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人說「越是底層出生的人,越安於現狀」?

wydnyg


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一下為什麼越是底層出生的人越安於現狀:

1. 長期的“匱乏感”讓他們更容易滿足

越是底層出生的人,在成長過程中越可能處於“匱乏感”之中,比如物質匱乏,沒有錢買需要的東西;精神匱乏,比如父母在外打工,自小缺少關愛。

在這種“匱乏感”中,人會更容易有不安全感,害怕自己僅有的東西也失去或被剝奪。相比於享有更多資源的人,這些在匱乏感中長大的人更傾向於選擇穩定、安逸的工作,也更安於現狀,因為他們更注重於保守住自己現在所擁有的,害怕冒險而失去現有的資源。

2. 不擅長為自己選擇,習慣隨大流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相比於富裕的人,底層出生的人不擅長為自己做選擇,更隨遇而安、隨大流。

可以想象,富人的成長過程中是充斥著選擇的——選擇吃什麼、玩什麼、讀什麼專業、學習哪種樂器,所以他們習慣於選擇自己想要的;而底層出生的人,面臨更多的是“被安排”——有什麼吃什麼,有什麼崗位做什麼。而要離開現有的生活,就是一種選擇,底層出生的人不擅長為自己做選擇,也就更安於現狀。同時,為了融入社會群體,他們更傾向於隨大流,以“我與別人相似”來獲得認可。

3. 向上流動的階級通道幾乎關閉

如今,底層出生的人可能比過去更安於現狀了,因為向上流動的階級通道幾乎關閉了。過去人們可以通過十年寒窗金榜題名,在城市中立足。而如今,即使是985、211高校的畢業生,也很難憑一己之力在北上廣安家立業。底層出生的人想要實現“逆襲”太難了,索性安於現狀。

你對這句話是怎麼看的呢?留言告訴我們吧。

歡迎點贊並關注頭條號“知我心理學”——2017年度健康頭條號、悟空問答最佳乾貨科普答主獲得者,400萬用戶信賴的心理學社區,在這裡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知我心理學


因為越是底層出身的人,越沒有勇氣去改變自己,乃至改變自己所身處的環境,因為他們單單要活著,就已經拼盡了自己所有的力氣。

我之前在讀大學的時候,就發現了這樣的一個現象,來自於貧窮家庭的學生,越不想去努力學習,不是他們看不到學習的好處,而是他們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勤工助學的事情之上了,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

在出身於家庭優渥的同學看來,他們就是在本末倒置,他們根本就是在虛度光陰。

但任何困境,只有你深陷其中的時候,你才會發現任何的努力,都是那麼蒼白無力。

底層出身的孩子,不單單受制於自己的眼界非常淺薄,更重要的,他們無論是精神還有物質,都處於「稀缺」的狀態。

所謂的「稀缺」,指的是當你連自己的物質條件都不能夠滿足的話,經常吃了這一頓,就沒了下一頓,那你整個人的視野,就會非常短時,你只會想到那些能夠給你帶來即時反饋的事物,對於那些現在做了,將來能夠受益匪淺的事物,你一般會自動過濾掉,因為你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做。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說窮人不懂得買點保險,為將來遇到的風險提供保障;說窮人只顧吃喝玩樂,不懂得將錢給存起來,以做不時之需的原因。

窮人有時候光活著,就已經非常不容易。

所以,下次當你想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去評判或者鄙視底層人民的時候,請記得,不是所有的人,都擁有你現在的物質條件。


曾少賢


這道題問的其實非常的好,我們可以看到非常多出身於底層人,他們安於現狀,只是希望過著小富即安,甚至於安於溫飽的生活,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原因主要有三個:

環境的影響

第一個因素就是因為他們身邊的人都是一樣的人,每一個人都非常的受身邊人的影響,如果當你身邊的人都是這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不希望通過拼搏獲得更大成功成就的人,那麼你去拼搏之心也會大大降低的。而且當你想去做出改變的時候,當你開始奮發努力的去工作去讀書,去想去改變自己的現狀的時候,身邊的人就會說你不要白日做夢了,你這樣是做不到的,你就應該像我們一樣,安於現狀,因此他們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只要付出的努力和心理壓力是巨大的。

