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軍隊的十大紅軍師

人民軍隊的十大紅軍師

那些開國元帥

1、 第1軍第1師

第1師的前身是30年7月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31年3月改稱紅3軍,34年9月恢復紅2軍團番號,36年7月編入紅2方面軍仍為紅2軍團。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8旅,39年4月旅機關大部及一部分部隊隨張宗遜旅長赴冀中組建120師張、張縱隊,同年9月與獨2旅合併改稱第120師358旅(張358旅),42年12月兼晉綏軍區第3軍分區,43年6月免兼晉綏軍區第3軍分區調赴陝甘寧,45年7月編入新組建的晉綏野戰軍為第358旅,46年11月編入晉綏軍區第1縱隊仍為第358旅,47年2月隨所在縱隊調入西北野戰兵團仍為第1縱隊358旅,同年7月底改稱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358旅,49年2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軍1師。該師是隨賀老總轉戰南北的洪湖紅軍師,抗戰期間伏擊日寇於雁門關、轉戰冀中、晉綏,保衛陝甘寧。在解放戰爭中先後參加了西華池、延安保衛戰、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隴東、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黃龍山麓、西府隴東、澄郃、荔北、西北冬季、春季攻勢、陝中、扶眉、隴東追擊戰等戰役戰鬥。部隊戰鬥作風勇猛頑強,戰鬥經驗豐富,能攻能守,長於進攻,戰鬥力超強,是一野頭等主力師,是第一野戰軍的傑出代表。

2,第1軍第7師

第7師的前身是30年7月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31年3月改稱紅3軍,34年9月恢復紅2軍團番號,36年7月編入紅2方面軍仍為紅2軍團。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8旅,39年4月旅機關大部及一部分部隊隨張宗遜旅長赴冀中開闢新區。留在晉西北的旅機關之一部及直屬隊等組建新的358旅(彭358旅),同年9月改稱第120師獨立第2旅,40年春兼晉西北軍區第2軍分區,42年9月改稱第120師獨2旅兼晉綏軍區第2軍分區,45年7月免兼第2軍分區編入新組建的晉綏野戰軍為獨立第2旅。11月編入新組建的晉綏野戰軍南縱隊(又稱許、孫縱隊)仍稱獨2旅,年底南縱隊番號撤銷。46年11月編入新組建的晉綏軍區第3縱隊還為獨立第2旅,47年8月隨所在縱隊調入西北野戰軍仍為第3縱隊獨立第2旅,49年2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7師,52年6月編入第1軍仍為第7師。該師與第1師是孿生兄弟也是隨賀老總轉戰的南北的洪湖紅軍師,是堅持晉綏抗戰的老部隊,在解放戰爭中先後參加了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宜川、收復延安、洛川、澄郃、荔北、西北冬季、春季攻勢、陝中、扶眉、隴東追擊戰、蘭州等戰役戰鬥。在蘭州戰役中,該師率先攻入蘭州城西關,搶佔黃河鐵橋切斷了敵軍之退路。該師部隊軍政素質優良,作風頑強,攻防兼備且有很強的突擊力,頗能攻堅,在西北及朝鮮戰場都有上佳表現,部隊戰鬥力很強,是一野頭等主力師。

3、 第4軍第11師

第11師的前身是27年11月中旬由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的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同年12月改編為中國革命軍第7軍,28年7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第31師,30年4月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第1師,31年1月中旬與紅15軍第1團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10師,33年7月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方面軍第4軍,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5旅,同年12月改稱八路軍留守兵團第385旅,40年底兼隴東軍分區,45年8月改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第385旅,46年4月與警3旅合編為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3旅,47年2月編入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為警備第3旅,47年3月16日改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警備第3旅,47年9月21日編入新組建的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仍為警備第3旅,49年2月1日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11師。該師是紅四方面軍和陝北紅軍的部隊,始終承擔保衛陝甘寧保衛黨中央的任務,解放戰爭中在蘭州戰役中立了大功。

