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離|尚福林:從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流轉出發 謹防儲蓄存款遊資化

零距离|尚福林:从促进国民经济循环流转出发 谨防储蓄存款游资化

和訊網消息 10月13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2018第六屆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論壇主題為《全球格局變化下的風險化解與財富管理轉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認為,當前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個人認為不是短期的,是個長期變化,會涉及到各個方面。特別是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經貿關係和世界經貿格局造成嚴重損害。此時,金融業要把握大勢、尊重規律、深化改革、迴歸本源,充分發揮交易媒介、配置資源、發現價格、管理風險等重要功能。

尚福林從深化機制改革和加強預期引導方面談到三方面。第一,從防範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二者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出發,深化金融運行機制改革。第二,從形成良好投資習慣和依法表達合理收益保護訴求出發,加強金融行為的預期引導。第三,從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流轉出發,謹防儲蓄存款遊資化。

尚福林表示,在宏觀層面要縮短金融產業鏈,防控抬升槓桿。近幾年,我們國家從嚴整治金融亂象、虛假擔保、高槓杆融資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目前,宏觀經濟槓桿率穩定下來了。同時,對於那些形式上增加信用、緩釋風險而實質上是在拉長鏈條、放大槓桿的業務,對於形式上依法合規、要件齊全而實質上是違法借道、規避調控的業務等,還需要繼續加以控制。需要按照穿透原則和實質重於形式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主動承諾、舉報獎勵和責任倒追等等機制,通過早查處、重罰嚴處,維護金融市場的健康秩序。

以下為根據現場速記整理的演講內容:

謝謝主持人,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非常高興受邀請參加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第六屆年會。

近年來,中國將防範和化解重大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的首要任務,表明了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的複雜嚴峻,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英明與擔當,凸顯了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戰略地位和堅定決心,對於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面對國際不確定性顯著上升、國內三期疊加等複雜和困難的嚴峻挑戰,經過各相關方面的不懈努力,我國金融業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金融亂象治理也正在深入推進,非法集資頻發高發態勢得到了初步遏制,金融市場正在向更加良性運行的方向邁進。

當前世界格局正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這個變化個人認為不是短期的,是個長期變化,會涉及到各個方面。特別是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摩擦,對中美經貿關係和世界經貿格局造成嚴重損害。美國作為最大的發達國家,GDP佔全球的比重達1/4左右。貿易摩擦的第一槍是美國打響的,是否繼續打下去相當大程度上也取決於美國。世界經濟結構走向新的合理平衡,全球經濟循環流轉邁向良性軌道,還需要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做出巨大的努力。我國作為擁有14億人口的最大發展中國家,在這個重大的變局之中堅持好正確方向,保持戰略定位,全力以赴辦好自己的事,同時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不僅是中國人民之福,也是世界人民之幸。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為促進我國經濟加快動能轉換、結構調整和提升競爭力,有效防範和化解重大金融風險,金融業要把握大勢、尊重規律、深化改革、迴歸本源,充分發揮交易媒介、配置資源、發現價格、管理風險等重要功能。

下面我僅就深化機制改革和加強預期引導方面談一些看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從防範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二者實現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出發,深化金融運行機制改革。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和服務實體經濟是對立的統一。從統一性看,只有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精準的金融服務,促進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可能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從對立性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實業部門不僅面臨經濟週期波動、產能過剩等客觀風險,也面臨著債權保護制度和機制不健全等外部環境考驗,還面臨著惡意逃廢債等道德風險挑戰。特別是金融採取逆週期措施支持實體經濟爬坡過坎這個階段,矛盾會更加尖銳。化解這一矛盾的基本方法就是持續推動二者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動態平衡。

