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落後,很多人都歸結於農民沒文化;試看今日農村堪憂的教育

農業落後很多人歸結於農民沒文化;試看農村堪憂的教育

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道理是毋庸置疑的。我們農業的落後因素很多,與我們農民缺少文化知識是有關聯的。但是把農業的落後歸結於農民沒“文化”這樣的觀點就有失偏駁。

首先我想知道批評我們農民沒有“文化”的人,自己是否知道什麼是“文化”?就我淺薄的知識而言僅知目前還沒有誰把“文化”概念說的清楚。如果專家,學者都說不清的問題,怎麼您就能給我們農民下個“定義”呢?文化內涵很深,很大。所以您讓我們有文化,那您說您有“文化”嗎?美食有美食文化,歷史有歷史文化,風俗有風俗文化,道德有道德文化……那麼多的內容,您讓我們農民具備“文化”,那您是“萬事通”麼?您涵蓋了所有“知識”了麼?用自己的淺薄,自以為是來橫加指責別人,那自己又是什麼呢?這些閒話就不說了,因為沒意義。

其次,我們農民缺少“文化知識”,這是一般肯定的。但是為什麼我們農民缺少了文化知識呢?為什麼在批評的時候,不找原因呢?不問自己個為什麼呢?不問因就批果,這是什麼行為?自己都是井裡的蛤蟆,還要批評別人,彰顯自己。顯然是蠻不講理,信口開河,胡說八道,不知量力。

改革開放前,國家農村學校設置:每村有小學;三村或是兩個村有初中(大村設置初中);全公社有高中。農民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學,學習文化知識。改革開放後,不但農民地位被淡化,而農村教育也隨之被淡化。先是高中撤掉了,隨之初中也開始渙散,直到小學入學率大幅度的降低。這些情況誰重視過呢?

原來遠遠就能聽見學生朗朗的讀書聲,現在卻是雅雀無聲了。因為一所幾百人的學校,現在只有幾十人;上百人的學校,現在就十幾個孩子們……

這種狀況折射出幾十年來農村的變化,農村不是變“強”了,而是變“弱”了。國家安排在農村的教師(公辦),沒有幾個是安心立足做教育的,沒有一個不是剛到就想快點離開的。最後就只有民辦教師,還有所謂的“村辦”教師來代課了,這就是現狀。

造成這種狀況的因素很多,但是歸結起來就一條“農村被遺忘”了!

再之,農村入學率降低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村“落後”,造成沒有好教師,教育質量差。農民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面對學校的教育質量沒有一點信任感,所以總是想給孩子找一所好學校就讀;再有就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帶著孩子一起出去了。

想找好學校的家長,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孩子底子薄,在學校跟不上課(而現在的風氣就不多說了),老師不待見,如此孩子失去學習興趣,以至於學校雖好,但是孩子沒學到知識;在外務工帶孩子的也是一樣的情況。

最後,我們農民的孩子上學很難。在村裡上學不願意,或是情況已經不允許。所以在外面求學。為了進“別人”的學校,那就得“出血”了。原來是借讀費,擇校費,這些費用很厲害的。所有給孩子找學校的都有體會。現在國家糾正了這種情況,在外務工帶孩子的可以就近入學,但是必須有暫住證,有就業單位,沒有就不能入學。試想農民在城裡打工,有長工的,也有短工的。短工的去哪兒找單位證明呢?如是就有了潛規則……

………

根據上面的情況,試問批評與指責我們沒文化的人,您說我們怎麼去提高文化知識?原來的臺子拆掉了,現在誰給我們這個平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

2018.10.12

我本想上傳幾張照片,但一想還是別傳了,無需讓我們自己難堪!在這裡我希望看到的,有能力呼籲的人們給予力量幫助所有在外務工的農家的孩子們能順利入學!

我替我們農家的孩子們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