4、 第13軍第37師

第37師的前身是紅1軍第3師7團,31年1月改編為紅4軍獨立團,2月改編為紅軍教導第2師,3月改編為紅4軍12師,10月改編為紅25軍73師,33年7月擴編為紅31軍,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40年5月兼太嶽軍區,41年8月免兼太嶽軍區編入太嶽縱隊兼太嶽軍區仍為第386旅,43年春兼太嶽軍區第2軍分區,45年9月免兼太嶽軍區第2軍分區編入晉冀魯豫軍區太嶽縱隊仍為第386旅,10月下旬隨所在縱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第10旅,48年5月改稱中原野戰軍第4縱隊10旅,49年2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軍37師。該師是有光榮革命傳統的鄂豫皖紅軍師,抗日戰爭中是隨陳賡大將征戰山西的386旅,在解放戰爭中參加了上黨、臨浮、晉西南、汾孝、挺進豫西、洛陽、淮海、渡江、廣東、滇南等重要戰役。在臨浮戰役中與兄弟部隊配合全殲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在洛陽戰役中與華野8師配合經頑強奮戰突破洛陽城防,為全殲蔣軍青年軍第205師作出重要貢獻。該師部隊戰鬥作風硬朗,戰鬥經驗豐富,敢打大仗、惡戰,進攻、防禦、野戰、攻堅兼備,對村落攻防作戰頗有心得,戰鬥力強猛,是二野頭等主力師,是紅四方面軍的代表。

5,第21軍第61師

第61師的前身是35年2月3日再建的紅28軍,37年9月改稱鄂豫皖工農抗日聯軍,38年春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41年2月改編為新四軍第2師第4旅,43年9月兼淮南軍區津浦路東軍分區,44年6月免兼淮南軍區路東軍分區,45年12月21日隨所在師編入津浦路前線野戰軍為第2縱隊第4旅,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第2縱隊4旅,47年2月改稱華東野戰軍第2縱隊4師,49年2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1軍61師。該師是我軍唯一一支沒有經過長征,堅持了三年游擊戰爭的紅軍師,是新四軍的十一個甲等旅之一,抗戰期間抗擊日寇於淮南,解放戰爭中參加過著名的宿遷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膠東保衛戰、淮海戰役。部隊作風過硬,能攻能守,戰鬥力很強,是三野頭等主力師。在登步島登陸戰鬥中,該師陷入敵人重圍,在給蔣軍重大殺傷後,仍能帶著俘虜從容撤回桃花島,顯示了該師強大的戰鬥力,粉碎了蔣軍制造“金門第二”的美夢。該師是堅持三年游擊戰的南方紅軍游擊隊的代表。

6、 第39軍第116師

第116師的前身是紅15軍團,37年8月22日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40年4月編入八路軍第2縱隊, 40年6月隨縱隊編入八路軍第4縱隊為第4旅,41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第10旅,41年9月與3師9旅對調番號改稱新四軍第3師第10旅,10月與淮海軍區合併為10旅兼淮海軍區,42年11月改稱新四軍第3師第10旅兼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45年8月10日免兼淮海軍分區,45年11月改稱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3師第10旅,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第10旅,同年9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第5師,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第5師,同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第116師。該師是紅25軍、紅26軍發展起來的紅軍師,是新四軍的十一個甲等旅之一,是四野部隊中最有朝氣的一個師,新四軍3師的28團、29團是該師的主力團,部隊突擊力強進步快,戰鬥經驗豐富。攻防兼備,能猛打、猛衝、猛追、三猛著稱。善於運動野戰,攻擊力亦很頑強,是四野頭等主力師,亦是全軍戰鬥力最強的主力師之一。抗美援朝的雲山戰鬥是該師的經典之作,被日本自衛隊幹部學校收入其教材(《作戰理論入門》),奉為包圍之典範。該師是紅15軍團的旗幟。

