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衆看懂小衆題材

點燃今夏的《中國新說唱》賽程已落幕,作為愛奇藝S+級網綜,自7月14日開播以來有著久居不下的熱度,各類數據全方位領跑暑期檔。而最後一期“年度說唱冠軍”的誕生,更是牽動廣大觀眾的心。從集集創新高的討論度中可以看出,這檔聚焦相對小眾音樂類別的華語說唱文化推廣節目,名副其實地“出圈”了。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近年來,綜藝逐漸“垂直化”,圈層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它們爭相在滿足特定人群喜好的同時,撬動大眾市場,拓寬小眾文化的傳播邊界。可圈層題材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受眾困境,如何以高立意和大格局突圍,實現“從圈層熱議到大眾爆款”,將是此類節目的前期和後期共同面對的難題。

為此我們採訪了操刀節目後期製作的專業團隊---大千影業,從他們爆肝創作的背後,揭秘“出圈範本”是怎麼完成的。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中國新說唱》的後期團隊主創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一)

新說唱的新命題

繼說唱音樂逐漸在國內培養出自身受眾之後,《中國新說唱》肩負起更進一步使命,即讓說唱擴散的圈層更廣,真正被主流文化接納。於是,節目總製片人陳偉在企劃之初便定下兩大目標:一是選手層面,以“我年輕、我說唱”為口號,介紹更多富有才華與朝氣的年輕說唱選手,並通過他們的作品展現中國說唱的蓬勃生命力;二是文化層面,將中國文化跟說唱這種全球化音樂載體結合,展現新時代中國文化的新風韻、新情懷。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一個試圖以選秀節目為切入口,揭開說唱音樂未來走向的新命題,更加考驗後期製作的藝術表達力。為探索說唱音樂現狀和大眾化路徑,我們分別從剪輯的‘新·真·美’三個維度入手,力求突破。”大千(上海)影業負責人王萃十分真摯地講述這個節目的剪輯理念。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二)

新 · 用年輕人的語態承載主流價值觀


面對新賽制、新選手、新的文化表達方式,首要尋找“新”的剪輯角度,幫助大眾在青年文化話語權不斷加強的大背景下,瞭解充滿活力的說唱藝術。

後期導演袁程傑介紹:“《中國新說唱》體現的一定是一種新環境下,新的剪輯方式和敘事方式。從海選開始,選擇的敘事方式就是有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人來參與,說明說唱被更多人所接納與傳遞。在選手眼裡,說唱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表達自我的態度,這些是要通過我們節目去表達給觀眾的。”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於是,我們在60秒淘汰賽中,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說唱團體和廠牌實力選手、在不同領域取得了一定成績的藝人、出道十多年的專業OG……此外,還有不少初出茅廬的種子rapper、各大知名高校的說唱愛好者……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短短兩期內,說唱音樂、說唱歌手的多樣性得到極大展現。這些有著不同生活經歷的選手,帶著迥異的身份標籤和音樂風格,在歌聲中釋放熱情,直抒對生活積極向上的態度,消除了一部分人對說唱的不理解,讓更多人感受到有一定沉澱的說唱圈如今新人輩出,充滿“燃、酷、潮”的氛圍。

如此便在無形中推廣了說唱藝術的價值底色,也將《中國新說唱》塑造成青年文化標杆之一,達成說唱藝術與青春正能量在價值觀上的貫通。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三)

真 · Peace & love正能量引導,

助力多元推動文化


節目的宗旨是“用說唱表達正能量”,它囊括了潮流背後的核心精神,以及身處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弘揚的傳統文化。於是剪輯師們保持對“真”的追求,從大量素材中挖掘真正有價值的故事,從選手言行中發現他們關於說唱的態度表達,從音樂作品中捕捉多元化屬性碰撞出的火花,進而展現說唱文化最真實的一面,用爆款文化產品,實現能量的正向引導。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對此,大千(上海)影業負責人劉曄具體說明:“與一般室內選秀音樂節目不同,《中國新說唱》沒有專業主持人全程串場,也不用大量花字說明,剪輯師完全用鏡頭語言講故事,依靠自身情節的遞進推動事件發展,且每個環節都應該相互關聯和延續,使節目更偏向於真人秀形態。”

不難發現,節目更多體現了賽制的緊張感,故事情節的連續性,以及選手鮮明的特色。而在以往最吊人胃口的懸念和矛盾戲份上,為了引導觀眾聚焦於人物和作品,大千團隊反套路而行之。秉持“在剪輯上剋制,沒有懸念的地方就不做懸念”的原則,對顯而易見的結果爽快宣佈,讓故事繼續發展。做到主次分明,張弛有度。

袁程傑從宏觀層面進行補充:不刻意營造矛盾,事實如何發生,剪輯上就在儘量還原事實的基礎上對故事加以潤色,有的放矢地突出作品,更能體現該文化的初衷,Peace and Love。雖然在節目觀感上缺少一些劇情矛盾與衝突,但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該文化的真正內涵,它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和開放性。從本質上堅守說唱音樂本身,又可拉近說唱與大眾的距離。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四)

