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開始科研,71歲成爲武大唯一女院士

46岁开始科研,71岁成为武大唯一女院士

46歲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從一個燒瓶、一支試管到創建國際一流的科研實驗室,“半路出家”的張俐娜後來居上,在年過古稀之際,成為百年學府武漢大學唯一一名女院士

同樣是在那一年,張俐娜憑藉世界首創的一種神奇低溫水溶劑“秘方”,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成為半個世紀以來獲得該獎項的第一位中國人

她是社會評價中的“大器晚成者”,她自己也常說自己是一隻“笨鳥”,之所以成就事業,是因為付出了比他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然而,中學時代的張俐娜其實就已綻放出“金子的光芒”了。書香世家的耳濡目染、一流中學的勤奮學習,培養了她超群的自學能力和責任意識。

回首半個多世紀來的奮鬥歷程,張俐娜感恩中學時代。她說,中學時老師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的教育培養,為她後來在逆境中克服困難、尋求發展機會,成長為“真正的科學家

”,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6岁开始科研,71岁成为武大唯一女院士

張俐娜 圖源網絡

從小被老師當“科學家”培養

張俐娜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後擔任江西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母親是一名認真負責的中、小學教師。

因此她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親喜歡藏書,她從小學時就接觸過許多中外名作,耳濡目染,讓她養成了愛讀書愛思考的習慣。由於是家中長女,父親對她要求較為嚴格,這樣促使小俐娜從小做任何事都有條有理,認真執著。

小學畢業,張俐娜考入江西省南昌一中初中部。入學時,她的成績在21個班級排名中屬於中上等;到初三畢業時,已經處於上等水平,一舉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南昌市第一高中,後來它改名為南昌市五中。

初中報考師範還是報考高中,成為張俐娜人生的轉折點,令她終生難忘。

1955年,張俐娜初中畢業前夕,適逢國家擴大中等師範學校招生,擬為農村及偏遠地區補充小學教員。張俐娜響應號召,填報了師範學校。

初中老師馬叔南認為張俐娜當小學老師有可能埋沒她的潛能,向校長舉薦說,張俐娜是塊當科學家的料。校長遂以“組織決定”要張俐娜改填南昌市第一高中,當“未來的科學家”。

如果沒有馬叔南老師的甘冒風險、慧眼識珠,今天的科學界可能就沒有張俐娜。

“我很幸運,總是遇上學問好、有責任心的老師。”當時,馬叔南對張俐娜語重心長地說:“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這句話,從那時起就響在張俐娜的耳畔,半個多世紀來一直激勵她奮勇前進。

“我到了這麼大的年紀,還拼命為科學技術拼搏,就是想讓我們國家在生物質材料領域居國際領先地位。”75歲的張俐娜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短跑成績超越男生,課堂筆記是“秘密武器”

初中剛入學時,張俐娜身體很差,常常生病。為了增強體質,她開始跑步。結果一發不可收,越跑越快,初三時,參加全校運動會拿了短跑第三名,這徹底激發了她跑步的熱情。

高中後,張俐娜成為學校田徑隊和體操隊的隊員。體育老師為了激勵張俐娜跑步,每當在操場上看到張俐娜,就讓一些男生和她比賽,男生們總是跑不贏她。後來,張俐娜以江西省田徑第二名的成績參加了在青島舉行的全國首屆少年運動會。

張俐娜在回憶這段經歷時說:“體育運動對我學習成績沒有影響,運動鍛鍊了我的身體也磨鍊了我的意志和毅力。”

在她看來,中學生就是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才能走得更好、更遠。

在學習方面,張俐娜不僅肯下工夫,而且講究技巧,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

讀高中時,她最喜歡上化學課,不愛笑的化學老師非常嚴格,但課上得很好。“我特別喜歡做實驗,尤其是銀鏡反應實驗。”採訪中,張俐娜興奮地比劃起做實驗的動作。在試管中,滴入適當比例的規定化學溶液,震盪、加溫,試管內壁出現一層光亮如鏡的銀。這啟發了少女時代的張俐娜對未知世界的好奇。

張俐娜說自己記性並不好,在背書上不如別人。所以平時學習時,總是依靠理解記憶。比如化學方程式,她從不死記硬背,而是在實驗中記憶。她花在化學上的工夫並不多,但化學成績出乎意料的好,總是考5分(滿分)。