在宏觀層面要縮短金融產業鏈,防控抬升槓桿。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最深刻的教訓之一就是美國總量3000億元左右的住房按揭貸款,通過抵押貸款證券化(MBS)、擔保債務證券(CDO)、信用違約調期(CDS),通過這些方式不斷延長鏈條,將金融資產總市值炒得高達62萬億元,最終引爆了全球金融危機。近幾年,我們國家從嚴整治金融亂象、虛假擔保、高槓杆融資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目前,宏觀經濟槓桿率穩定下來了。同時,對於那些形式上增加信用、緩釋風險而實質上是在拉長鏈條、放大槓桿的業務,對於形式上依法合規、要件齊全而實質上是違法借道、規避調控的業務等,還需要繼續加以控制。需要按照穿透原則和實質重於形式的要求,進一步完善主動承諾、舉報獎勵和責任倒追等等機制,通過早查處、重罰嚴處,維護金融市場的健康秩序。

在中觀方面,要把加強信用體系建設作為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現代金融體系實際上是建立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馬克思在《資本論》當中有個論述,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發展了股票、債券等虛擬資本,如果沒有商業信用,這個運行基礎就不穩,市場上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在資本市場上講三公原則時,總把公開放在第一位。其實就是重點在強調信用基礎。現在金融體系是建立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同時也是信用經濟。要把維護信用秩序、提升信用水平作為現代金融秩序建設的基礎,加快建設國家級的信用信息廣泛採集、大數據綜合動態分析、信用信息嚴格保密和相關方面低成本共享的平臺和機制,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守信正向激勵機制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著力增強主動守信、時時守信和事事守信的信用意識,避免個體的信用缺失抬高全社會金融交易成本。這不僅僅是制度建設問題,還要從文化層面、從社會方方面面,加強社會信用基礎建設。

在微觀層面,金融機構要打破授信的擔保依賴,盯住未來,更加註重企業的未來發展。要通過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改進和創新信用評估模式,充分發現潛在的資質良好的企業、市場前景良好的企業、未來第一還款來源充足的企業,嚴把業務准入關口的同時,儘可能提高服務的覆蓋面、深入性和精準度,盯住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健全和完善風險管理的日常跟蹤分析監測機制,及早糾偏冒險行為,及早發現風險隱患,及早解決問題和化解風險。要強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的機制保障。現在我們各項政策上,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是一視同仁的;但實際上在執行過程當中,對民營企業還有諸多的不同的待遇。比如,現在從整體情況上看,銀行對於民營企業的支持,每年有兩個“不低於”要求,但是從做業務工作上看,主觀能動性是不足的。要建立健全機制保證金融企業對於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按照支持民營企業的總體要求,在溝通聯絡、風險定價、績效考核、責任追究等等方面,為正常的交流、交往、交易提供規範化、常態化的機制保障,推動形成民營企業開展正常業務的主觀能動性。當然,對於非正常往來的,要受到嚴格的約束,形成良好氛圍。

第二,從形成良好投資習慣和依法表達合理收益保護訴求出發,加強金融行為的預期引導。

信心是金融市場維持良好運行的重要柱石,市場預期又是信心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學引導預期是構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一環。

一方面,要大力加強投資收益率迴歸正常水平的預期引導。馬克思早就指出,利息是利潤的一部分,利率是貨幣資本和產業資本分割利潤時競爭的結果,其變化範圍是在零和利潤率之間。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在由高速轉向中高速,這意味著持續多年的經濟高增長、投資高回報的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繼續按照慣性,要求投資收益率維持在原有的高水平,既不現實也不合理。尤其是在前些年,受各方面的因素影響,金融投資回報率明顯高於其他部門。當時在研究這些問題時我明確提出,這種高收益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因為那幾年整個貸款增長速度太快,銀行擴張也快,而且銀行的投資集中在一些高收益領域,這時銀行的利率增長是快的。這是個階段性的表現,是不可能持續也不可能長久的,現在收益率在逐步回落。目前的環境和條件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繼續持續維持投資的高水平無風險收益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金融業和相關方面要下大力氣向廣大投資者講清楚,即使是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正常的投資收益率也並不高。像巴菲特,他之所以聞名於世,也就是因為他投資獲得的收益水平高於常態的收益,是個非常罕見的特例,不可能每個人都是巴菲特。要講清楚我國當前實體經濟正常投資的收益率的合理區間,要講清楚風險和收益對稱是基本規律,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動性三原則是基本原則,要引導投資收益率預期迴歸到正常的水平。

