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国师张艺谋今年已经68岁了,精力充沛,看起来显年轻,有人说国师之所以看上去没什么变化,是因为几十年前就这么显老了。

这话也不假,张艺谋上大学那年28岁,是所有同学里年纪最大的,他农村插队3年,之后又在咸阳国棉八厂当了7年工人,历经沧桑,入学的时候皮肤黝黑,身材精瘦,脸上沟壑纵横,看起来就像个老农民。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由于长相过于淳朴,加上后来拍了很多农村题材的电影,很多人误以为张艺谋是农村出身,其实他的家庭背景相当不错,爷爷燕京大学毕业,当过县长,曾是临潼大户,家宅比乔家院子还大,父亲曾是国民党军需官,两个伯父都是黄埔毕业,后来去了台湾,张艺谋的母亲医科大学毕业,后来是西安知名的皮肤科大夫。

张艺谋在西安三十中读初中的时候认识了元配肖华,肖华出身也不一般,是个红二代,父亲是北京人,张艺谋能上电影学院,靠的就是肖华家在北京的关系。

张艺谋报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已经超龄了,最后通过肖华家找到了文化部长,特批后才录取。当然能破格也得有两把刷子,张艺谋当工人的时候,因为会画画,调到工艺车间做设计,接触了相机,然后爱上了摄影。厂里的相机借不出来,张艺谋卖血买了台国产海鸥,业余时间疯狂创作,正是这些作品打动了为他举荐的人。

张艺谋非常幸运地被免试录取了,如果要考试,他根本过不了文化课这一关,更可怕的是,如果正常渠道录取,还要过政审这一关,他的家庭背景现在看来牛掰闪闪,但在那个年代就是个灾难,父辈几个人都服务过国军,伯父们还去了台湾,根不正苗不红,政治成分十分可疑,政审绝对过不了关。

张艺谋在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出身的问题一直抬不起头,他的某些孤僻与执拗的性格都与此有关,长大后憋着劲一鸣惊人,也是因为打小被人看不起。至于他的电影喜欢宏大壮阔舒展的画风,与小时候太憋屈也有莫大的关系。

免去了考试,还躲过了政审,张艺谋顺利接到入学通知。去北京上学前,他与相爱了13年的肖华恋恋难舍。

爱人进京求学,日后可能飞黄腾达,自己在西安工厂当女工,陈世美的经典桥段浮现在肖华的脑海,让她惶惶不安。好在张艺谋非常体贴地表了态,两人领了结婚证。没想到的是,9年之后,这个在信里自称“谋谋”的男人还是做了陈世美。

告别新婚的妻子,张艺谋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读的是摄影系。北电78级各专业一共招了153个学生,包括陈凯歌、顾长卫、田壮壮、吴子牛、李少红、张丰毅、张铁林等等。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作为电影学院恢复招生后的第一届学生,大家都知道机会来之不易,个个都很玩命,更不用说年龄最大的张艺谋了。求知若渴的谋谋一头扎进知识的汪洋大海,不能自拔。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有人对他走了关系入学有看法,他憋着一股劲呢。

这一年,济南二中一位名叫巩俐的女生加入了校文艺队,频繁地出现在学校以及市里的各种舞台上。不少泉城的观众对这个笑起来两个虎牙的小姑娘有些印象。巩俐红遍大江南北那是10年后的事。

电影学院给摄影系新生每人配了一部相机,每个月看10多部内部参考片,学院当时在郊区的朱辛庄,其实就是农村,除了看话剧和摄影展,张艺谋经常几个月也不进城。

因为年龄大,加上有走后门的嫌疑,张艺谋一开始很自卑,后来靠着刻苦认真,慢慢扭转了同学对自己的看法。他跟顾长卫一个宿舍,跟陈凯歌是校篮球队队友,关系都处得不错,后来有很多合作。

因为两地分居,张艺谋和妻子的关系有些疏远,其中原因还有观念的变化。在首都见识多了,张艺谋变得开放,经常写信关心起妻子的的衣着和容貌,甚至到了事无巨细的程度。妻子要做一条裤子,张艺谋写信反复提建议:裤子一要臀部包紧,二要长及脚面(当时正流行喇叭裤)。

有一次他在市面上看中一款女装,但没钱买,就在信中详尽描述了这件衣服的样子,还附上正面、反面图样,让妻子找人做。

妻子隐隐感觉不太妙:谋谋变了。有意思的是,当年肖华从北京转学到西安,张艺谋一下子就注意到了这位穿着气质与众不同的女生。没想到,时过境迁,肖华成了落伍的人。

1982年,张艺谋毕业了,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临行前,妻子来到北京与他小聚,两个人还补办了婚礼。婚礼后,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日子,也就是在这期间,怀上了他们的孩子。

