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從來沒有見過的古老貨幣-刀幣

你從來沒有見過的古老貨幣-刀幣

春秋時代的齊國人當然也採用青銅小片片做貨幣,不過和那些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部落不一樣,齊國人民的主要的生產活動是捕魚和圍獵,他們的主要生產工具是刀而不是鏟子,為了體現自己的“文化特色”,於是齊國人就把自己的貨幣給鑄造成刀型。

相比較中原地區的布幣,齊國刀幣鑄造工整,圖案精美,文字清秀,這可是其他國家的貨幣所不及的,可謂是春秋時期錢幣中的藝術品,在春秋戰國時代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齊國推行的是單一的刀幣制度,鏟子錢在齊國只能算是外匯。

你從來沒有見過的古老貨幣-刀幣

雖然沒有布幣的花樣和種類多,但齊國的刀幣也有很多種。

根據刀幣上文字及其數目,可以將齊國的刀幣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明刀等幾種,此外還有無字尖首刀以及戰國後期的有字或者無字的圓首刀等。這幾種貨幣在外形、材料、重量上都有一定的標準,也都是齊國的法定貨幣,重量均在40克以上,在古代屬於面值較大的錢幣,相當於今天的百元大鈔。

其中,三字刀因為錢文標有“齊法化”三個字,所以也被稱為“齊法化刀”,這種刀幣由於鑄造時間早、流通時段長,流通的地域非常廣,是齊國使用的最主要貨幣。

你從來沒有見過的古老貨幣-刀幣

“明刀”得名的原因是因為這種刀幣的刀面上有一個“明”字,這已經屬於比較晚期的刀幣了,一般認為是燕國的貨幣流傳到了齊國。“明刀”的形狀有兩種:一種柄部和身部曲折如磬,因此也稱“磬折刀”;另一種圓折微彎,故又稱為“圓折刀”。

“尖首刀”和“圓首刀”的得名,則是根據刀頭的部位是尖的還是圓弧的而判定。

值得說明的是,由於春秋戰國時代全中國的文字還沒有被秦始皇統一,在齊國的刀幣中,有關錢文到底是那些字的爭論很多。

你從來沒有見過的古老貨幣-刀幣

就說齊法化刀中的這個“法”字,在刀幣上原本寫作“夻”,早些時候一直將它解釋為“圜”,現在的學者們公認為應該解釋為“法”。

當然有更絕的解釋——姜太公曾經為西周王朝制定過“九府圜法”,其實就是設立專門掌管財政貨幣政策的官職,類似於今天的財政部長加中央銀行行長,所以有人說這個“夻”字應該解釋為“太公”,為的是紀念齊國的開國元首姜太公。

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齊國的刀幣購買力相當的強,一枚“齊法化”刀幣可以購買當時的30斤粟或10斤鹽。

你從來沒有見過的古老貨幣-刀幣

你該問了,春秋時期別的諸侯國都在用布幣和貝殼的時候,為什麼齊國能使用刀幣呢?

原來,春秋早期,姜子牙的後代裡面出現了一個很厲害的君主,掙了很多錢,當了諸侯國的老大,為了體現自己的“白裡透紅與眾不同”,就把齊國的貨幣給改成刀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