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你外出務工了,丟下了老人和孩子,他們的生活是這樣的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年輕人都不得已到外面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留下年老人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他們每年過年回一次家,甚至幾年才回一次家,在許多偏遠山區農村,這種情況更為嚴重。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守兒童。

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目前,不滿16週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其中,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看護的805萬人,佔89.3%;由親戚朋友看護的30萬人,佔3.3%;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看護能力的31萬人,佔3.4%。有36萬農村留守兒童無人看護,佔4%。

據統計,80%以上的留守兒童的看護人年事已高、文化素質較低的祖輩監護人基本沒有能力輔導和監督孩子學習。父母監護教育角色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陰影,很大一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為孤僻、性格內向,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還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

兒童時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孩子長期飲食營養不良,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

從圖上就可以看出來,這麼大的老人,自己行動都比較費勁吃力,怎麼能照看好孩子。再說了,把老人放到家裡,萬一有個什麼事情,誰在床前盡孝。這也是進城務工人員的無耐。

這麼小的孩子就扔給了老人,一走就是一年甚至是更長時間,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可想而知。難怪很多年輕父母外出務工,回到家裡以後,孩子連親孃老子都不認識。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沒有時間感受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進行溝通交流,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觀念淡漠。

大部分留守兒童都說他們家一個月才吃一次肉,祖輩們說肉太貴,買不起。家裡養的母雞下的蛋都想換幾個錢,不給他們吃。孩子們的一日三餐大多是白水煮米飯。

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在校期間學習精力不易集中,學習自覺性不強、行為習慣差,學習成績普遍偏差。多數為在家看電視和玩耍,甚至有很多孩子迷上打電子遊戲。

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相對於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兒童們往往更內向、孤僻、憂鬱,親情觀念比較淡薄,以自我為中心,難得關心他人、朋友或親戚。

由於長期見不到父母,爺爺奶奶又不愛說話。有的孩子都快忘了爸爸媽媽長啥樣,有什麼心事就和家裡的小貓小狗說,甚至和大樹說。還有的孩子說:“我喜歡過年,過年爸爸媽媽就能回來,我也不喜歡過年,過了年,他們就走了。”畫面辛酸感人。

一位留守兒童在作文中稱自己一天只吃一頓早飯,就是為了存錢留住爸爸媽媽不再出門遠走:“有了錢,我們就可以一家團圓了”。

他們守著家,家裡沒爹媽!他們是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都不在身邊,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長的指導和幫助,成長是不可逆的過程,不可能重新再來一次,孩子從出生到三歲是關鍵時期,不好好把握,是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給家長孩子留下遺憾。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是留守兒童一生最大的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