广西厂是一个小厂,位置又偏远,没人愿意去,这回,张艺谋没走上关系,同学里很多都是名人子弟,关系比他硬多了。比如陈凯歌就留在了北京,他父亲是北影厂导演,母亲是高级编剧。

张艺谋只能认命,跟所有壮志未酬,发配边疆的英雄一样,离开北京那天,火车缓缓开动,张艺谋心里又憋了一股劲:我会回来的。

幸运的是,广西厂因为庙小,迎来北京过来的大和尚,就像捡到了宝。张艺谋很多去了大厂的同学,从二助做到大助,要熬个7、8年,他一来就干了大助。

广西厂当时攒了个剧本,请了一个北京厂的导演过来,这个导演快50岁,没正经导过电影,憋了半辈子,心态有些扭曲。这位老兄太执著于自己的感觉,完全不肯变通。比如他希望在电影中出现带有眼睛一样树疤的白桦树,便下令全剧组去找,其实这种树疤,美术组分分钟就能做出来,但导演非得要实景。于是,整个摄制组几十号人啥也不干满世界找树去,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

当摄影助理的张艺谋在这个剧组没待多久就退出了,他当时非常感慨:窝个十年八年,人就废了。如果把握不好,自己将是这个导演的翻版,他很怕自己被这么耽误了。

花钱让别人练了手,广西厂领导有苦说不出,此事之后,痛下决心,启用新人。新片《一个和八个》很快上马,用的都是刚分配过来的年轻人。

这个戏张艺谋是摄影师,导演是一起分配过来的北电导演系同学张军钊。几个年轻人向厂里立了军令状,摄制组的男同志全都剃了光头,决心要搞出一个牛逼的作品。

摄制组正式成立那天是83年4月1号,对张艺谋来说,从这一天起就开始干大事了,就要走向不平凡了。那一天他接到一个西安来的电报,女儿在前一天出生了,3月31号,那是平凡日子的结束,所以张艺谋给女儿起了个名字“末末”。

张艺谋并没有赶回家,他已经铆足了劲,要拼上一场。《一个和八个》奔着牛逼去的,所以一切都要标新立异,走极端,一反当年银幕上热衷于以唐国强为代表的奶油小生、世俗化的阴柔之美,追求一种粗犷、原生的阳刚之美。中戏刚毕业的陈道明,胡子拉碴地当了主角。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张艺谋大量使用中近景,把人物放在边角,画面近乎黑白,在流行艳俗画风的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大胆。

电影拍完后,因为题材问题,最终没有通过审查,但在小范围放映中,还是引起了行业震动,不少同行被张艺谋的画风惊呆,如今,这部片子被视为中国新电影的里程碑,“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随后,广西厂请来陈凯歌执导《黄土地》,张艺谋还是摄影,两位北电篮球队队友配合十分默契,张艺谋还参与了很多导演策划的工作。

陈凯歌早早就看出他的野心,有一回剧组坐在黄土高原上等天气,等拍摄时机。瞅着头上那片蓝天,凯歌说:“艺谋,在咱们82届153个同学中,有一点数你最强烈——心比天高。”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只要有机会,张艺谋 “玩”起来胆子都非常大,之后的各种大片,包括奥运会,他都是如此,他永远都憋着劲准备一鸣惊人。

拍《黄土地》在陕北前后有两个多月,张艺谋每天都穿着同一双胶鞋,甚至连袜子都没穿。为了拍一条黄土坡上的小路,找不到好的景,自己上去踩了一条出来。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杀青回来的路上,张艺谋神情严肃地脱下了那双跟他两个多月的胶鞋,恭恭敬敬地放在公路中间, “你跟我不易,现在我拍完了,我把你留在这儿。”言语间十分动情。

《黄土地》上映后大获成功,张艺谋大胆的构图和色调,把凋敝的黄土地拍出了荡气回肠的感觉,尤其是陕北腰鼓恢弘的气势,震住了很多人。张艺谋喜欢“大而造势”的习惯,一直到延续到今天的《影》。

一位名叫贾樟柯的茫然少年看了《黄土地》之后深受震撼,决心弃画从影,那已经是7年之后的事了。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85年张艺谋凭借《黄土地》拿到了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出道三年,已然进入摄影界“大师”行列,这时候,他的一些同学还在剧组搬设备,做场工。

这一年,在山东出版社当了一年临时工的巩俐第二次参加高考,最终文化课差了11分。有意思的是,他跟张艺谋一样,靠着文化部特批,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张艺谋和陈凯歌之后又合作了《强行起飞》和《大阅兵》,但没有之前那么愉快了,陈凯歌早就发现张艺谋想当导演的野心。张艺谋当时有些角色错位,时不时由摄影的位置跑到导演的位置上,替陈凯歌出谋划策。