見識的廣闊

第二點是因為他們沒有見識過外面的世界,他們認為只有通過自己勤奮的勞動,才能獲得更多的金錢,這個世界上的工資比永遠不是因為你的勞動強度有多大?是因為你是否提供了這個世界上所稀缺的東西,如果你提供的東西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所非常稀缺的東西,那麼你所收穫的回報也就更多,而且如果你對這個世界影響,你的回報也會更多,我說這個事情工資比是按照你做的多,就應該獲得多的話,那麼那些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應該是最富有的人,因為他們勞動的強度是非常之大的,遠比那些坐在辦公室裡面吹著空調,喝著茶指點江山的人要辛苦得多,而只是因為它們所對世界的影響過於低了,因此他們才不能獲得更多的回報,,而出身底層的人,他們從來不知道這些大道理他們也不認可這些大道理,他們認為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行,因此他們覺得現在做的就是正確的事情。

家庭的負擔

最後一個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也就是他們家庭的負擔,很多,出身底層的人民之所以叫做出身底層,就是因為他的原生家庭不能提供給他非常充足的物質條件,以及不能送他出去看看這廣大的世界,他身邊的人也只是與他們一樣的這些貧苦人民,或許他們有一個重病在床的父母親或許自己家庭貧寒,以種地為生,那麼成長在這樣環境當中的他們,對於錢的概念認識得非常之不正確,他們覺得有了錢必須要存起來,這樣才有安全感,他們從來不敢去進行任何方面的投資,哪怕是投資在自己的身上,而且當他們賺了一毛錢的時候,往往這些錢還要用於還債,因此他們去改變現狀的能力也非常之薄弱。


朱少鋒


喵女王觀點:視野決定見識。見識決定認知,也就是思維方式。

底層出身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成長環境的限制,只有少數的人能夠衝破環境和家庭的束縛,實現躍遷。無論是認知階層的躍遷,還是整個在社會體系階層的躍遷。

子曰,生於春,而亡於秋,何以見冬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領域裡面見不到冬。

處於那些處於相對底層的人,見識相對更少,直接的後果就是視野很窄,沒有開放的心態。不能伸出更多的觸角,和這個社會產生更多的連接,他們的信息更為閉塞。

他們更容易用我現在擁有什麼資源來決定,我還能做什麼。而那些見識特別多的人會有更好的思路,去想我未來要擁有什麼,我現在能做什麼,而不會囿於現狀。

那些底層出身的人,由於生長環境所限,更容易集中擁有窮人思維,會把自己的關注重點在於稀缺的資源上面,就是我現在沒有足夠的資源,我不能夠做很多事情。

擁有開放的心態和這個世界做更多的交互,才有更多的可能性。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關注北大保安有過去20年間有很多逆襲成了大學教師,有一些取得了很多在常人來看不可能的成就,那是因為他們在身在北大,耳濡目染,教育的環境,讓他們打開了更多的視野。然後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深造,來改變了命運,實現了階層的躍遷。

越學習越知道自己的無知,只有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找到突破,把生命活出亙古多的可能。