每個成功人士的背後總有一套自己探索的“秘密武器”。張俐娜也不例外,她的“秘密武器”就是“自己的課堂筆記”。平時課上聽老師講課,課後再次回憶一遍,把老師的知識轉變為自己的收穫,並用簡明的語句作總結記錄,“你把它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就可以去主宰所有的東西。”

在數學公式的推斷、幾何方法的證明中,她擅長分門別類找規律,認真歸納,“如果你去死記硬背,你很快就會遺忘,而我是用心去做這件事情,變成自己的東西,就不容易遺忘。”

在自學計算機時,她在筆記本上記錄每一個疑惑和解答,把答案寫在紙上,也記在心頭。以前從未接觸過計算機的張俐娜,成了武漢大學第一批使用E-mail的人。

後來訪日期間,自學日語,張俐娜超強的自學能力又派上了用場。她拿著字典看電視,一邊看一邊想,根據情節記憶對話和詞組,每隔兩天就和房東太太用日語交流。至今,張俐娜還能與日本專家流暢地對話。

46岁开始科研,71岁成为武大唯一女院士

張俐娜 圖源網絡

張俐娜的成長史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的故事”

初中時,張俐娜有一次在睡夢中被鈴聲驚醒。

她半夢半醒地說:“我還沒睡夠呢,我夢見我上了莫斯科大學(那個時代所有的宣傳都稱,莫斯科大學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

室友聽後,有的嘲笑她異想天開,有的笑她做國外名校讀書的白日夢(xueshuzhi001)。可是誰也未想到多年後張俐娜不僅去國外名校留學,而且還去了不少名校作學術報告。

“很多東西需要約束,中學生處於心智不成熟階段,也需要師長的用心引導。”張俐娜坦言,自己正是因為家長、老師的正面引導,才能夠始終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舅舅谷霽光是歷史學家,教導她要“多向名師請教”——在學習中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與同學相互討論,但一定要請教有名的老師,問他的一些觀點,讓名師的學術思想和觀點開闊自己的視野。

父親的言傳身教更是對她影響深遠。“誠實守信、剛正不阿、悉心鑽研、鍥而不捨、愛國愛家、寬厚待人。”張俐娜說,這24個字是她父親賦予的寶貴財富。也正是這樣的教育伴隨和支撐她走過特殊的年代。

1963年,張俐娜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時也是優秀畢業生。但她的出身太特殊了,父母都是“臭老九”,堂伯父是張國燾,她的檔案被打入另冊。畢業時她沒能留校,而是被分配到北京鐵道科學研究院。

多年後她輾轉回到母校,46歲時,這位武漢大學昔日的高材生職稱還是一名講師,她終於從做衣服棉被、下“軟而不爛、色香味俱全”麵條的瑣碎家務中解放出來,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實驗團隊。

銘記並秉承父親的教導,張俐娜不但家庭和睦,而且做到了鍥而不捨。

2000年元月,已經是武大化學系教授的張俐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始了纖維素新溶劑及材料的研究。這一年,她60歲。這個年紀,許多人已經退休。

在長達十餘年的研究後,這項科研結出碩果,被科學家們喻為

“神話般的故事”張俐娜因此獲得2011年度安塞姆·佩恩獎,這是國際纖維素與可再生資源材料領域的最高獎。

評委們認為,張俐娜教授帶領的研究隊伍通過開發一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

回首過往,她始終相信“天才出於勤奮”。

在她看來,既要動腦又要動手,同時用心做事,才能說得上真正意義的勤奮,而勤奮固然很重要,“激情更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

張俐娜坦承,有愛才有創新的激情,愛是自己前進的動力,愛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我們那時候的教育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所以我從小就愛父母、愛師長、愛學習。”

這位歷經坎坷、風度依然的老人說,如果沒有對祖國和人民的摯愛以及對科學的熱愛,自己就不可能在化學領域取得這些成就。

【友情提示】

中國經濟學人官方微信號(英文版)全新上線,

親們快來掃下方二維碼關注吧~~~

ChinaEconomist An English language periodical that publishes original academic papers and research reports on the Chinese econom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