虽然他的想法常常很出彩,但陈凯歌是何等傲气之人,有的时候脸上就挂不住了。之后两个人很少合作,一辈子暗中较劲,但陈凯歌内心是服气的。

张艺谋随后被西安电影制片厂借调过去拍摄《老井》,本来是做摄影,没想到后来当了男主角。找演员的人跑了20几个省才发现形象最适合的人原来就在眼前。更没想到的是,张艺谋最后还拿了金鸡、百花还有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把玩票当玩命,谋谋认真起来,不但同行没饭吃,还要气死隔壁行当的人。演《老井》前,为了体验角色,每天背三块100斤大石板,连续背了两个月。拍摄中,有一个被困井底的情节,张艺谋三天没吃饭,就是为了演出奄奄一息的感觉。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因为《老井》,张艺谋跟西安厂的关系处的不错,这才有了《红高粱》。莫言的原著很多人在谈,但是张艺谋谈了一次就拿到了版权,原因不是他很红,而是莫言第一眼见到他,觉得“长得真像我们村子里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把版权给张艺谋,莫言只收了800块。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张艺谋第一次当导演应该感谢西影厂厂长吴天明的信任,《老井》的导演就是吴天明,后来他还导了著名的《百鸟朝凤》。张艺谋做事的那股不要命的劲头让他觉得很靠谱。《红高粱》立项还没过审,他冒着风险悄悄批了4万块前给张艺谋,拿着这笔钱,张艺谋提早7个月去山东高密选好的外景地种了100多亩高粱。

种完高粱,张艺谋开始物色演员,男主角姜文是不二人选,早早定了,女主角还得挑,去了几回中戏,很多人推荐二年级的巩俐,但是她去广州拍戏,一直也没见着。后来看了几圈,基本定了史可,正准备拍板的时候,巩俐回来了。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张艺谋跟巩俐谈了20多分钟,摄影师顾长卫在旁边录像。张艺谋后来回忆第一次见到的巩俐的感觉:“她当时看起来很瘦,虽然说不出什么,但觉得有味道。”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回去之后,回看录像,没想到顾长卫居然拍虚了,在仅有的几段清晰画面中,巩俐那种“说不出“的味道被定格、放大。最终,在与史可的 PK中,巩俐胜出,西影厂给她发了聘书。

当时西影厂很多人不太理解,让一个从未正式演过戏的大二学生担任女一号,未免太冒险了。莫言也不太看好巩俐,感觉与自己写的人物形象相去甚远。多年后,张艺谋坦率承认,他当时也非常担心这部戏砸在巩俐的手中。之所以选她,就是“凭感觉”。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86年6月,剧组进驻山东高密,张艺谋年初种下的高粱长势还不错,演员进行了一个月的培训,之后正式开拍。

第一次当导演,以张艺谋的性格,当然又是憋着要一鸣惊人的。他每天只睡3、4个小时,拍摄的时候为了抢时间,总是亲自动手搬运器材。连围观的老百姓都说:“不是个活!”“有孩子不让他干这个!”

巩俐一开始对初次执导的张艺谋并不是信心满满,到了剧组看到张艺谋这股不要命的劲头,很快就服了,张艺谋不仅卖命,对细节无比苛求,掌控现场又十分霸气,这种魅力,对初出茅庐的巩俐非常有杀伤力。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巩俐在北京有个男朋友,也是圈中人,姓杨,他极力反对巩俐接拍《红高粱》,原因不得而知,但多少有些小肚鸡肠,拍戏期间,还闹了几次矛盾。一看巩俐情绪不对,张艺谋没少给她做思想工作,一来二去,两个人就好上了。

那时候张艺谋已经结婚9年,加上之前的恋爱,跟妻子已经是20年的关系了,审美疲劳在所难免,看到比他小15岁,又如此灵动的巩俐,谋谋哪能坐怀不乱。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88年2月23日,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红高粱》一炮走红,反响极其强烈。投票时,11个国际评委一致将选票投给了《红高粱》,中国影片第一次夺得金熊奖,刷新了中国电影此前从未获得过国际大奖的纪录。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在国内,《红高粱》主题歌《妹妹你大胆往前走》瞬间火遍全国,火爆程度和几年前的《小苹果》不相上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红高粱》走红,在中戏引起很大震动,之前表演系毕业,演话剧是正道,演电影低人一等,这两年才走红的赵立新说:记得当年师姐巩俐刚拍《红高粱》,那时没获奖,大家都觉得说不上课,去拍电影,都很不齿,很不屑,后来,在柏林电影节拿了一个金熊,所有人都跑到实验剧场看她那电影,全都不说话了。之前话剧还是高高在上,就从那时开始慢慢转了。

