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寧波,古稱明州,因西靠四明山而得名。明朝建立後,與國號相同的明州改作寧波,取“海定則波寧”的瑞意。從地形上看,寧波西、北是四明山脈,南是天台餘脈,群山之間是寬闊的鄞西平原。餘姚江、奉化江、甬江在境內蜿蜒交匯,並向東流入大海。三江交匯之處古稱三江口,這裡江闊水深,水浪平靜,是天然的良港。早在唐代,三江口上就已是“海外雜國,賈船交至”的繁盛場景。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寧波“君子尚禮,庸庶淳庬。四明山川之勝,人才比他郡為冠。民訴繁夥,富於稻蟹”。明《舊圖經》則說:“四明據會稽之東,抱負滄海,枕山弊江,重埠崇嶺,連亙數千裡,又為海道輻輳之地,南則閩、廣,東則倭夷,商舶往來,物貨豐衍,東出定海有蛟門,虎蹲天設之險,亦東南要會也。”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漫長的對外貿易歷史,讓寧波在宋代就與廣州、泉州一同躋身我國三大主要貿易港。鴉片戰爭以後,寧波被列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為當時中國最早沐浴歐風美雨的地區。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它山堰,塑造寧波城市骨架的水利工程

唐文宗太和五年(831),大唐的盛世已經不再,朝廷內陷“牛李黨爭”和宦官專權的政治漩渦,外臨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嚴酷現實。這時,一位自長安遠調鄞縣(今寧波)縣令的山東籍官員王元瑋正風塵僕僕前往上任。儘管朝政已日漸衰微,王元瑋卻躊躇滿志,準備大展宏圖,為地方百姓做些實事。他認為應當從鄞縣的水利著手,通過鑿渠築壩來改變民生。在紮實的現場勘察和走訪之後,他計劃在樟溪河上修築一道堤壩,用於阻鹹蓄淡,灌溉農田。

我們都知道,寧波濱海,兼魚鹽之利的同時,也飽受海水鹹鹵之苦。旱季到來時,上游河流乾涸少水,海水則倒灌入河道,所到之處,莊稼絕收,魚蝦不再,“風忽起朝汐,衝突川淤堤墊,堰埭墮圮。七鄉民田將就枯涸,海波江滷駸駸瀰漫”,海水倒灌的結果常常是“人無可飲,禾無可稼”。雨洪季節,河水暴漲,餘姚江、奉化江、甬江如同三把利劍高懸在寧波城的頭頂,隨時可能引發災害。志書上說:“夫四眀澤國,負三江捍兩湖,潮汐上下衝接山下,其來則溝澮皆盈,其去則田疇皆涸。”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傳說用了10年的時間,經過“打木樁,沉石籠,設梅梁,疊巨石,熔鐵灌堤,鑄石成堰”等複雜而艱苦的努力,縣令王元瑋才完成了“壘石為堰於兩山間”。因堰所處的地方叫它山,所起稱其為它山堰。隨後,人們又在漳溪河下游的南塘河建了烏金、積瀆、行春三處石碶(水閘)作為它山堰的配套工程。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漳溪河清澈見底,一道寬約5米、長約135米、高出水面約10米的石堰橫臥在漳溪河上,與四周它山的青綠蔥鬱相得益彰。若單從觀賞的角度看,由塊石築成的它山堰平整無奇,並沒有多少審美價值。但這條堤堰的修築,卻讓鄞西24萬農田“悉仰它山堰之水”,也使寧波成為“水旱從入,不知饑饉”的糧食主產地。

它山堰建成後,寧波地區的水資源得到有效控制,實現了“澇則七分水入於江,三分水入於溪,以洩暴流;旱則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的理想狀態。雨季的時候,上游洪水可漫過它山堰,進入奉化江,並通過甬江流入大海。山洪來臨之前,所有閘門同時開啟,降低南塘河的水位,便可極大消減洪水的危害。旱季來臨時,因為它山堰的阻擋,加之南塘河沿線的三處石碶均閉合閘門,上游水則可以完全注入南塘河,以灌溉鄞西平原的農田,多餘的水還可注入市區日湖和月湖,儲水以防不時之需。同時倒灌的海水也因它山堰的攔截而無法上溯,確保了漳溪河上游的水質。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為了配合它山堰,使其發揮更好的水利效果,人們還陸續在鄞西建了中塘河、西塘河,在鄞東建了後塘河、中塘河、前塘河,在江北建了顏公渠、慈江、中大河,在市中心建了日湖、月湖等(日湖後來堰塞廢棄),從而形成了阻鹹蓄淡、通航水運的綜合一體的河網格局,並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城中”。可以說,它山堰及其配套設施的修築,便利了灌溉和航行,改善了城市水利條件,美化了環境,塑造了寧波的城市骨架,也改變了寧波的城市面貌。