7,第43軍第127師

第127師的前身是由參加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部分部隊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30年6月改稱紅1軍團紅4軍,33年6月改編為紅軍1團紅2師,37年8月25日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343旅第685團,39年1月擴編為蘇魯支隊,同年3月改稱蘇魯豫支隊,40年8月16日編入八路軍第5縱隊為第1支隊,同年10月下旬改稱八路軍第115師教導第1旅仍歸第5縱隊指揮,41年1月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第7旅。45年11月赴東北改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第3師第7旅,46年2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3師第7旅,到東北後始終歸東總直接指揮。46年10月編入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為第16師,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第16師,同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第127師。該師是著名的“朱毛”紅軍師,是我軍最老的核心主力部隊。戰鬥作風勇猛驍悍,執行命令堅決,連續作戰能力強,戰鬥士氣旺盛,敢打大仗、惡仗、血仗,作戰經驗豐富,技、戰術水平高且全面,進攻、防禦、攻堅、野戰俱佳,尤其擅長野戰條件下的攻防作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紅軍的頭號主力,參加了五次反圍剿,長征途中是中央紅軍的先鋒,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突破烏江,搶奪瀘定橋,襲取天險臘子口。抗戰期間,首戰平型關是主要突擊部隊,後開闢蘇魯豫,南下支援新四軍,成為新四軍主力機動部隊,是新四軍的十一個甲等旅之一。挺進東北後,與112師攜手共創殲滅戰範例“秀水河子戰鬥”,四平保衛戰單獨斷後掩護全軍安全撤出戰鬥。該師所屬部隊中有紅4團、紅2團兩大老紅軍主力團,故實力強大,是四野頭等主力師,也是全軍戰鬥力最強的幾個主力師之一。是井岡山紅軍的傑出代表。

8、 第47軍第139師

第139師的前身是33年8月12日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6軍團,36年7月編入紅2方面軍,37年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0師359旅(紅6軍團機關及直屬隊改編為359旅機關及直屬隊),39年8月調入留守兵團仍為第359旅,40年底兼綏德警備司令部,45年5月以該旅留在延安的部隊組建八路軍南下第2支隊,1945年10月中旬恢復第359旅番號,直屬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第359旅,1947年1月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第1師,1947年8月18日編入新組建的東北民主聯軍第10縱隊為第28師,1948年1月改稱東北野戰軍第10縱隊第28師,同年11月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第139師。該師是著名的359旅,是紅6軍團發展起來的紅軍師。部隊戰鬥作風英勇頑強,攻防兼備,有野戰條件下防禦作戰的成功經驗,戰鬥力很強是軍第一主力師,也是四野主力師。是南泥灣精神的代表。

9、 第65軍第193師

第l93師的前身是1930年6月由紅4軍第3縱隊擴編的紅1軍團的紅12軍,1932年10月改編為紅22軍,1933年6月改編為紅1軍團第1師,1935年9月底撤銷番號,同年12月初恢復紅1軍團第1師番號,1937年8月25日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同年10月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1師,11月改編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1945年10月改編為晉察冀軍區冀察縱隊野戰第6旅;1946年3月改編為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第4旅;1948年11月編入華北野戰軍第8縱隊為第22旅;1949年1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第193師。該師是井岡山紅軍師,所屬部隊均為老團隊,實力都很強,其中晉察冀軍區第3團、第40團更強一些,是大功團為師主力團。在清風店戰役中該師不顧長途機動的疲勞,迅速投入戰鬥,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該師部隊戰鬥作風勇猛,機動能力強,戰鬥經驗豐富,戰鬥力超強,是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的頭等主力師。晉察冀軍區首長認為該師的前身2縱4旅是晉察冀軍區最強的主力旅。是著名的紅1師。

10、 第67軍第199師

第199師的前身是著名的紅1師之一部,37年秋紅1師改編為115師獨立團,37年11月改編為晉察冀軍區1分區,38年春分區鄧華政委率以分區機關之一部及分區3團改編的鄧華支隊挺進平西。38年5月與120師宋時輪支隊合編為第4縱隊挺進冀東,為第4縱隊11支隊,同年10月返回平西,後稱平西分區,晉察冀軍區第11分區,45年秋11分區部隊改編為郭天民縱隊7旅,分區機關為旅機關,46年3月改稱為晉察冀野戰軍第2縱隊第5旅,49年2月改稱67軍199師。該師是紅1師的孿生兄弟,是堅持平西抗戰的老部隊,所屬部隊中三個團實力都很強,其中晉察冀軍區第7團(紅軍團)、第20團為師主力團。該師部隊戰鬥力超強,是華北軍區野戰部隊的頭等主力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