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化平台建設之雲計算

企業在進行數字化業務建設時,離不開各種IT基礎設施的建設。雲計算作為一種新型的IT基礎設施服務模式,已被廣大企業所接受。

什麼是雲計算

NIST把雲計算定義為一種使能無處不在、方便、按需,通過網絡訪問可配置的計算資源的共享池模型,這種資源可以快速地自動提供和釋放且無需人工介入。雲計算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按需自服務:各種資源(計算,存儲,網絡等)是根據企業自身需要快速提供,在不需要的時候及時釋放,且資源的提供與釋放一般無需人工干預。

資源池:各種資源(計算,存儲,網絡等)以資源池的方式提供給多個客戶,支持多租戶模式。

網絡訪問:雲計算支持用戶通過網絡遠程訪問所需資源。

彈性伸縮:雲計算支持為根據應用負荷快速,自動化擴展或縮減資源。

服務可測量:雲技術提供的各種服務是可以測量的,支持按使用付費

雲計算通常分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PaaS(平臺即服務),SaaS(軟件即服務)三種模式。近幾年,隨著技術的發展,在IaaS之上,又出現了CaaS(容器即服務)。

IaaS的基礎是虛擬機,虛擬機可以理解為對硬件資源的抽象,CaaS的基礎是容器,容器可以理解為對操作系統的抽象。通過容器技術封裝的應用可以在任何支持這種容器技術的操作系統上運行。

雲原生應用

企業在構建新的數字應用時,一個推薦的方案是基於雲計算構建雲原生應用。雲原生應用是指指原生為在雲平臺上部署運行而設計開發的應用,它不是簡單地把原先跑在物理服務器上的應用放到雲計算中的虛擬機就可以了,雲原生應用需要真正發揮雲技術的的彈性、動態調度、自動伸縮等特性,打造敏捷的應用。雲原生應用可以架構在IaaS,CaaS,PaaS之上,如下圖所示:

數字化平臺建設之雲計算

雲原生應用架構

雖然雲原生應用可以直接架構在IaaS之上,但近年來的一個趨勢是利用容器,微服務等技術來架構雲原生應用,因此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給出了雲原生應用的三大特徵:

容器化封裝:以容器為基礎,在容器中運行應用程序和進程,並作為應用程序部署的獨立單元,實現高水平資源隔離。

動態管理:通過集中式的編排調度系統來動態的管理和調度容器資源。

面向微服務:把傳統的複雜單一系統,通過微服務的方式拆分成多個子系統,子系統之間通過服務的方式連接。

如何利用雲平臺的特性來架構,開發一個雲原生應用,除了傳統的架構設計模式外,還需要考慮雲平臺所帶來的架構設計變化,比如著名的12 factors:

傳統應用如何遷移到雲平臺

企業在把傳統應用遷移到雲平臺時,有三種主要遷移策略:

數字化平臺建設之雲計算

傳統應用雲遷移策略

重新部署應用:採用此種策略,大都只利用雲平臺基礎設施的能力,比如虛擬機,存儲,網絡等。企業只需把應用在雲平臺上重新部署即可。但是考慮到雲平臺的自動部署,自動伸縮,本地臨時存儲等特點,應用可能需要進行少量代碼修改以適應雲平臺特性。比如日誌本地存儲改成集中式存儲。

重構、重建應用:充分考慮雲平臺特性,重新設計應用架構,重新構建業務代碼。

替換應用:用SaaS解決方案,替換現有的應用,比如用Salesforce的CRM解決方案替換企業現有的CRM商業套件,需要考慮如何把數據遷移到新的雲軟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