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峯對決

摘要:兩千年前,同時進入巔峰時期的古羅馬與大漢帝國,礙於地理的阻隔,無法短兵相接,今人都猜測當羅馬鐵騎遇上大漢軍隊,勝負如何?下注阿里巴巴和亞馬遜,押注發達國家和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你會怎麼選?

在1月份的一個由美國風險投資數據庫CB Insights舉辦的賽事,華爾街投資者在全球選出64家各個領域的熱門公司中,選出一家認為最值得自己投資並能夠長線持有十年的公司,結果竟是阿里和亞馬遜的最後對決,而最讓人驚訝的地方在於,阿里巴巴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這至少傳遞出了兩個信息:

1、以電商起家的阿里和亞馬遜所代表的市場空間和確定性最受肯定。

2、兩家公司已經到了針鋒相對的位置。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10月中旬,阿里市值曾短暫超越亞馬遜,然而短短三個月,亞馬遜市值陡然拔高了2000多億美元,阿里巴巴則近乎原地踏步,如今亞馬遜市值已經超過6700億美元,而阿里巴巴4800億美元,差距重新被拉開,這究竟是為何?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今天,阿里巴巴與亞馬遜公佈了財報,謎底揭曉。

阿里巴巴:阿里巴巴營收為人民幣830.28億元,同比增長56%,淨利潤為人民幣233.32億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171.57億元增長36%。按Non-GAAP計算,淨利潤為人民幣270.0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人民幣224.91億元增長20%。收入受到新零售業務的刺激超預期,核心電商業務實現持續高增長(+57%),雲服務同比增加106%,而利潤則受廣告業務和文娛業務的影響低於預期,加上阿里公佈收購螞蟻金服33%的股權的影響,盤中阿里大跌6%。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亞馬遜:淨銷售額為604.5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437.41億美元同比增長38%。第四季度淨利潤為18.56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淨利潤7.49億美元相比增148%;亞馬遜第四季度運營利潤為21.27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2.55億美元相比增長69%,四季度收入和利潤都超預期(自然全年超預期)。不過第四季度淨利潤中包含了美國稅收改革法案所帶來的一筆約7.89億美元的暫繳稅款利益,除去這個,亞馬遜還是那個亞馬遜,收入持續高增長,利潤人為壓得很低,亞馬遜盤後大漲超6%。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一漲一跌之間,我們該如何看待這兩家進入到決賽點,東西方最具競爭力的公司?

一、阿里與亞馬遜,大漢與古羅馬

首先要承認的是,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的確相似的地方。

1)都以電商起家,都用電商改變了零售的生態

2)都有一個從一而終的優秀領導者:馬雲、傑夫貝索斯

3)在各自的市場中獨佔鰲頭,中國市場阿里巴巴處絕對優勢,歐美地區則是亞馬遜的天下

4)都往雲計算方面發展

但從根本上看,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在電商的發展路徑就有所不同。

亞馬遜成立於1995年,以網上書店的切入點,不斷豐富品類,投入大量資本建設倉儲物流基礎設施,依靠規模優勢成為綜合電商公司,2010年後為了應對市場的競爭開始引入第三方,亞馬遜又具有了綜合電商平臺的身份,16年開始,開始利用從06年就開始準備的至今已經成熟的雲計算業務切入線下,收購全食、佈局線下無人商店Amazon go。亞馬遜建立起了一套依靠技術的體系,物流、信息流、財流實現了自我加強的閉環,閉環的逐步實現,是亞馬遜可以20多年不賺錢但仍然被資本市場接受的底氣。

亞馬遜圍繞著"以客戶為中心"的發展策略,引進第三方,發展電商平臺都是為了應對市場日益增長的需求,投入的雲計算和Echo智能影響為了搶佔未來零售的入口和話語權,不斷跟新服務與科技,解決消費者痛點。本質上,亞馬遜原本的初衷注重在消費端。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阿里巴巴1999年成立以來就做網絡交易平臺建設,並通過對各領域的切入,依靠中國審查政策優勢,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平臺式電商企業,一直保持60%以上的毛利率水平,阿里巴巴始終為了做大電商平臺,直接對雲服務,金融服務上投入,培植菜鳥整合現有資源以補足。阿里巴巴要的,並不是自己下海乾活,而是想成為一個超級節點,成為商業到客戶的必經節點,扮演一個"收稅人"的角色,並通過自身的絕對優勢去影響商業規則,所以阿里有著亞馬遜無法理解的多範圍業務擴展熱情。本質上,阿里的業務是更加傾向於TO B的。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亞馬遜和阿里巴巴代表了兩種電商服務模式,亞馬遜通過Prime服務歐美髮達國家龐大的中產階級,通過高效的物流服務解決地廣人稀國家的服務問題,再通過科技精確定位人群,優化物流成本以獲取最高的利益,所以亞馬遜天生的基因就是習慣於精耕細作。

