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江湖、沒有瑪麗蘇,真實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更加傳奇

近期,講述清末陝西首富周瑩傳奇人生的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在熒屏和網絡上大火,除了“娘娘”孫儷自帶流量外,觀眾對這位大女主開掛的一生也是充滿了敬佩與好奇。

這是一部由真人事蹟改編的影視作品。故事的原著作者就是周瑩的重孫女,也就是劇中吳玉成的孫女吳國華本人。可見本劇在很大程度上還原了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不過也有很多在尊重史實基礎上的演繹的成分。

沒有江湖、沒有瑪麗蘇,真實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更加傳奇

周瑩不是江湖兒女,而是大家閨秀

在《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周瑩是被好賭的養父賣到沈家當丫頭,在逃跑時撞見吳家少爺吳聘,因她的具有生意頭腦被賞識才被留下,最後成了吳聘的媳婦。

其實,現實中周瑩的婆家和夫家都是紅頂商人,兩家在當地都是很有影響力的富商家族,影響力非常大。周瑩的祖上是鉅商,也出過朝廷大員。現在在陝西的三原縣和涇陽縣還保留著“周家大院”和“安吳堡”的舊址,可見當年的奢華。

吳家父子都是朝廷的官員,吳聘官至正二品,比劇中的五品高,也自己的老爹高一級。他們亦官亦商,可以說之所以能夠發家,與做官有直接關係。

吳蔚文憑藉辦理淮鹽鹽務掌握數百鹽引之便,在揚州等地開設鹽號和分號,一年淨賺數百萬兩銀子。鹽引是當時政府頒發的取鹽憑證,是可以流通的有價證券,在當時政府壟斷鹽業的情況下,能獲得鹽引就相當於現在的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地位。

沒有江湖、沒有瑪麗蘇,真實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更加傳奇

周瑩嫁吳聘不是“沖喜”,而是娃娃親

在劇中,吳聘因為患病需要“沖喜”,吳家就拿這個丫頭充當了道具,結果誤打正著,成就了一段姻緣和傳奇。

其實不然。根據吳國華介紹,因為周吳兩家是世交,周瑩從小就與吳聘定了親,只是到十七歲才正式圓房,可惜吳聘英年早逝。

但吳聘也不是電視劇中那樣早死。根據周瑩的墓誌銘內容,吳聘和周瑩是結婚3年以後才過世的,而且還兩人還曾有過一個女兒,可是不到一歲就夭折了。後來周瑩就過繼了中院的侄子吳玉成做繼子,還收養了一個女兒。

沒有江湖、沒有瑪麗蘇,真實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更加傳奇

吳家興旺靠的是周瑩的才華,也離不開厚實的家底

丈夫死後,周瑩獨撐家業,在家道中落的情況下通過多年的打拼,實現了吳家的復興。這裡面有很多原因,天時地利人和都有。

周瑩接手吳家的時候,雖然家境大不如前,但是還有吳蔚文當年積累下的厚實家底和人脈,再加上吳家在商界良好的口碑,給她鋪下成功的路子。

吳家早先家業龐大,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到周瑩手上,吳家在全國多地都還有不少商號、店鋪和固定資產。

周瑩從小受孃家父兄的薰陶,在做生意上有很大的天賦。再加上她知人善用,身邊有以揚州總管羅天增為首的四大掌櫃,他們都很有才能,而且經營有方,為周瑩出了不少力。

周瑩接管吳家大權後,勵精圖治,不久就重振家業。不但重現了吳蔚文當年的吳家盛況,而且生意做得更大,經常搞一些跨領域、跨地域的經營,生意遍及上海、江蘇、江西、安徽、陝西、四川、內蒙、甘肅等地,大小商號覆蓋全國。當時民間流傳這一句順口溜:吳家的夥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

怨不得有人評價她是清朝的女“馬雲”。

沒有江湖、沒有瑪麗蘇,真實的《那年花開月正圓》更加傳奇

周瑩的成功靠打拼,更得益於強烈的政治敏感性

在陝西,周瑩及安吳寡婦的名號被人津津樂道的是,她作為慈禧民間乾女兒的身份。當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慈禧逃到了西安。周瑩帶著十萬兩金銀去迎接,這對於當時落魄的慈禧來說驚喜可想而知——大筆一揮封周瑩為一品“誥命夫人”,比她老公還高一級。

這個頭銜無疑成為周瑩此後經商的通行證,可見她的家庭對她影響多大,沒有什麼成功是無緣無故的,也不是單純的努力就可以實現。

同樣,這種對政治的敏銳也被周瑩傳遞給了自己的繼子吳玉成。劇中,周瑩經過反覆考量選擇中院的侄子作為養子,因為這個人聰慧、善良,有自己的思想,而且還能以人為本。

這個吳玉成後來繼承了吳家的家業,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具體怎樣還無從考證。只知道他最終移居上海,那裡本來就有吳家的生意,很少再回到老家涇陽縣。

抗戰時期,吳玉成將自己涇陽老家的吳家老宅捐出去,作為西北青年訓練班的教學場所。隨後三年,紅軍共在這裡舉辦了6期訓練班,畢業學員13000多人,培養了大批青年幹部。

在當時的局勢下,吳玉成能有這樣的覺悟和眼光,非常人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