時至今日,它山堰依然屹立在鄞江之上,繼續發揮著阻鹹、引流、洩洪、灌溉的水利功能,繼續為寧波城市的健康運行貢獻力量。為了表彰王元瑋修築它山堰的偉績,早在宋代,朝廷就敕令修建廟宇紀念他,南宋乾道年間賜廟名為“遺德廟”,並封他為“善政侯”。今天這座祠廟依舊香火旺盛,廟內大殿上塑的正是王元瑋的像,匾額上的對聯寫著“倚鄞江而立廟,春風三月瓣香,還當曲江遊;築它堰以蓄流,恩澤千秋挽粟,不聞高堰患”,以歌頌這位唐代縣令的功績。2015年10月,在法國蒙彼利埃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6屆國際執行理事會上,它山堰正式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寧波的它山堰,自此也成為世界的它山堰。

三江口,追溯明州市舶司的似水年華

從衛星地圖上看,三江口將寧波市區自然劃分為江北、江東和海曙三個片區。一直以來,海曙區一側都是寧波市中心的所在。沿天一廣場向東,漸次分佈著國際購物中心、銀泰百貨、寧波第二百貨商店、東方商廈、新華聯商廈等大型商業樓盤和威斯汀、凱洲皇冠假日等奢華酒店,讓人感覺到濃濃的商業氣息。在鹹塘街和東渡路之間,有一座體量巨大的寧波世貿中心大廈,這裡曾是宋元明州市舶司的所在地。1995年,寧波市文物考古所曾在這一帶進行考古發掘,出土器物百餘件,並“清理出市舶城門段及北宋、元市舶司(務)倉庫地坪、水溝等遺蹟”。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由世貿中心大廈繼續向東,5分鐘左右就能步行至江廈公園。江廈公園為南北走向,緊鄰奉化江。從唐宋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間,這裡一直都是寧波最熱鬧的港口碼頭。因為貿易的繁榮,一批又一批的豪門大族在這一帶修築豪宅高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條街,人們稱之為“江廈街”,後來,走南闖北的寧波人常用“走遍天下,不如寧波江廈”來形容這條街的奢華和高檔。

今天的江廈公園,碧草綠樹間一座造型獨特的“來遠亭”靜靜矗立,追溯著久遠之前寧波市舶司時代的輝煌。這座三面都以亭閣樣式鏤空的立方體小屋,中間安置一本石刻書本,象徵著800多年前明州市舶司保留的進口貨物清單。來遠亭名稱的由來,無疑是再現市舶司“掌藩貨、海舶、徵榷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的基本功能。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縱觀整個寧波的地方歷史,市舶司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五代時期,寧波就已設置類似海關的機構—“博易務”。北宋鹹平二年(999),朝廷在明州單獨設立市舶司,主要管理面向日本、高麗的貿易,兼管闍婆(爪哇一帶)、真臘(柬埔寨)、占城(越南)、暹邏(泰國)乃至地中海、非洲諸國的貿易。宋神宗原豐二年(1079)出臺的“詔立高麗交易法”規定,前往日本、高麗貿易,且價值達到五千緡者,必須由明州簽證,否則以盜犯論處。這標誌著明州成為當時赴日本、高麗等國海外貿易的唯一合法港口。

《鄞縣誌》記錄了古時寧波港口繁忙的景象:“鄞之商賈,聚於南江,嘉道以來,雲集輻輳,閩人最多,粵人、吳人次之。……濱江廟左,今稱大道頭,凡番舶、商舶停泊,俱在來遠亭至三江口一帶。帆檣矗豎,檣端各立風鳥,青紅相見,有時夜燃檣燈。每遇廣船初到或初開,鄰舟各鳴鉦迎送,番貨海錯俱聚於此。”遙想當年,一眾外來商舶在來遠亭接受檢查並辦理有關手續,然後入市舶司門,將貨物暫時儲存於市舶庫,以待良機出售。那時的江廈碼頭一定是人聲鼎沸、貨物堆積,不同膚色的商人云集於此,期待一個好的收益。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浙東運河,接駁寧波與內陸的水道樞紐