我是職場喵女王,用專業的能力和美麗的態度行走職場,關注我,助力職場,一路UPUP~~~~

本回答由喵女王原創並首發頭條,歡迎你的點贊關注轉發,O(∩_∩)O謝謝。


職場喵女王


前段時間被一則新聞刷屏了。

文章講了一篇很悲慘的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叫蔣貴英。

老奶奶17年的時候已經八十一歲了,還有幾個姊妹,但都去世了。

老家是四川資陽的,在他60多歲的時候,他跑來了成都,已經快20年了。

但這20年來,大城市的繁華和她一直無關,她家真的是“家徒四壁”啊,嚴格來說都不算家,只是租來的一個房子,裡面堆滿了她撿來的垃圾。

他有個老伴,比她年齡還大,88歲了,又患了肺病,也沒法工作。

這還不算,她還要養一個58歲的女兒。

女兒叫鄭淑蘭,6歲的時候就得了腦膜炎,癱瘓了,而且人也變傻了,生活都沒法自理,全靠老奶奶一個人來照顧。

每天一大早,據說是6點左右,蔣貴英就會跑去街上撿垃圾。

之所以起這麼早,是因為怕晚了垃圾就被清潔工打掃了。

我看過新聞報道,她一天的生活基本上就是這樣的:

好在事情一經報道,就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很多好心人紛紛跑去給老奶奶捐錢捐物,現在處境應該好很多了。

可是,生活中肯定還有其他類似的人。

也許沒有到這麼窮困的地步,但確實生存還是不容易。

這些底層的人,你說他們不安於現狀,倒是能幹嘛呢?

做生意吧,沒本金,連貸款都不知道去哪裡貸;找工作吧,沒學歷、沒背景,尤其是一些年齡大的又沒有文化和技術的。

有些時候,之所以越是底層的人越安於現狀,主要是兩個原因:

根本看不到方向

生活在底層的人,大多數是從一開始就出生在社會底層。

沒有受過什麼教育,沒法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和更大的世界,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根本就看不到未來的方向啊。

有些農村的孩子,父母從小外出打工,由年邁的爺爺奶奶照看,平時基本上就沒有人很好地教導。

或者也有些跟隨父母外出,可是父母都要去打工掙錢養家了,哪有時間和精力來輔導孩子呢。

農村的教育也是越來越衰敗,好的老師都跑去城裡頭或者縣裡頭了。

努力也未必有成效

另外有些其實最開始也還是挺努力的。

可是努力了也未必見成效啊。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以高中入學率為例:

現在雖說是九年義務教育,可實際上,很多農村的孩子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然後跑去打農民工。

當然,打農民工又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憑自己本事掙錢,正正當當。只是,這樣一來,和城市裡的孩子相比,處境和發展確實是處於不利地位啊。

再比如考大學:

資料來源: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legacyintouch/d640.html

而且,名校的農村孩子錄取率越來越低了,現在好學校的學生,很大一部分比例,他們的父母都是公務員、企業管理者、白領、教師等。

再說找工作吧

找工作的時候有不少靠關係,應該很多人都知道這一事實吧。

如果你爸是李剛,是某單位領導,那幾乎不管啥學歷,總有法子把你塞進去,比如,我以前一個學生,他爸就說國企領導,這傢伙還沒畢業工作就基本敲定了,等班上其他同學都在苦逼找工作的時候,他還悠哉悠哉地玩耍。

如果你沒有關係呢,假設各方條件非常好,名校好專業,各方能力突出,問題也不大,但是,又沒關係,又不是好學校,條件也平平,你要找個好單位就非常不容易了。

所以說,很多人也不是不努力,只是經常努力了也沒有正向的反饋和收益,就喪失了動力,不願意努力了。

當然,也有極少數人智商和情商都非常高,人聰明,又很努力,這種一般也還是能在這個社會上有立足之地的,但是,一來人少,二來過程也會比較辛苦的。

所以,總結一下:

為什麼越是底層出生的人,越安於現狀?

  • 一是因為身處底層,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該如何努力;

  • 二是因為缺乏人脈、資金和方法,努力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效果,慢慢喪失動力,逐漸安於現狀了。

馮老師也算是過來人,現在專注於個體成長、發展與職業規劃。


馮起升



首先要明確什麼是底層思維?沒有絕對的底層的人,但有底層思維的人


底層思維是什麼?

這裡我不多說,只用一個詞來對應,就簡單直接了當了,底層思維=本能思維




底層人的思維就是本能反應,這就明白了吧,什麼是本能?