阿里巴巴所要發展的電商平臺以及平臺相關的金融服務,菜鳥物流等,是一個可以打包輸出的電商解決方案,以求接觸到更多的消費者來吸引商家,並通過商家的規模化來提高用戶的粘性,方式雖然粗獷但也很有效,從這一點看,阿里巴巴的野心比亞馬遜更大。

隨著兩個電商帝國的擴大,入口與流量是未來數據時代的必爭之地,亞馬遜正在泛娛樂產業發力產生內容流量,利用智能音響充當入口,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廣的業務將會讓兩者的重疊度越來越高。而阿里巴巴也正在發展自己的自營業務,提高產品的質量,天貓與淘寶業務收入的不斷靠近就是最為明顯的證據,2016年年報中,阿里GMV天貓和淘寶分別佔據42%和58%,差距還在不斷縮小。

這兩家世上最強大的互聯網帝國,有點像巔峰時期的古羅馬與大漢帝國,各自在彼此的疆域茁壯成長,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兩種迥異的制度,但並不妨礙各自成為當世最強大的帝國王朝,何其妙哉。

二、帝國崛起的必然

電商在To B 端滲透率繼續提高是趨勢,而對於To C端,電商帶來的便捷度已經不再能滿足消費者,從兩個公司的財報看,都能看出電商業務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就算如美國和中國已經發展至成熟的電商生態,網上購物額佔零售總額分別是10%/15%。這是因為純網上電商帶來的有限體驗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以重新激活電商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阿里和亞馬遜都在早些年已經著手準備線下的佈局,在新零售的刺激下,以中美兩國為首的電商滲透率將會持續提高。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消費升級與基礎設施的完善帶來增量。阿里巴巴的核心電商業務從淘寶轉向天貓,C2C業務向B2C的轉移,網易嚴選的興起等都是消費者從價格導向變至品牌導向,這些處於消費升級的國家將是大機會。而一些網絡開始普遍化的國家,電商的發展就很有可能走過去中國走過的道路。

亞馬遜有3.1億用戶,其中44%通過亞馬遜搜索產品,阿里巴巴有4.93億月用戶,其中有4.43億是活躍買家,兩個分別以歐美和中國為根據地的國家,地位已經難以動搖。無人商店,超級商場等新零售形式處於領先地位。亞馬遜以其多年積累的物流節點、平臺技術積累已經讓亞馬遜坐擁三分之二的美國線上消費者,佔據34%的美國在線零售市場,而阿里巴巴在在線零售B2C業務超過60%,C2C業務佔據90%的份額,積累的大量商戶已經形成了強用戶粘性,未來R&D的投入的大幅增加將會擴寬其護城河,而未來的爭奪的核心技術,在於雲計算。

亞馬遜各種黑科技已經可以支持無人商店的運營,全球領先。Amazon go代表的無人商店是一次零售行業革命性的升級,是真正意義上的"take and go",這個與其說是一個商店,不如說是一個龐大的系統,不僅可以通過自動化設備運營商店,還可以對用戶進行畫像,成為可貴的資料收集器以進行精準營銷。這個系統則基於雲計算這個大腦。每一次時代進步,帶來的是服務鏈越來越長,這背後是需求的精細化,雲服務為基建,線上線下場景提供入口,大數據和算法為反饋,這樣的一個生態會自我增強。從發展的進程來看,AWS已經盈利並貢獻超過一半的經營利潤,而阿里巴巴雲服務雖然領先,但仍處於前期高速發展階段。

根據亞馬遜財報,亞馬遜雲業務依然是該公司增速最快、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17年第四季度,亞馬遜雲業務同比增長45%,運營收入達到13億美元,佔到亞馬遜總營業收入的64%。這項業務的實際營收從去年同期的35.4億美元增長至51.1億美元,增長超出預期。