美 · 兼具作品和故事

剪輯的藝術表達


總製片人陳偉在審片時的指導道:“音樂節目,沒人說話的時候聊的是情懷,畫面裡要有力量,而說話的時候聊的都是音樂。”可見節目強調的內核依然是音樂本身。除了讓大眾看懂說唱節目承載的文化符號和新生代面貌之外,若無法用“選手”和“才藝”調動觀眾的喜怒哀樂,也難言成功。

因此,剪輯師們必須發揮好駕馭素材和故事的能力,用剪輯的藝術為觀看體驗增添美感。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後期導演李萬龍透露:“為了使觀眾在才藝部分帶著故事一起看,參與其中,又不影響才藝展示,我們做了許多設計與篇幅調整。”

以第十集為例。“周湯豪現場音頻失誤”無疑是才藝環節中充滿故事點的存在。剪輯難點在於要處理好“明明是兩遍一模一樣的才藝,怎樣讓觀眾不產生重複感”的問題。

“第一遍才藝中,我們剪輯重點在於出事後鄧紫棋的反應,讓大家將關注點放在現場事故上,減弱了才藝表達。而第二遍的才藝,剪輯重點調整到了周湯豪身上,給他更多鏡頭,將大家的關注點轉移為‘出事後,周湯豪能不能頂住壓力完成表演’。從而製造好奇、豐富看點,使得周湯豪的歌曲充滿使命感。才藝因此有了‘主角’的概念。”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最以小見大的是60秒淘汰賽環節。劉曄用剪輯手法進一步解釋:“短短60秒內要傳達三個層次的信息:才藝呈現、氣氛烘托、故事講述。我們通過設計鏡頭和切換反應,在呈現完整表演的同時,強調緊迫的時間概念,製作人怎麼看,選手怎麼看,使一個小節內的故事簡短有力,存在爭議但點到為止。”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五)

創意口播,玩出品牌傳播新花樣


正如節目主打年輕群體中有影響力的潮流文化,權益植入部分也符合時代對創意升級的追求。在不影響內容質感的前提下,《中國新說唱》以“創意口播”的藝術形式,結合節目的靈魂風格和品牌場景營造,贏得更多觀眾的喜愛,堪稱 “出圈神助攻”。

將創意口播製作成音樂MV的表現手法,既是創舉又是挑戰。為確保廣告成為兼具欣賞和功能價值的一環,愛奇藝商務團隊進行精心的分析與創作,在構思創意腳本並完成精確拍攝後,由視效部門負責落實與增色。

通常,他們要在兩天的緊迫週期內,憑藉經驗和默契,高度配合地完成大量摳圖、商務對接、CG製作與最終合成的工作。視效總監李響以一貫的高標準,帶領視效團隊做了概念完整的視覺設計。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所有創意口播中,最具科幻色彩,劇情感最完整,製作週期最長的便是《星球墜落》MV。在短短3分26秒內,帶特效的鏡頭多達53個,約為其他創意口播的三倍。一個畫面包含多種特效,複雜度遠遠高於其他節目,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足夠了解品牌調性和核心立意點,才有助於我們和各品牌方達成有效溝通,在此基礎上消化前期拍攝概念,為其匹配相應的視覺風格,以呈現最佳效果,順利完成從素材到特效定版的製作閉環。”李響為我們講解道。

只有在有條不紊的流程下,我們才能看到MV中在艙窗鏡頭外打造的宇宙世界觀,加入HUD(科技感UI)元素後堪比電影大片的操控臺屏幕,三維模型搭建而成的飛行艙門,超大量綠背拍攝後依靠特效合成鏡頭和跟蹤的場景。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除此之外,後期團隊更是將“追求完美”發揮到極致。負責商務剪輯的小夥伴表示,雖然首次接觸MV式剪輯有些壓力,但更多的是躍躍欲試,為了將創意口播無縫銜接到節目中,使進出點都接入主節目的接口,確保觀感流暢,每期他都煞費苦心。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六)

與時間賽跑,跟成果死磕


由此可見,要做到剪輯的“新·真·美”實非易事。如總製片人陳偉所說:“不要套路剪輯,好的片子從來不是用原有的技術做出來的,需要你把之前的經驗累積在一起,加上創新才能做出引領潮流的節目。”

為跳出現有思維,打造金曲、人物、故事和價值觀並存的節目,團隊後期人員也進行了調整,共配置72人。其中剪輯團隊56人,DIT、包裝、後期編劇、製片等共16人。面對40多個機位,高達450T的總素材量,他們僅有三週半的單期製作時間,完成“素材整理-速記-剪輯-編串內容-特效權益-唱詞-貼歌詞與技術花字並核對-混音-調色-總串調整-輸出”等複雜環節。

高品質背後,從剪輯到特效,從相對獨立的素材到精彩紛呈的故事,後期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在近乎極限的製作週期內,用專業要求自我,用愛發電工作,和時間賽跑,跟成果死磕。

垂直綜藝出圈範本《中國新說唱》後期工作如何讓大眾看懂小眾題材


文字&採訪 | 吳雅雯

圖片提供 | 大千(上海)影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