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國際化進程」入摩因子從5%到20%,將帶來何種變化?

「A股國際化進程」入摩因子從5%到20%,將帶來何種變化?

一.MSCI納入A股的節奏

2018年9月25日(倫敦時間),明晟考慮進一步調高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投資者可從即日起至2019年2月15日對此提案作出反饋,MSCI計劃在2019年2月28日或之前公佈此項諮詢結果,具體提案如下:

1、將MSCI中國A股大盤指數納入因子從5%增加至20%於2019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和2019年8月季度指數評審這兩個階段分佈實施;

2、2019年5月,評審將創業板市場加入符合MSCI指數條件的證券交易所名單;

3、2020年5月,評審將中國中盤A股以20%的納入因子一步納入MSCI中國指數。

對比韓國和臺灣的歷史納入進程,雖然A股首次納入因子僅5%,但A股納入因子提升的節奏更加快速。

二. MSCI納入A股預計帶來的增量資金測算

「A股國際化進程」入摩因子從5%到20%,將帶來何種變化?

根據MSCI以上2019-2020年納入的過程提議,根據加入MSCI的權重比例和跟蹤MSCI各主要指數的資金量,興業策略測算:

1、2019年,A股在MSCI中的納入因子從5%提升至20%,維持僅大盤股的加入,則將帶來497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2、2020年,A股在MSCI的納入因子仍然維持20%,但納入成分由此前的大盤股成分擴充至大盤和中盤股成分,則將帶來126億美元的資金流入;

3、若未來納入因子提升至100%,MSCI層面將有35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配置A股。

三.MSCI納入A股受益成分股

2019年新加入的成分除了14只創業板外,其餘成分保持不變,根據MSCI公佈的大盤股成分(2018年8月),根據A股常用行業分類,前五大權重行業分別是:銀行、非銀、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地產。

2020年A股納入MSCI系列指數的標的除了大盤股外,新增中盤股成分,加上中盤股後的組合大盤+中盤成分股,更加能夠體現出A股的成長性。

四. MSCI納入A股的行為對我國股市的影響

「A股國際化進程」入摩因子從5%到20%,將帶來何種變化?

隨著更多的海外投資者加入到A股的投資中,中期藍籌龍頭的價值重估趨勢不容小覷。長期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大勢所趨,將逐步改變A股遊戲規則。

2017年以來外資加速流入,2018年H1境外機構及個人合計持有市值達到1.28萬億,較2016年末增加96%。境外機構影響力對A股的影響越來越大,2018H1外資規模與境內公募基金公司持A股規模之比約為1.28 vs 1.72萬億,持股規模差距進一步縮小。且外資集中持有白馬股,對白馬龍頭的話語權加大。

根據臺灣經驗:首先,海外投資者佔比較高時,對當地市場影響巨大,臺灣加權指數的走勢與海外投資者交易佔比表現出極強的相關性。

其次,龍頭股外資逐步佔領主導權:以臺積電為例,臺灣科技第一股臺積電被國外機構投資者持續超買,市值不斷創下新高,有“臺灣基金跑不贏指數,指數跑不贏臺積電”的怪相出現。2000年至2018年8月底,臺積電外資持股佔比從42%提升至79%,臺灣加權指數上漲31%,臺積電獲得超過300%的收益。

摘自《“入摩”因子從5%到20%,將帶來何種變化 ——外資流入A股系列研究之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