我們知道,與廣州、泉州等古代港口城市不同的是,除了港口的優勢之外,寧波還作為京杭大運河南終點而存在。或許正是兼運河和港口之利,才成就了寧波“海道輻輳之地”的美譽。優良的三江碼頭,可以將寧波周圍的物資,如杭州的絲綢、上林湖的瓷器和寧紹的茶葉出口到新羅、日本及東南亞等地;而有了運河與內陸的相連,自寧波港卸下的番貨,則可以經水路運往長安、洛陽、北京、天津等地。正如清代慶安會館《甬東天后宮碑記》所言:“吾甬回圖之利,以北洋商舶為最巨。其往也,轉浙西之粟達之於津門。其來也,運遼燕齊莒之產貿之於甬東。”

伴隨著商品貿易的極大擴展,來往古寧波港的貿易船隻也不斷增多。關於這一點,13世紀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曾這樣寫道:“在那條塔剌伊大河(疑為大運河)的出口處,有另一座叫作明州(MENZU)的城市。此城的船隻恐怕比世上任何其他城的都要好要多。船身白如雪,用石灰塗刷。船上有廳室和旅舍,以及其他設施,儘可能的美觀和整潔。確實,當你聽聞,乃至眼見那些地區的大量船舶時,有些事簡直難以置信。”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所謂浙東運河,陳橋驛先生認為“是西錢塘江、東姚江之間東西向人工運河。北起錢塘江南岸,經西興鎮到蕭山,東南到錢清,再東南過紹興城至曹娥江,過曹娥江以東至梁湖鎮,東經上虞豐惠舊縣城到達通明壩而與姚江匯合,全長250公里”。從修建歷史來看,浙東運河堪稱我國最早的運河之一。先秦時期,浙東就出現了“山陰故水道”。到了晉代,地方循吏組織民眾,疏鑿西興運河,西興運河與山陰故水道相連,形成了浙東運河的骨架。隋代,連接到杭州的大運河已經與錢塘江對岸的浙東運河相連。在寧波境內,奉化江西北側的南塘河、姚江南側的西塘河、甬江與姚江西北側的顏公渠等都是人們為了勾連自然河流而挖鑿的運河。這些運河的絕大部分得到良好保護,全航程依舊可以通航。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中國古代經濟史專家、日本知名學者斯波義信認為,憑藉著餘姚江、曹娥江把寧波與杭州聯繫起來的水路及浙東運河,寧波成了大運河實際上的南端終點。而且,“由於杭州灣和長江口的淺灘和潮汐影響,來自中國東南的遠洋大帆船被迫在寧波卸貨,轉駁給能通航運河及其他內陸航道的小輪船或小帆船,再由這些小船轉運到杭州、長江沿岸港口以及中國北方沿海地區。而長江下游地區的產品則運集寧波出口”。斯波義信在大量的文獻和數據研究的基礎上總結道:“在蒸汽船出現以前的船運方面,寧波港是中國東部沿海的第一個商業性海港。”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從文化意義上看,浙東運河更是內涵豐富。據統計,《全唐詩》收載的2200餘位詩人中,有450位遊歷過浙東運河,並留下大量詩篇,為浙東運河贏得“唐詩之路”的美譽。李白《送王屋山人還王屋》中的“天台連四明,日入向國清。五峰轉月色,百里行松聲”描繪的就是浙東運河沿線的景色;杜甫的《壯遊》“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也是對浙東運河之旅的感懷;經典愛情故事《梁祝》裡,梁山伯也是取道浙東運河尋找祝英臺的。浙東運河不僅是連接寧波與杭州的水道,更是連接世界與中國的水上樞紐。


推薦收聽:

1.從愁嫁到恐婚,距離原來這麼短!

2.中國在金磚國家中佔據什麼位置?

3.人在雨天為啥睡得香?

4.螢火蟲為什麼能夠在黑夜裡發光?

5.婆媳是天生的敵人,是有科學依據的!

(喜馬拉雅、荔枝FM、蜻蜓FM每天8:00 同步更新)

寧波,市港兩潮通外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