张艺谋彻底火了,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张艺谋的后院也起了火。妻子肖华洗衣服的时候发现了巩俐写给张艺谋的信。信里的第一句就把她打懵了——“你走了,把我的心也带走了。”

信里还有更火爆的内容,比如:“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你赖在我怀里的样子可爱极了,我们有做不完的事,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事……”,“我想结婚,我希望能得到答复,我期望上天赐给我幸福。”

那天张艺谋出去以后一摸口袋,发现情况不妙,连忙赶回家,但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了,张艺谋只好坦白:在山东高密时还没什么事,但到了宁夏,有过那么几次。。。

当时,巩俐的男友也知道了他们的事,打了巩俐一顿,还打电话给肖华,找张艺谋谈判,各种狗血桥段和烂俗电视剧里的情节一模一样。张艺谋和巩俐的事剧组人其实早都知道,这么一闹,媒体也就曝光了,一时沸沸扬扬,天下皆知。

张艺谋最终还是和妻子离婚了,离婚前跟妻子说“你要不同意,我就只好走最后一条路,背井离乡,浪迹天涯。”谋谋任性起来还有几分可爱。

不过他在人民群众中一贯的“正派“形象算是毁了,为了避避风头,张艺谋和巩俐去香港接了《古今大战秦俑情》这部戏,作为男女主角,两个人在戏里也是爱得死去活来,刻骨铭心。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之后,舆论消停了,张艺谋重整旗鼓,拍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每年一部,获奖无数。到了《活着》,达到艺术的巅峰。张艺谋确立了第一大导的位置,巩俐更是没有任何对手,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女星。两个人感情的事早已公开,事业上相互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倒是开始觉得他们是天生一对。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在一起久了,张艺谋与巩俐渐渐有些矛盾,首先,巩俐年纪慢慢大了,想结婚,她去上海城隍庙求过签,大师告诉她,最好30岁前结婚,她很信这一套。但是张艺谋不想结,巩俐哥哥找他谈过,张艺谋说:结婚就是一张纸,有那么重要吗?可能之前离婚的狗血经历,让他有些恐惧。

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之前忙于拍片,加上离了婚,张艺谋觉得亏欠了女儿末末,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在女儿身上,冷落了巩俐。

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张艺谋认识了张伟平,很快处成了兄弟。张艺谋虽然在艺术上纵横驰骋,在经营方面实际上是个菜鸟,并非大家所认为的鸡贼之人,张艺谋对“社会人”张伟平言听计从。相比之下,巩俐比她机灵得多,张伟平夫妇心机极深,为了套住张艺谋,不让聪明的巩俐坏了好事,就想尽办法拆散他们。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巩俐成名后接了不少商业活动,应酬多了,有时请张伟平老婆陪同,不料,回去之后,张伟平就跟张艺谋吹风:巩俐在外面跟别人很亲密等等。一开始张艺谋也不信,说多了难免往心里去,两个人的裂痕就越来越大了。

巩俐在香港担任京港汽车拉力赛的嘉宾,在著名作家梁凤仪的介绍下,结识了这次活动的赞助方代表——香港英美烟草公司总裁黄和祥。他与张艺谋同龄,性情温和,待人宽厚,特别能包容人。

那时候巩俐已经频繁和张艺谋发生矛盾,黄和祥趁虚而入,嘘寒问暖,经常飞到北京看望巩俐。他们交往的细枝末节被放大后通过张伟平夫妇传到张艺谋耳中。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1994年末,张艺谋拍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主角还是巩俐,拍摄后期,两个人已经处于分手状态,移到上海外景地时,巩俐和黄和祥的关系已经趋于明朗了。电影杀青那天,张艺谋召开了一个小型记者会,公开宣布了他和巩俐分手的消息。

张艺谋的导演时代是伴随着巩俐开始的,张巩恋情结束,也宣告张艺谋的一个时代终结。他最好的作品都留在了1995年之前。

1996年2月15日,巩俐与黄和祥在香港举行了婚礼。

1978—1995:与张艺谋巩俐有关的电影往事

这一年开始,张艺谋开始和张伟平结成“黄金搭档”,开始了长达16年的正式合作。此后,张艺谋的电影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在艺术上鲜有突破,他与张伟平之间相爱相杀的狗血剧情,还是以后再说吧。

(关注我们,你还可以看到往期精彩内容《与臧天朔有关的北京摇滚往事》、《与吴秀波有关的北京歌厅往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