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周冬雨作浪渚祭司守護華夏文明聖地,年輕掌櫃任重道出萬工橋背後的秘密,身懷絕技的孫淳成就玄妙之音,三位守護人為您講述國寶的前世傳奇與今生故事。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玉琮王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良渚祭司周冬雨,執著信仰,守護文明聖地。

文物介紹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 餘杭反山出土

尺寸:整器通高8.9,上射徑17.1-17.6,下射徑16.5-17.5,孔外徑5,孔內徑3.8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玉琮 局部

整器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器型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對鑽圓孔。

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完整的神人獸面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整體圖案採用淺浮雕和線刻技法雕琢而成。在呈角尺形的凸面上,紋飾以轉角為中軸線向兩側展開,每節琢刻一組象徵性的神人獸面圖案,這種簡化的人獸組合結構,是良渚文化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徵。

獸面的兩側各淺浮雕一變形誇張的鳥紋,而鳥也是通天的靈物。琮是良渚玉器中最神秘又最富代表性的器物,其功用說法不一,多數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祭祀的法器。

此玉琮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通稱“琮王”。

不僅如此,與之同出的玉鉞、玉權杖等在諸多良渚玉器中都是最莊重且獨一無二的,說明它們無疑是已拉開文明樂章的良渚文化的王權的象徵。

朱金木雕寧波花轎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朱金漆木雕華年,年輕的掌櫃任重,不畏困難,惠存天工匠心,講述萬工轎的來龍去脈。

文物介紹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清代

尺 寸:縱150cm,橫90cm,高275cm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萬工轎” 局部

此轎是清末民初寧波式花轎,因製造時耗費了一萬多個工時,故稱“萬工轎”。此轎需八個人抬,又稱“八抬大轎”。

花轎根據雕飾人物的多寡及工藝水平而分為三等,此轎屬頭等轎,是現存最豪華的一頂花轎。它採用榫卯結構聯結,沒有一枚釘子,由幾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組成,沒有轎門,迎親時有專門的拆轎師傅跟隨在迎親的隊伍裡負責拆卸,使新娘子方便出入。

花轎木質雕花,朱漆鋪底飾以金箔貼花,遠遠望去金碧輝煌,猶如一座微型的宮殿。

轎上採用圓雕、浮雕、透雕等三種工藝手法進行裝飾,雕有250個人物,花鳥蟲獸無數,所以寧波人也稱它為“百子轎”。

除了天官賜福、麒麟送子、魁星點鬥、獨佔鰲頭等吉祥主題外,還有《浣沙記》、《天水關》、《鐵弓緣》、《水滸傳》、《西廂記》、《荊釵記》、《拾玉鐲》等戲曲場景,有的地方還輔以鏡片玻璃畫,每一幅畫上也都是一個古典名劇片段。

落霞式 “綵鳳鳴岐”七絃琴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看孫淳身懷絕技,妙手善斫(zhuó)成就玄妙之音。

文物介紹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尺 寸:長124.8cm,厚5.4cm,肩寬18.8cm,尾寬12.5cm

《國家寶藏》第八期,浙江省博物館

“綵鳳鳴岐”琴,落霞式,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美麗而別緻。此琴是楊宗稷“半百琴齋”中最珍愛的琴,並著錄於《琴學叢書》。

在民國古琴界就有著超凡的地位,為琴界苦苦追尋的絕品。“綵鳳鳴岐”琴,雖歷經滄桑,卻仍能彈奏出悅耳動聽的琴曲,更讓人稱奇的是,音質絕佳,極富感染力,在存世唐琴中音質屬上乘,也恰好印證了楊宗稷對它的高度評價:“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

傳世唐琴,是不可多得的珍寶。“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獨稱雄”。

唐代蜀地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雷家世代造琴,以雷威最為著名。“綵鳳鳴岐”琴正是雷威的傑作,因而是一件舉世無雙的珍寶。

一起為國寶打call

1月28日19:30分 CCTV-3

《國家寶藏》

我們依然

不見不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