說,如果為了刻意迎合一些經典橋段而搞成相似情節,想必是會慘不忍睹了。

然而作者出人意表地用起了中國水墨畫式的化用手法,只將經典化成了宣紙上一個大致的輪廓,隨後肆意塗繪的,是屬於自己的壯闊藍圖。

從沉溺在自卑與自尊中的於連(司湯達《紅與黑》),到迷戀稚嫩女童的亨伯特(納博科夫《洛麗塔》),不論是野心勃勃走向僭主的臣子麥克白(莎士比亞《麥克白》),還是反社會分子韋爾霍文斯基(陀氏《群魔》)。

這些名著與文中情節並無半分相似,等你讀完其中一個篇章後細細咂摸才能懂得,不謀而合的部分其實是其中的精神主旨,是內核裡那一點魂。

為何 Priest 的現象級《默讀》俘獲了眾多不愛推理的讀者?

這種安排既增加了每個案件的辨識度,也點出了其中更為深重的內涵,讓讀者更容易的抓住每個單元的核心重點,又會期待每個故事的具體發展,充分滿足了大家閱讀懸疑作品的窺探欲和好奇心,由此不得不說一聲妙。

雖是懸疑推理,但這部小說並非是解謎式的文章,比起鋪開所有線索然後坐等讀者自行找尋,作者看起來更想讓讀者跟著主人公一路抽絲剝繭,恐怕這才是觸摸真相的唯一正途。

而這個探尋的過程並不缺乏懸念、恐懼和驚喜,與此同時更給人一種角色扮演般的身臨其境之感。可能也正因如此,早在連載時期,它就已經深深吸引了眾多原本對推理題材毫無興趣的讀者。

通讀全文,才發現小說的題目“默讀”算是“朗誦”的反義詞。同為閱讀的方式,“默讀”表達出更為冷靜和節制的審慎與反思。

整個故事是邪惡組織、朗誦者、默讀者(警方)三方勢力的角逐,默讀者就對他們自以為正義的行為進行了撥亂反正,並最終樹立了整個故事的價值觀。作者從始至終的社會擔當無疑將這部作品的意義整體拔高,宛如一顆鮮紅的硃砂痣,燙在了讀者心頭。

為何 Priest 的現象級《默讀》俘獲了眾多不愛推理的讀者?

《默讀》

Priest

磨鐵圖書/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為何 Priest 的現象級《默讀》俘獲了眾多不愛推理的讀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