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漫長的《如懿傳》終於要結局了。

等了二十多集之後,觀眾終於看到了如懿斷髮。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放在別處是大豬蹄子的乾隆,到了如懿面前就進化成紅燒肘子。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於是就有了這樣的討論:周迅演的《如懿傳》口碑欠佳,是不是證明其實她號召力有限?號稱3億投資、豪華演員陣容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

數次傳聞定檔,數次傳聞改檔耗盡了一些觀眾的期待,但也加重了觀眾的期望。

確實,前有《延禧攻略》,後有《如懿傳》,想不把兩者對比都難。

但論坊間討論的話題度,《延禧攻略》確實勝過《如懿傳》。簡單對比一下微博話題的討論數據。

《延禧攻略》閱讀128.4億,討論997.5萬。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而《如懿傳》目前閱讀82.2億,討論688.8萬。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如果要說《延禧攻略》品質略差?但豆瓣評分卻也有7.2。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僅僅比現在的《如懿傳》低0.2。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如果說題材上《如懿傳》比起《延禧攻略》更是傳統的後宮權謀,但豆瓣評分遠遠不如《甄嬛傳》,至少《甄嬛傳》現在還是9.0。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這樣的成績,難免會有人覺得《如懿傳》虎頭蛇尾。

《如懿傳》剛開播的時候,《延禧攻略》還未收官,兩者常被用來比較。尤其是前幾集周迅略有浮腫的臉、男女主角的表演等等,一度成為槽點,引發坊間不少的爭論。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後來劇情漸入佳境之後,口碑回升。

但到了後面的二十多集,乾隆和如懿擰巴的愛情反而引發了更多的槽點。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預想中的“越來越好”並沒有發生,雖然仍有不少人還在默默的追劇,但至少話題討論上已經逐漸降低。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這樣的成績比起許多同期電視劇來說,簡直不要太好。這樣的成績絕對不能算是“稀爛”。

但是人們還是會有微妙的、覺得《如懿傳》沒有達到預期的心理。就好比鬥地主手裡捏著四個二搶上地主卻先跑了一個農民一樣;學校裡每次前三的尖子生最後沒上清華卻只走了一個985一樣,曾被寄予很高期望的《如懿傳》怎麼說應該可以更好才對。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那問題出在哪裡?

演員層次上講,《如懿傳》的演員都是走的演技掛,無論是主角配角,演的都像模像樣,很少會讓人出戏;唯一在坊間有些“詬病”的大概是霍建華演的乾隆實在不像一個皇帝樣子,少了點貴氣,但多了一些痞氣的感覺。

這樣的問題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畢竟我們已經無法在這個時空看到另外一個男演員出演《如懿傳》乾隆的版本,只是空口說霍建華演的不好,未免不負責任,或許換一個未必就會更好。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在對外宣傳中,《如懿傳》的幕後製作也非常精良,請的是殿堂級美術指導張叔平,電影《梅蘭芳》、《甄嬛傳》、《羋月傳》服裝設計陳同勳,共同擔綱造型指導。美術指導韓忠、攝影指導彭學軍,還請了禮儀團隊全程駐組執導。

劇中所有拍攝達百場以上的重要場景,如:養心殿、延禧宮、翊坤宮、木蘭圍場、杭州行宮等都將進行實景搭建,全程拍了九個月。

耗費的心血不可謂不大。

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做到這樣也可以算是業界良心

實際上在《如懿傳》播出之後,縱然會有種種吐槽,但在製作方面幾乎沒有太多挑刺,唯一引發一些的討論的則是男女主角的服裝造型,但除了剛剛開播觀眾尚不適應之外,後續幾乎沒有太多關於造型的吐槽。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演員、導演、美術、攝影、服裝、造型等等,諸多工作都是奔著爆款去的,最終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如果要追究原因,那麼要挑的不是長板問題,而是短板。

毋庸置疑,這部戲的短板就是:劇本。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雖然近年來來觀眾看似對電視劇要求提高了,但其實實在是之前幾年的要求太低了。就比如,對於一些95後、00後年輕人來說,開始看電視劇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一些所謂的雷劇,那在他們的認知裡,恐怕那樣的電視劇是常態,但他們是有娛樂要求的,所以才會希望看到好的電視劇。

