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山水林田湖是城市生命體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隨意侵佔和破壞。這個道理,二千多年前我們的古人就認識到了。《管子》中說:“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事實上,我們現在一些人與自然和諧、風景如畫的美麗城市就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逐步建成的。

——2015年12月20日,習近平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出處】

出自(春秋)管仲《管子·度地第五十七》。

原文:故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內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

【釋義】

聖人建設都城,一定在建在地勢平坦的地方,選擇一塊物產豐饒的土地。北面依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澤提供水源。都城內必須要有水渠縱橫,水源要從大川河流中引入。

【啟悟】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基礎上,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吸取人類文明積極成果,運用並深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整個思想體系博大精深、縱橫捭闔,需要黨員幹部認真學、深入學、系統學。

當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城市發展在人口、資源、環境和生態上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聖人之處國者,必於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建設什麼樣的宜居城市,怎樣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需要我們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把握好城市發展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的內在聯繫,科學規劃、務實行動,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讓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