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還沒開始,這位周王就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淹死,諸侯要弒君了?

周昭王是周朝的第四任國君。康王的兒子,成王的孫子,武王姬發的太孫。這位周昭王南巡不返,死在了漢水,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春秋還沒開始,這位周王就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淹死,諸侯要弒君了?


正史對於周昭王南巡的事情大都是以春秋筆法一筆帶過,關於周昭王的真實死因諱莫如深。正史裡流傳最廣的也只是周昭王征討楚國坐膠船渡漢水,在河中膠船船體肢解,於是淹死的描述。

這個記載不能說沒有可能,但是也是有疑點的,第一點,如果有有人對於周昭王南征不滿進獻膠船,那麼這夥人可真是演技派了,他們讓周昭王能坐他們的船,一定獲得了周昭王的信任。而且,他們還必須是周王室的封國,這種弒君的的行為在當時也是極為不詳的,除非他們接受了唯物主義的思潮,但這明顯不可能。


春秋還沒開始,這位周王就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淹死,諸侯要弒君了?


第二點周昭王的軍隊幾千人是必須的吧,能把這麼多的軍隊同時弄到河中沉底,這些人也是早有準備了,製造能夠承載幾千人的膠船,工程量不可謂不大,不可能短時間造出,而且只能使用一次,除非他們早有預謀,還欺騙了所有人!

第三點如果幹脆就是楚人用膠船害死了周昭王,玩了次無間道,自己找個馬甲向昭王進獻膠船,那昭王死後,他的兒子周穆王怎麼也要為他報仇吧?可是周穆王即位後不但沒有徵討楚人,還和楚人聯合對付了荊楚地方的蠻夷。這又怎麼解釋呢?


春秋還沒開始,這位周王就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淹死,諸侯要弒君了?


這裡先看看當時的時代背景,周朝建國後並不安穩,先是周成王三監之亂,雖然被周公旦平定,但是更東面的徐夷和淮夷仍然沒有平定,後來也屢屢進犯洛邑。到康王繼位,又去征討西北的遊牧民族鬼方,算是解決了周人的後顧之憂,那麼到了昭王繼位,他就開始征討荊楚了。那麼他是去打楚國嗎?其實很可能不是。

首先,楚國是在成王時受封的,他們的爵位是子爵。在昭王南巡的時候,楚國也只是建立了幾十年,一個子爵的國家在一個當時最偏遠的地方,這不要說對於周王室無足輕重,就是對於一個普通的中原諸侯也是完全不放在眼裡的。


春秋還沒開始,這位周王就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淹死,諸侯要弒君了?


事實上楚國後來的興盛很有可能就是因為周昭王這次南巡,因為當時荊楚有著更大的蠻夷勢力,而周昭王幾次南征,把這些蠻夷打的死的死逃的逃,這才給楚人擴張的機會。以致到春秋時擁有龐大的領土。那麼周昭王征討的蠻夷又是誰呢?這裡面其實有好幾種可能,第一種他們就是荊楚的土生蠻夷,他們因為擴張勢力,不服王化,所以受到周昭王的重視,於是親征荊楚。


春秋還沒開始,這位周王就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淹死,諸侯要弒君了?


第二種可能,他們是殷商的殘餘,我們知道武王伐紂的時候,紂王的主力就在徐州一帶,沒能參加對周的戰爭,這也是殷商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人有很多在後來都不知所蹤,再加上三監之亂,武庚被打散的軍隊和民眾,這些人都有可能向南遷徙到荊楚的深山老林裡繼續堅持抗戰。這樣的話,騰出手來的周王室來肅清殘敵,這就沒什麼可說的了。

第三種可能,他們是被康王打敗的鬼方,在很久以前就有人論證是有荊楚鬼方的,甚至乾脆把鬼方歸為荊楚地區的民族。也有人認為鬼方是從北向南遷徙到荊楚的,那麼這裡就可能是被康王打敗的鬼方逃到荊楚,而昭王追殺而來。


春秋還沒開始,這位周王就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淹死,諸侯要弒君了?


不論哪種可能,周昭王征討荊楚並死在漢水應該就是事實了,雖然在史料中周人把這部分歷史都掩藏了起來,但是楚地還是流傳了昭王南征的傳說,包括屈原的詩歌也有提及,在北宋時期出土的六件西周青銅器,被稱為“安州六器”,也記述了昭王南征的情況。

昭王三次征討荊楚,前兩次都很順利,獲得了理想的戰果,但是昭王一旦回師,楚地就又亂了起來,所以昭王在第三次出兵的時候全軍覆沒了。具體情況其實無從得知,但是很可能是在漢水一帶戰敗,或出現了其他的意外,比如洪水,地震甚至是鱷魚襲擊,甚至就是坐了膠船,都有可能。


春秋還沒開始,這位周王就在與楚國的戰爭中淹死,諸侯要弒君了?


我們對於周昭王的兒子周穆王應該更熟悉,穆王就是去崑崙見王母的那位,他也曾聯合楚國征討荊楚一帶的蠻夷,也許這個戰爭就是為他的父親昭王復仇的吧!

這是《歷史的鏡子能照出什麼》第36篇連載文章,想看我們的生活怎樣從歷史一步步變成今天看到的模樣,敬請關注,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