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越大,壽命越短?這次可不是瞎說

元旦剛過,春節的腳步也很快來臨了

不管是相親還是探親

一年一度的大型尬聊現場即將呈現

親戚許久未見

很少找到共同的話題

於是他們會根據你的體型變化

開始“沒完沒了”的展開話題

你今年又你胖了?

——是啊!你怎麼又胖了?

你怎麼還這麼瘦?

——是啊,別虧待自己多吃點好的!

腰圍越大,壽命越短?這次可不是瞎說

雖然胖真的不是你的錯,但不是我嚇唬你,科學家進行了長時間觀察研究,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後,發現 BMI 和死亡風險真的存在關係

2015年發表在《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上的一項國際研究的新數據顯示,女性癌症的5.4%和男性癌症的1.9%都與高BMI(肥胖)有關

BMI指數,即身體質量指數,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

腹部脂肪多,往往是內臟脂肪多的標誌,內臟脂肪有非常多的健康隱患,會大大的提高患癌症的風險,並導致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疾病的發生。(可戳:《自然》子刊 | 腹部堆積的脂肪是怎麼誘發腫瘤的?)

很多人看著瘦瘦的,內臟脂肪特別高,特別的年齡大的人,或者經常不運動的人,因為飲食不健康,運動沒有強度,雖然通過節食,少吃,能控制體重,但是內臟脂肪會慢慢滋生,會帶來很多健康隱患,其中就包括癌症的風險,大大提高。

相反,很多人經常運動,可能飲食不太健康,看著顯胖(很壯那種),但是內臟脂肪卻很少,所以,增加運動量是消除內臟脂肪的利器

腹部脂肪和內臟,脂肪堆積會增加癌症風險,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脂肪組織是活性的,會產生脂肪組織激素,從而改變性激素的平衡,例如,它會將更多的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

性激素和脂肪組織激素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這就直接或間接地促進腫瘤生長,如各種形式的乳腺癌或子宮內膜癌。

其次,腹部脂肪的堆積,會引起慢性炎症,長期慢性炎症會引起細胞基因突變或免疫功能的改變,從而導致癌症的發生。

很多人,包括很多所謂專業人士的觀念還很陳舊,以為炎症與癌症之間的關係是因為病毒的原因,他們的理由是,肝炎病毒會導致肝癌,HPV病毒會導致宮頸癌等等。

然而,這種觀念可能還不夠全面,慢性炎症就會直接導致癌症的發生。

所以,內臟脂肪和癌症關係巨大,如果你內臟脂肪高,一定要想辦法通過運動和飲食去改善降低內臟脂肪,內臟脂肪低是最基本的健康標誌。

腰太胖對健康的殺傷力>全身肥胖

腹型肥胖的人,脂肪除了囤積在肚皮下面,還會讓肚子裡面的肝臟、胰腺、胃腸道等器官跟著一塊兒遭殃,所以腹型肥胖又叫“內臟型肥胖”。

人胖了,走路都費勁,內臟太胖,運轉起來也會吃力一些。 如果心臟、肝臟、腎臟還有一些重要的血管受影響,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高血尿酸、慢性腎病……都可能找上門,不管得了其中哪一種病,想長壽都是有難度的。

醫學上習慣用 BMI來衡量一個人胖不胖。一般認為,BMI 在 18.5~23.9 之間為體重正常,24~27.9 為超重,28 以上為肥胖。

但統計顯示,即便是體質指數正常的人,其中也有 14% 會表現為腹型肥胖,所以,腹型肥胖是一種比較隱蔽的肥胖,不那麼容易看出來。

按照目前的標準,如果成人男性腰圍 ≥ 90 cm,女性腰圍 ≥ 85 cm,就算是“邁入肥胖界”了。

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有“啤酒肚”,最好量一量、稱一稱,要是超標的話,可能就得減肥咯。

測腰圍的方法: 在身體兩側找到肋骨最下端和胯骨最上端兩點,取兩點連線的中點,用皮尺水平圍繞一圈(緊貼而不壓迫皮膚),就能測到腰圍。 測量時要脫掉或拉高上衣,身體站直,並慢慢呼吸,不要憋氣,不要吸肚子,可重複測 2~3 次以保證準確性。

瘦子真的能活得更久?

科學家進行了長時間觀察,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後,發現 BMI 和死亡風險的關係像一條 U 型的曲線:

腰圍越大,壽命越短?這次可不是瞎說

曲線兩頭的就是特別瘦的人和特別胖的人,死亡風險都偏高。中間那段 BMI 的人,死亡風險最低,大約是 BMI 在 20~24 之間,可以粗略理解為這些人“更長壽”。

不過話說回來,人的壽命肯定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除了保持合適的體型和體重,注意體檢、營養均衡、心態平和等等等這些也是很重要的。

春雨國際是國際高端健康管理服務平臺,為中高端的客戶提供定製化的國際健康管理,以及國際問診、境外就醫等增值服務。獨家引入哈佛大學教學醫院CHA最先進的國際健康管理理念,聯合全球32位全專家共同打造了斐立康(PHILICARE SYSTEM)健康管理系統,能夠為單純性肥胖、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三高人群提供定製化的健康改善服務。春雨國際源自醫患交流平臺春雨醫生,創建以來屢獲國內外大獎,作為美國遠程醫療協會(ATA)及美國肥胖協會成員單位,收到了全球媒體的高度關注,人民網、新華社、CHINA DAILY等權威媒體都進行了相關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