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語」近人》中讀懂守正創新的味道

近日,由中宣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聯合創作的《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隆重播出,目前已經播出四集。這種集思想、文化、歷史、故事於一體的節目形態一經推出,就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強烈反響。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實踐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緊密結合的產物,是系統完備的科學體系,具有鮮明的理論品格。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很多種方式。在新媒體時代,如何讓這一博大精深的思想以一種輕鬆而又有趣的方式走進廣大觀眾心裡,《平“語”近人》作出了有益的嘗試。

《平“語”近人》以符合節目特點的形式創新了傳播形態。《百家講壇》是一檔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文化類節目,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已經形成了品牌,獲得很高的美譽度,形成了一群忠實的觀眾群。這樣以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節目,能不能用來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從觀眾的反應和輿論的反響來看,《平“語”近人》顯然是很成功的,成功的關鍵在於既準確把握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又不脫離欄目的定位和自身特點。節目巧妙地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談話中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經典名句為切入點,綜合運用“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等環節,選用相關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專家對名句進行解讀,讓觀眾在領略名句原義和背景的同時,再結合總書記引用這些名句的講話語境進行思想解讀,場上場下隨時互動,熒屏內外高度貫通,思想文化水乳交融,觀眾既領略了領袖情懷,又豐富了歷史知識。節目既普及了中國文化,又以輕鬆的方式傳播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種節目形態,符合傳播規律,猶如清風撲面,讓人為之一爽,又宛如一股清流,流淌在觀眾和網民的心間。

《平“語”近人》是對實踐和強化中國文化自信的最生動體現。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率先垂範,在各類文章和講話中大量引用中國典籍中的經典名句,從中國古代文化中汲取豐富營養。同時,結合新時代的特點,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來為我所用,為全社會澎湃文化自信做出了表帥。這檔節目,既有解讀總書記文化自信的根源之意,也有致敬中國文化的意味。從播出的前四集來看,《一枝一葉總關情》、《治國有常民為本》、《國無德不興》、《國之本在家》,分別以為民、民本、立德、家國為主題,節目設計的多個環節以不同的形式圍繞主題進行多層次的解讀,既有歷史故事,又回味經典,既結合現實案例,又高度服從主題,散而不亂,張馳有序,在領略經典文義之美的同時,又能深沉感受總書記的家國、為民情懷。文以化人,明禮修身,載言載道,日新其德。專家學者條分縷析,絲絲入扣;經典誦讀賞心悅耳,回味無窮。在品讀經典的過程中,體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解讀思想的過程中,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脈動。

《平“語”近人》探索了思想理論傳播的新路徑。思想理論傳播,不能曲高和寡,自說自話;不能板著面孔,拒人於千里之外;不能以為我中心,畫地為牢。任何思想理論最終都要以走入人心為要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容豐富,理論性強,都是從實踐中來的。在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傳播生態豐富多彩、傳播方式革命性變化的今天,如果還以傳統的方式來傳播,效果當然會有,但絕不會像現在這樣令人滿意。《平“語”近人》以舉重若輕的方式,以小見大,將最能代表習近平思想的精華片斷擇出來,用一個主題之線串起來,通過各種方式的解讀和演繹,將深刻的思想、宏大的主題以雋永的名句凸顯出來,最終形成了一串思想理論的珠鏈。理論把握有底氣,思想傳播接地氣,取得了既有點頭率又有點擊率的好效果。這種嘗試,值得借鑑和推廣。

近年來,一些文化綜藝節目獲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視率和傳播率。如《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等,讓人在身心愉悅的審美情境中,感受到中國文化之美、意味之深。還有一些理論傳播節目,同樣讓人耳目一新,如《馬克思是對的》等等,以最契合人心的方式,將高深的理論以清泉潤地的方式進行傳播,引起強烈共鳴。實踐證明,思想和文化的傳播,只要敢於解放思想,就一定能夠趟出新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無數生動的傳播“點”和共振“點”。要做好這一思想傳播的大文章,需要我們守正創新,大膽嘗試,而《平“語”近人》就做出了一個經典示範。(作者王傳寶系國防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