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事件背后,难道错的仅仅是滴滴吗?

滴滴顺风车事件背后,难道错的仅仅是滴滴吗?

滴滴顺风车时隔三个月,再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遭受公众的质疑与批判。那么面对如此恶性的事件,我们深层次做一个分析。

在男子案发前,有几个迹象表明其存在违法犯罪的可能性:1.金融信用破产,债台高筑,且无力偿还。2.搜索浏览“奸杀”等网页新闻以及法律法规,有内心计划。3.生活工作不顺,屡遭创业失败,有生活的挫败感。那么网贷平台在此事件中扮演者什么角色,我们需要深思?随着“互联网+”模式被广泛认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去提升传统行业的办事效率,已经获得社会实践认可,同样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难以监控的金融环境。

一个收入有限的人,竟然在56个贷款平台申请成功,可见平台在有关资料审核上明显不够严苛。裸贷事件让很多花季少女最后沦为肉体把玩的傀儡,网络投资平台暴雷让很多投资者最后血本无归,同样无节制的网贷让犯罪嫌疑人最后无力偿还?网贷平台是钟谋犯罪的怂恿者,而生活工作屡遭实在是心态扭曲催促者,犯罪计划便开始计划,或许浏览相关网站是他企图在过往的时间里,寻得一丝侥幸。

滴滴顺风车事件背后,难道错的仅仅是滴滴吗?

那么这些分析,难道仅仅是告诉我们网贷平台罪无可赦?显然不是,论语有言:存在即合理。网贷平台的存在一定是迎合市场需求的,但金融体系的监管不够以及网贷平台过于宽松的政策,使得很多不理智之人,深陷网贷泥潭。所以,作为金融体系的一环,网贷平台有责任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加强平台体制监管,对金融信用破产的用户应该及时披露,且将信息对接到相应的互联网平台或者政府部门,将这类潜在“犯罪者”杜绝在网约车的“门槛”之外,防范于未然。

滴滴顺风车事件背后,难道错的仅仅是滴滴吗?

到这时很多人就会说小编是在为滴滴辩解和公关?看看小编的粉丝,你就会发现我并不是什么大V,这种可能性不存在。更重要的是下面我们要分析和批判一下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滴滴。

滴滴作为新三巨头(TMD),从最初创立到市场培育,再到合并优步,最后实现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可谓风光无限。面对美团打车,高德顺风车等新势力的入侵,也毫不畏惧,而且越战越勇。但万万没想到被一次次的“顺风车遇害事件”(对遇害事件过程不多做赘述)推到公众的唾沫“长河里”。 那么滴滴究竟错在哪里?

1.疏忽的管理责任:顺风车申请的管理有着严重的疏忽,审核机制不够严苛,出现人车不符的现象。甚至违法犯罪人员,在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前提下,利用一定的手段仍然可以在平台接单(郑州空姐事件)。

2.用户信息的泄露:滴滴在顺风车加入了很多社交的功能,在顺风车选择接单前,可以看到乘客的性别、头像、年龄以及兴趣、所在行业等信息。

3.顺风车模块不受重视:滴滴出行是涵盖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及大巴等多项业务在内的一站式出行平台,纵观这些业务模块,顺风车出行仅仅占滴滴出行的10%,从实质性来说,顺风车的成与否并不会对公司整体造成影响,而社交功能以及“sexy”的号召,使得顺风车缺失了,该有的严肃性。

当然以上三点在郑州空姐事件后,滴滴顺风车下线,并针对以上三点做了相应的整改,但遗憾的是,滴滴不具备防微杜渐的前瞻意识,或者说还是不够重视“用户人身安全”,在时隔三个月后遇害事件再次在距离郑州1000多公里的温州发生,同样是顺风车、同样是漂亮的女性(漂亮是每个人的权利,不能成为某些人恶意语言攻击的理由),只是不同的是作案时间以及方式。从微信转账的这个环节来说,我们可以呼应犯罪嫌疑人的债台高筑的现状,也可以说明女孩从呼救到遇害其实是有一段时间的,也是救援的最佳时间,所以我们要继续批判滴滴的几宗罪。

一宗罪:踢皮球的滴滴客服。女孩向朋友发出了求救信息,好友立刻联系滴滴。但滴滴客服却以客服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信息,并将其推给了上级和相关工作人员,各种踢皮球。就连警方表明身份三次要信息,也遭到拒绝。可见滴滴在日常工作培训中,并没有吸取以往遇害事件的经验教训,缺失了对客服危机意识的培养。

二宗罪:缺失特殊情况紧急处理的预案。我们认可任何互联网企业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但这只是相对而言的,腾讯为了保护用户隐私不愿告知转错账用户的联系方式,我们可以理解,当然支付宝表示不能。但在脆弱的生命面前,犯罪嫌疑人的隐私是不值得去保护的,包括警察在内的多人曾拨打客户电话,毋庸置疑这是一件严重而紧急的情况,滴滴有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的义务。

三宗罪:对用户投诉视而不见。无论空姐事件还是温州女孩遇害事件,司机在接单前都有遭到女性用户的投诉,作为平台单单通过电话沟通是很难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且作为互联网平台应该更多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在用户生命安全遭到威胁的时候,在获取相应证据的情况下,及时处理平台的毒瘤。而温州女孩遇害的前一天,滴滴面对用户林某的投诉,却视而不见。倘若足够重视,或许遇害事件就不会发生。

滴滴顺风车事件背后,难道错的仅仅是滴滴吗?

那么作为用户的我们是否就没有过错?显然不是,我们对已经发生的遇害事件,不够重视,总是存在侥幸的心理,觉得自己的保护意识强,运气好,不会遇上此类的事情。倘若我们吸取这些用生命留下的血淋淋的教训,提升一下自己的防护意识,那么很多事情是不是就可以被抹杀在萌芽的状态里了呢?

如果女孩在上车前拍下车牌号以及将司机的号码(这基本常识,而且在打车时这类信息用户都是可以看到的)一起发到群里或者闺蜜,是否就可以减少了客服搪塞的最佳救援时间了呢?因为我们太相信这个社会,太不懂得保护自己,所以在悲剧发生后,只能求助于平台,浪费了时间,失去了生命。

在互联网+主导下的商业环境,我们希望互联网企业注重的不单单是流量与数据,在资本的推动下,或许企业会变得更功利化,但我们不愿意看到互联网科技巨头的诞生是建立在血淋淋的生命之上。社会的进步一定是需要互联网平台的推动的,他们减少了企业成本,为公众生活带来便捷,也活跃了市场经济,并且创造了一个个新的概念。但在平台快速成长的同时,请自省一下是否问心无愧?

如果滴滴拿出实质性的整改措施,你以后还会使用滴滴顺风车吗? (单选)
0
0%
0
0%
不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