而年紀更大的一些觀眾,親自見證過國產精品,也因此會對目前幾乎快要“劣幣逐良幣”的現狀痛心疾首。

其實,觀眾們要求確實不高,電視劇本身也是為了娛樂存在,誰也沒指望用電視劇教觀眾做人,只要劇情邏輯完整,製作用心就可以一看,如果是可以讓人產生共鳴,獲益匪淺,那就是必看了。

《如懿傳》只剛剛符合“可以一看”打發時間的標準。

《西遊記》可以一遍一遍看,《三國演義》可以偶爾複習,《甄嬛傳》一遍一遍播出也能看幾集。

那,有多少人會二刷、三刷《如懿傳》?

《如懿傳》的故事並沒有那麼吸引人。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在百度百科的介紹中,《如懿傳》的劇情是這麼介紹的:

該劇改編自流瀲紫小說《後宮·如懿傳》,講述了烏拉那拉·如懿與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在宮廷裡演繹了一段從恩愛相知到迷失破滅的婚姻歷程的故事。

也就是說整部故事的核心是“愛情與婚姻”。

古往今來,關於這一題材的故事,如果想要吸引人,關鍵是要為愛情或者婚姻製造矛盾。

而且這個矛盾要讓觀眾切身感受的到。

比如,傳統婚戀觀念講究門當戶對,所以存在一個阻撓愛情的因素就是:父母反對。於是我們能看到富家女和窮小子突破重重障礙在一起的故事,讓人激動。也可以看到不同“階層”的人組成家庭之後之間的矛盾。

這是外在的阻撓。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觀念的改變,“父母反對”已經不再成為阻撓愛情的阻力了。於是就存在一些電視劇人為的製造一些“極端”狀況,粗淺一點的愛情考驗比如姐弟戀,警察愛上大盜、得絕症、出車禍等等。關於婚姻就會存在一方出軌、第三者插足、育兒、婆媳關係等等。我們更多的看到的是主人公在面臨生活種種困難和誘惑時內心的掙扎,主人公是如何戰勝內心的自己最終選擇出一條合適的道路。

那到了《如懿傳》呢,打著的是婚姻的旗號,內裡依舊是後宮權謀,造就出“後宮的爭鬥會成為男女主角婚姻之間的絆腳石”的情況,但讓現代觀眾在以男性為主導權的後宮之中一夫多妻制度下看到真愛的存在,是非常考驗編劇作者的功力。

本身“一夫多妻”和“夫妻情真”就是天然矛盾,沒有女人可以相信自己老公一邊守著一群如花似玉的妃子,不斷的寵幸她們,一邊還是真愛自己。觀眾的正常設定中,皇帝如果真愛某一個人,真愛的表現應該是“要美人不要江山”,退一步為了所謂的祖宗傳承必須要後宮三千,那至少自己的真愛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地位。

那,如懿有這個地位麼?

沒有。

觀眾們看到的是皇帝在細節上表達愛意,在大事上屢屢讓如懿崩潰。

原本因為各自的身份,“身不由己”是兩人愛情和婚姻中的最大難題,但皇帝的種種作為很難讓觀眾相信他是“身不由己”,更無法因此產生共鳴。這也是為什麼在電視劇後期觀眾對皇帝的行為詬病頗多,期望如懿早點斷髮。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真愛的前提沒有了,就不存在所謂的迷失和破滅。

這一點遠遠不如《甄嬛傳》。《甄嬛傳》的劇情發展讓觀眾非常相信甄嬛不愛皇帝,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於是一切行為都順理成章。

《如懿傳》就太擰巴了。

故事無法讓觀眾相信,自然就無法讓人帶入、共鳴,看《如懿傳》就只是簡單的在看一個故事,故事演完了,就結束了,不會有任何觸動。

所以,《如懿傳》只是一部電視劇,但不是一部經典電視劇。這一點上,它確實“爛”了。

觀眾的失望不是它不好,而是覺得它其實可以更好。

這最大的鍋,妥妥是屬於劇本的。

《如懿傳》真的把一手好牌打稀爛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