同時阿里巴巴本季度雲計算季度收入再創新高,同比增長104%達到36億人民幣,環比增長21%,佔總體收入的4.3%,過去四個季度阿里雲的總營收為111.7億元。 亞馬遜雲服務稱霸全球,阿里雲稱霸中國,雖然阿里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小,但是佔據著中國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未來不僅在電商行業,雲計算業務是未來的必爭之地,阿里的出海或者保住自己在國內的份額還需要雲計算做精準配對,阿里的野心需要靠其支撐,這樣必然會掀起與亞馬遜的全面競爭,擁有云計算優勢的亞馬遜和阿里巴巴,馬太效應將會讓兩家擁有成本和效率上無法比擬的優勢。

亞馬遜佔據美國34%的在線零售市場,華爾街公司Needham的研究報告則指出,到2021年,亞馬遜的市場份額可能增至50%,而阿里巴巴的份額上升的趨勢也還沒消除,由於雲服務本身所運用的廣泛性,其本身在變現後就會成為新的增長極;時間上、投入上的差距無法讓後來者短期內輕易趕上,當技術成熟後,將會成為具有巨大價值的資產。無論是亞馬遜還是阿里巴巴,他們共同的需求都是讓自己成為商業的規則制定者,作為一個超級中介,所有商業活動都要經過它,技術的升級,物流的建設都是為了這個目標服務。所以推到盡頭,未來很可能將只有兩個電商帝國佔據全球電子商務。

三、帝國博弈的勝負手:第三世界屬於誰?

事實真的會這樣麼?

關鍵在於第三世界國家,由於亞馬遜起步早,在歐美髮達國家已經早有佈局,而且由於文化相近,進展相當順利,最近亞馬遜也在大舉進軍澳洲。

但是亞馬遜並不太適應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尤其是人口密集國家,政治、文化的複雜性讓其難以完全進入,在中國就是例子,如今亞馬遜只有0.8%的市場份額,手機端進展緩慢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流量入口上,亞馬遜在智能音箱獲得巨大的成功,這是優勢,但這更大可能是在短期內擴大在發達國家的優勢。在物流體系上,雖然亞馬遜發達,但不能直接移植到發展中國家。

在發展中國家PC普及率或許不高,但手機倒是更容易普及,正如過去的中國,支付方式,更清楚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消費者習慣,在這一點上,阿里巴巴佔據了絕對優勢。

高盛的數據顯示,2016年亞馬遜支付(Amazon Payments)處理的交易額僅為 60 億美元。根據艾瑞對具有經濟效益(產生手續費或營收)的交易規模進行的統計,16年支付寶一個季度的交易就超過7萬億。亞馬遜支付有3300萬用戶,而阿里巴巴的支付寶有4億用戶。

阿里巴巴VS亞馬遜:大漢帝國與古羅馬的巔峰對決

亞馬遜執行長期保證"低價"策略,本能地就會不斷盤剝供應商,容易造成關係惡化,而阿里巴巴則因為其"平臺化"策略,只提供市場,並直接為當地的物流網絡、支付體系提供技術服務去切入市場,本地化的策略讓阿里巴巴的吸引力遠比亞馬遜強。

另外,正如上文所說,阿里巴巴的模式適合整合電商技術的輸出,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技術輸出、收購公司比亞馬遜直接在別國建設自己的根據地更加容易被接受。阿里巴巴今年4月順利10億美元收購影響力遍及東南亞六國的電商平臺Lazada,又通過Lazada將新加坡線上雜貨店Redmart,整合本地兩家企業在物流方面的優勢就是做好的佐證。

尾聲

兩千年前,同時進入巔峰時期的古羅馬與大漢帝國,礙於地理的阻隔,無法短兵相接,今人都猜測當羅馬鐵騎遇上大漢軍隊,勝負如何?

結果確實很難判斷。可現在,互聯網讓這種情況成為可能,亞馬遜與阿里在全球化時代,定會不斷碰撞,這一場大戲才剛剛開始。

所以,當第三世界被阿里巴巴收入囊中,問題就變成:

下注阿里巴巴和亞馬遜,押注發達國家和崛起的發展中國家。你會怎麼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