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無償捐贈1136億給國家,生病想換間高級病房,醫生:級別不夠


近代時期我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尤其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大量的文物都遭受到了破壞,許多珍貴字畫、古玩珍寶都流落到海外;不過幸好有一個人他散盡家財幫助祖國留下了一大批珍貴文物,他便是張伯駒。

張伯駒,原名張家騏,字家騏,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項城人。愛國民主人士,收藏鑑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 。

提到張伯駒,人們可能會想到當年的“京城四少”;但實際上,張伯駒的成就遠不是這四個字能形容的,從小張伯駒就特別喜歡我國傳統文化,他才氣逼人。寫下過許多古詩詞、戲曲論著等,還一直醉心於文物,對於收藏非常熱衷,像西普陸機的《平復貼》、李白的《上陽臺貼》都是張伯駒的藏品。

抗日戰爭時期,他看著大量國寶流落到海外十分不忍,便決定能留下一件算一件,為了保存這些文物,他不惜散盡家財,也要將其買回來。他不把這些看作自己的財產,而是看做中華民族的寶藏,可別人不理解,說他是敗家子;可只有張伯駒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建國以後,張伯駒決定將自己多年以來所收藏的珍貴文物盡數獻給國家。

20世紀50年代起,張伯駒陸陸續續將文物送到了故宮,大家都說張伯駒收藏的東西隨便拿出來一件,都夠幾代人吃不完、花不盡了;有些人不理解,張伯駒賣了房子,換了字畫,可是字畫最後都送出去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對此,張伯駒的女兒說:“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認為這些文物首先是屬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只要國家能留住它們,他付出多少代價也在所不惜。


如此的胸襟,不禁令人汗顏,有專家曾經估算過,張伯駒所捐出的這些文物若是拍賣出去,至少可以拍賣到1136億元。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數字,在當年一個有百萬錢財的人都是富翁了,更何況能擁有一千多個億的張伯駒呢!面對那麼大的誘惑,還能以國家為先,張伯駒的做法實在是太讓人欽佩了。

可好人卻並不一定有好報,1982年的時候張伯駒出外參加宴會,回來突然就感冒了,被緊急送到了北大醫院;可是當時張伯駒所居住的病房有七八個病人,還都是重病號,每日張伯駒都看著自己眼前進進出出的人,活人送進來,死人送出去,整日惶恐,實在忍不住了。他便提出想要換病房,但早已惜散盡家財的張伯駒哪有條件去換一間高級病房呢。

當時的醫院也非常不近人情,醫生對張伯駒說了四個字:級別不夠。無奈之下張伯駒的女兒只好四處為父親打點,可一切都沒來的及,等到張伯駒的女兒終於拿到了批文,張伯駒早已去世了;只能說太遺憾了張伯駒最終還是沒能等到一間高級病房,他還是在他最想逃離的地方去世了,實在不知作何感想。


“客散詩誰和,人亡弈未收。……感逝門前水,春深嗚咽流”。這是張伯駒死後,老友蕭勞路過其宅時,愴然寫下四首輓詩中的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