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機會賺小錢,懂格局賺大錢!

前幾天一個行業聚會,幾位中小貨代老闆暢談,藉著這次俄羅斯世界盃的機會,自己的公司賺了多少多少錢。而一旁有個大貨代公司老闆只是聽著,時而點頭。他是個聰明人,肯定想到過俄羅斯世界盃的商機,我好奇問他:你沒在世界盃上撈一筆嗎?他搖了搖頭,小聲道:沒,我客戶太多了,為此牽一髮動全身,弊大於利。我們公司只要大方向對了,就夠了。

抓機會賺小錢,懂格局賺大錢!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抓住一閃而過的機會,對於中小規模的公司很重要,這能讓他們短時間內迅速獲利,甚至踏上新的競爭高度。而對於大體量的公司而言,業務方向和格局更重要,他們一個動作,背後往往有更大的意義。一時得利從不應該作為大公司的階段性目標。

雙11、雙12,這幾年越來越被更多國人認可,並參與到這個阿里創辦的購物狂歡節。馬雲是想借這個機會多賺點錢?賺錢或許只是這個全平臺乃至全網絡促銷節,所產生的附加值而已。這更關鍵的是節日給網絡購物帶來的巨大推動力和影響力。這些強推效果,會隨著年份的積累,形成海浪效應越來越強。

賺小錢,賺快錢,靠的是商業嗅覺敏銳。比如說最近美元漲價、我國很多對外貿易零關稅、“一帶一路”政策深入,這些都是那些活動自如的小公司和個人可以左右得了的事情,可大型公司,就要講格局,分析自我的發展方向和能力所限。不能為了一時利益,而動輒得咎。

舉個例子,在貨代軟件服務商的努力下,雲貨代軟件正在以壓倒性的優勢取締傳統貨代軟件在貨代公司中的位置。可很多大貨代公司依舊對此視而不見,為什麼?就是因為他們的數據太過龐大了嘛,牽一髮動全身,何況是換系統這麼大的事。 這不是系統優劣的問題,而是貨代軟件本身需要個市場的適應期和接收期,在這之後,大型貨代公司才會優中選優,認可那些經得住競爭考驗的,有水準保證的貨代軟件,進行使用。

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公司都適合做格局的。比如前段時間一大批跌落神壇的共享經濟,這需要大量的經濟基礎和設施維護作為保障。有些中小公司在起步期,盈利狀態很不穩定,這時候,跟他談什麼格局、市場形勢變化,那都是浮誇。真正落實讓它扎穩腳跟的,反倒是那些賺“小錢”的機會。

抓機會賺小錢,懂格局賺大錢!

所以很多中小貨代公司都在起步期會研究業務線路,就是想要能在早期,把握業務主動權,最大可能實現初步營收。自從“一帶一路”實施後,我認識的很多貿易公司就開始研究如何最大程度結東風實現業務的增進。如今“一帶一路”已經從最開始到現在過去好幾個年頭了,很多之前籍籍無名的貿易公司,如今也已經因此實現了穩定不錯的營收。

大貨代公司,雖然知道“一帶一路”商機的存在,卻還是以自己本身的業務線路為主來經營。主線路上,他們有很多穩定的客戶,能實現一個不錯的產業循環。大貨代公司更看中的是十年內,貨代行業可能發生的變化,再逐步調整。

很多公司,走向崩潰,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自身定位出了問題。大公司小格局,那就會一直忙忙碌碌,無所作為。小公司非要賺大的,結果資金鍊斷裂,前功盡棄,就此隕滅。

我國貨代公司對行業市場,把握得就很穩。如今法規、條令正在一點點完善,商機對他們而言,往往就是兵貴神速,那就做好中小公司,即便成長起來了,就在分化成更多的子公司繼續覆蓋市場。之後,通過免費貨代軟件實現業務進展的對接和溝通。

最後,我們再從另個角度看公司體量這個問題。一家公司無論規模大與小,往往能跟得上時代需求,不斷進步,才能長久屹立於市場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