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從「逆周期因子」,看匯率花式維穩大法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從“逆週期因子”,看匯率花式維穩大法

今年,面對強勢的美元,匯率跌跌不休,央媽被逼得不得不一再出手維穩。

8月6日,央媽就將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從0調整為20%,這一舉措讓美元離岸人民幣漲到6.8213,但仍舊沒有阻止美元的強勁勢頭,美元離岸人民幣一度跌到6.9587。

不得已,8月15日,央媽又開展了3830億元MLF操作,殺器一出,美元離岸人民幣大漲1.24%,收於6.8609。

然而這還不算完,眼看著美元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又抬頭了,自6月以來,人民幣的持續貶值讓資本不斷流出,若匯率穩不住,則可能會導致貶值、流出、貶值的惡性預期循環。這一次,央媽一不做二不休,自8月24日起,重新祭出“逆週期因子”!

什麼是逆週期因子?

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從“逆週期因子”,看匯率花式維穩大法

不得不感嘆,中國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不管美元再怎麼強勢,央媽總能憑空點滿某技能,逆週期因子就是其中代表。

逆週期因子是央行推出的,由國內各報價行在報出人民幣當日中間價時所考慮的參數之一,由各報價行根據對宏觀經濟和外匯市場形勢的判斷自行設定。

它的引入發生在2017年5月,那時,為了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週期波動,緩解外匯市場可能存在的“羊群效應”,央媽將人民幣匯率定價基礎加入逆週期因子。

逆週期因子如何計算?

根據《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披露,在計算逆週期因子時,可先從上一日收盤價較中間價的波幅中剔除籃子貨幣變動的影響,由此得到主要反映市場供求的匯率變化,再通過逆週期系數調整得到“逆週期因子”。

也就是說,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由原來的:

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

調整為:

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

這就是我國當前的人民幣匯率定價機制。

祭出“逆週期因子”後,效果立竿見影,美元離岸人民幣大漲1.29%,收於6.8049。

延伸閱讀:人民幣價定價機制簡史

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匯率體制是單一匯率制:

1949~1952年: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單一浮動匯率制

1953~1972年:單一固定匯率制

1973~1980年:佈雷頓森林體系後以“一籃子貨幣”計算的單一浮動匯率制

改革開放後,我我國的匯率體制從單一匯率制轉為雙重匯率制:

1981~1984年:官方匯率與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存

1985~1993年: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並存。

雙重匯率制導致外匯市場秩序混亂,助長了投機,而長期外匯黑市的存在不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人民幣的信譽。

1994~2005年:人民幣官方匯率和外匯調劑價格並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

雙重匯率制終結後,國務院於2005年7月21日出臺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改革的內容是,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選擇若干種主要貨幣組成一個貨幣籃子,同時參考一籃子貨幣計算人民幣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化。

2006年1月3日,央行發佈公告稱,自2006年1月4日起,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

2015年8月11日起(即811匯改),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定價由做市商詢價確定,外匯交易中心保留調整權重的能力

2015年12月11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佈人民幣匯率指數

2017年5月26日,以工商銀行為牽頭行的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匯率工作組建議並準允使用“逆週期因子

2018年1月初,逆週期因子暫停使用,需明確的是,暫停使用逆週期因子並非取消,只是將逆週期因子影響調為中性

2018年8月24日,逆週期因子重啟,化解未來潛在的資本流出壓力。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