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傳統美食很多,大多就地取材,常用於宴席食材、居家主菜的紅薯粉條便是其中之一。秋季紅薯成熟以後,洗去泥土研磨之後製成澱粉,就是做粉絲極好的材料。圖為陝西一家作坊在晾曬粉絲,場面非常壯觀。
粉絲看著簡單,吃著好吃,其實用傳統的工藝流程製作起來相當的複雜。一個小小的家庭作坊,在生產線上至少得7個人,6個人生產,一個人負責生火打雜。這還沒有計算後期的晾曬、包裝的人手。圖為師傅們正在製作粉絲,彼此分工有條不紊。
第一道工序拌料是個技術活,拌料的幹稀粘稠和勾芡的水平,直接影響產品質量。負責拌料工序的師傅,每天的工資要比別人高出幾十塊錢。圖中的師傅負責把拌好的原料裝進漏斗裡面。
圖中這位師傅負責的工藝叫“攔頭”。“攔頭”師傅右手拿著一雙長筷,確保粉條在鍋裡的流動方向,左手一盆涼水,在粉條出鍋時進行第一次降溫。出鍋的粉條依次進入並排放置裝滿涼水的兩口木質容器中,進行第二次第三次降溫。通過三次降溫,粉條迅速凝結定型。
降溫時,師傅們挽住成股的粉條在涼水中擺動,一是加速降溫,二是防止打結,這個過程被稱為“洗粉”,也是粉條生產工藝中最美的環節。
圖為師傅們在晾曬製作完成的粉條。
圖為師傅們在晾曬製作完成的粉條。曾經粉條生產只能在冬季進行,因為晾曬的粉條只有通過晚上自然的凌凍,才能保證不結餅不成坨。現在很多作坊都建有冷庫,一年四季都可生產。攝影師獨家授權,請勿轉載。想要了解更多的美食故事,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