另一方面,儘快推動形成只有投資的合法權益才受保護的預期共識。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涵之一,是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之一,也是我國金融市場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必須紮紮實實的做好相關工作。同時,要大力宣揚不屬於合法權益範圍的投資收益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如果違法違規還要受到相應的制裁。特別是對於非法集資,相關違法者必須要嚴厲打擊、嚴懲不貸。實際上對於非法集資,從改革開放以來就有,有的同志知道,早期的沈太福案件,從那個時候開始就不是全額支付了,也因為10億元的非法集資最後把沈太福槍斃了。這個案件的判決使非法集資平息了七八年。對於不明就理被欺騙的參與者,需要盡力幫助追贓挽損,同時要儘可能向他們充分宣講,減少損失的最好辦法就是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拒絕高利誘惑,遠離非法集資。

第三,從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流轉出發,謹防儲蓄存款遊資化。

今年以來,人民幣存款的增速持續在9%以下徘徊,8月份我們國家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長8.3%,創下了40年來的最低,對這個現象確實需要深入研究,對於這種現象可能對整個金融體系和整個國民經濟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也要進行深入的研究,要謹防儲蓄存款遊資化。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從2008年的18%下滑到目前的7%左右,其中有個人住房貸款大幅度增長的原因,因為我們國家商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在2001年不足600億元,到2017年增加到21.9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44.59%,這比其他的貸款增速都高,個人的負債率上升,儲蓄率下降,這是影響的重要方面。另外,存款的遊資化特徵也日漸突出。近年來,隨著金融遊資化快速發展,資金搬家的成本越來越低,速度越來越快,輻射面也越來越廣,很可能出現資金在某一個領域在短時間大規模集中進入和撤離,呈現出遊資化的特徵。近期,餘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擊穿3%之後,出現了貨幣市場基金的突擊般搬家苗頭,貨幣市場基金本來應該是銀行之間調劑流動性的貨幣市場,現在貨幣市場參與者各方面都有,而且數量很大。這種貨幣市場基金的突然搬家可能是遊資化的一種表現。另外,近些年來非法集資利用互聯網手段,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聚集起天量的交易額,剛才講的沈太福案當年集資也就10個億,槍斃了;現在我們發現一些P2P,最近集中爆雷,爆一個就是幾百個億,這和互聯網的發展有關係,也和大家現在錢多了有關係。還有前些年出現的“豆你玩”“蒜你狠”“煤超風”等等問題,資金在短期內集中的一個方面,這可能也是儲蓄遊資化的一種表現。值得警惕的是,如果這類問題反覆大面積出現,不僅會顯著影響金融體系,把持續轉化為投資的能力,影響整個金融體系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而且可能加劇資金供需的期限錯配問題,對國民經濟的正常循環流轉帶來衝擊。對於央行的宏觀調控也會提供一些錯誤的信號,貨幣市場突然利率上升,到底是資金緊了還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會增加判斷的困難,也會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

對此,在進一步提高宏觀管理水平的同時,要大力加強投資者教育。一方面,加強對相關領域投資收益與風險的全週期考核、合法性分析和可持續性研究。必要時可以考慮通過發佈白皮書、藍皮書和紅皮書等形式,加強正面宣傳,客觀提醒和反面警示,引導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穩健投資、合法投資,避免盲目跟風,被蠱惑冒險,受欺騙出手。另一方面,繼續開展“金融知識進萬家”等金融知識普及活動。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人民群眾學習金融知識,系統推廣金融知識教育進教材、進課堂,提高抵禦非法高利誘惑的警惕性,提升審慎科學投資的水平。同時在制度上和機制上,要防止儲蓄存款遊資化。

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洗禮,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金融工作者必將推動我國金融發展和財富管理進入一個新階段,邁上新臺階,取得新輝煌。

謝謝大家!

關於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並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