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茅台國酒對您說傳奇

國酒對您說(之三)


有些東西很小,關鍵時刻卻常常能揮灑“四兩拔千斤”的傳奇。

1954年日內瓦會議。中國人以美酒與藝術為媒開展全方位外交,贏得了與會各國的理解和支持。凱旋歸來,人們由衷感慨,助此行成功的有“兩臺”:一是茅臺(茅臺酒),二是“祝英臺”(彩色舞臺藝術片《梁山伯與祝英臺》)。

會議期間,茅臺的硬朗形象使滑稽大師卓別林送給了它一個“中國男子漢”的美譽。

不僅僅日內瓦會議,事實上,茅臺酒的揚名史,很大程度折射出中國社會的風雲變幻。

1915年,當一位機智的中國人滿腔激憤,故意將茅臺酒那不起眼的土罐摔翻在地時,猛然釋放出來的濃郁酒香裡激盪著沉甸甸的悲壯。酒香醉人,引得四座皆驚,終將茅臺推上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臺。

“怒擲酒瓶震國威”。作為我國民族工商業率先走向世界的代表,在那積貧積弱的年代裡,茅臺帶給國民的是前所未有的揚眉吐氣。《申報》等報刊在痛斥中國參展團“糜費七十五萬國幣之代價”徒取“國恥”的同時,唯獨對茅臺大加褒揚。

茅臺酒初次“出山”的傳奇,1935年被長征途經茅臺鎮的將軍們津津有味地向紅軍戰士談起。許多戰士用當地群眾送來的酒擦拭傷口,消腫止痛,精神倍添。就此,國民黨各主要報刊大作文章,誣陷紅軍“不知茅臺酒之尊”下酒窖洗腳。一位著名民主人士曾作詩一首仗義執言:“宣傳有客過茅臺,釀酒池中洗腳來,是真是假吾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

新中國成立,給茅臺酒提供了“天高任鳥飛”的廣闊天地,五次全國評酒會,茅臺酒均當之無愧榮登國家名酒榜首,確立了自己的國酒地位。

國酒人忘不了全國人民對國酒事業的關心。1972年全國計劃工作會議,一位抱病在身的偉人的一席發言至今鐫為石碑,立於廠中:“......在這裡,我鄭重地強調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貴州茅臺酒是國酒,那是世界都有名聲的,它對我們外交工作起了重要作用......要保護好茅臺生產的水源不受汙染。為此,我宣佈,赤水河上游不準再建廠礦,尤其是化工廠,請大家務必執行。”

新中國成立40餘年,無數次重大國事活動,茅臺酒都理所當然擔當了友誼使者的重任。從尼克松、田中角榮到金日成、撤切爾夫人,不知道有多少外國領導人與茅臺結下不解這緣。

1972年,幾經醞釀,尼克松的中國之行終於實現。作為貴賓,他受到的中國人民的友好禮遇之一,即是每宴必飲茅臺酒。中美上海公報發表了,尼克松亦深深愛上了茅臺。訪華結束,帶著中國政府贈送的茅臺酒返美的他,仍時常提及“茅臺酒好喝”、“茅臺酒能治百病”......

“茅臺酒融化了歷史的堅冰”——中美關係的解凍及尼克松現身說法,伴隨海外媒介的形象評價,極大擴張了茅臺的國際影響。隨後的中日建交,茅臺酒亦活躍其間,為日本來賓爭相收藏。

對於很多外國友人而言,茅臺酒是和中國的名字緊密聯繫在一起的。80年代,為寫作《長征——聞所未聞的故事》沿紅軍長征路線考察採訪的美國學者索爾茲伯裡回顧自己此行,曾說最大的遺憾是未採訪茅臺酒廠。因為,那時,神秘的國酒之門尚未對外開放。

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茅臺酒同樣超出了其自身價值,已事實上升華為民族文化的某種象徵。政壇風流、文人騷客莫不以飲之為人生大快,留下幾多精彩故事:

抗美援朝結束,一位高級幹部欣喜之餘,一口氣幹了37杯茅臺。

一位老將軍去世,墓中與之相伴的,是他生前鍾愛的茅臺。

“四人幫”被粉碎,一位復出的老人一口氣幹了27杯茅臺,有評價說,這是“仰首把絕世的內亂一口喝乾”。

一位外交家為文,常常右手執筆,左手斟茅臺,一杯酒下肚,錦繡文章如泉湧。

將足跡撒遍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傳統白酒中出口量、出口國家、噸酒創匯最多的紀錄都在茅臺那裡,或許,回過頭來,仍然只有其獨特的芬芳才能為“外運五洲千戶飲,內銷卅省萬人嘗”的勝景找到註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