比如,人類的本能反應如性衝動、喜歡安逸,貪吃、想輕鬆點,恐懼未知這些都是本能反應,


窮人絕大多數是依靠本能反應生存。


你會發現底層人看似能吃苦耐勞,可以提著箱子走幾里路不打車,在冰天雪地裡幹活,捨不得買吃的,但是他們卻不願意對未來某一個可能有價值的事物,花一點時間思考和學習,富人則相反。


肢體的勤勞彌補不了腦袋的懶惰



越層的人腦袋越是懶惰,越底層就越靠本能思考問題


比如一個有上層思維的人會思考:如何投資,如何學習提高,如何賺想賺錢的人的錢這些問題,然而底層人思考的很簡單:幹什麼能賺錢?而且是要馬上賺錢,所以很多人選擇了力工,當天就賺錢。



對未知的恐懼,保守不敢突破,缺少自信又盲目樂觀這都是底層思維


比如我小時候在農村,農村裡有很多牛比人,但是後來有的人家裡有人生病,來北京,竟然連醫院都找不到,被騙了幾十萬,這些人都是當地農村的人面臉的人物呀,這就是在本區域稱王稱霸,一旦離開本區域就是條蟲子。


再比如現在很多年青人一遇到事就“我不知道,我不會,我不懂”,習慣性的,你們有啥不懂的?還不會查嗎,還不會學嗎?底層思維,就是精神的乞討者。


底層人習慣說“我不會”,精英習慣說“這我得學”



越是底層的人越安於現狀,他們追求的是“圓滿”而不是自我價值


比如會常說“人這一生平平淡淡就好”你能平淡嗎?你兒女的學費都供不起還平淡個P.


再比如“我這個人沒有多少錢,但我對朋友講義氣”這種話就是屁話,你沒錢還義氣個屁,你請別人吃幾次飯?


能活著就是底層的圓滿,對自我價值追求毫不關心


這些人就是過早認命的一群人,這輩子就這樣了,就指望兒女們出息吧,所以經常聽到“我這輩子就這樣的,咱不能讓孩子吃虧”,這種話真是世界上最失敗的語言。


我就是孫洪鶴這貨,創業教育、品牌營銷專家,一個堅持原創的自媒體人,歡迎你的關注,願意分享有關賺錢的一切問題,更多請關注。


孫洪鶴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分析:

第一,環境。

一個人出生在底層,接觸的都是整天吃喝嫖賭好吃懶做的人群,自我還不能覺醒,那基本上安於現狀也很正常,環境的影響力真的很大,在雞群中鶴立,需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同流合汙”。

第二,見識。

出生在底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視野上不夠開闊,眼睛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即使有想改變的意願,怕是也無從下手。

第三,能力。

很多底層的人並非不想改變,但是受限於能力問題。比如,答主的某位同學在一個三四線城市當老師,想通過奮鬥來改變家庭狀況,但是他把自己侷限在當老師,最多業餘兼職教教學生。很多學校是嚴厲禁止教師在課外授課兼職的,尤其是中學老師本身也很忙,沒有培養自己新的賺錢能力,對現狀更多的是無奈。

第四,家庭。

同樣是一位同學,音樂方面有一定天賦,也曾想過北漂,但是房貸、孩子、車子,還有穩定的工作,放不下,捨不得,最終選擇放棄自己,安穩度日。

第五,導師。

很多人的改變源於一位生命中的導師,點醒、點撥,甚至手把手指導,大多數人並沒有這樣的機緣和人脈,最終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裡安於現狀。

總之,人要改變,外因重要,更需要內因(內在的覺醒),這就需要在自我提升方面下工夫。


實用管理學


首先,不是底層出生的人安於現狀,而是他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和天空,他們覺得現狀就很好。

有一位記者到西部地區去採訪,在山上碰到了一個放羊娃,於是產生了以下一段著名的經典對話:

記者問:“你在幹什麼呀?”
放羊娃答:“放羊。”
記者又問:“放羊幹什麼呀?”

放羊娃又答:“掙錢。”
記者再問:“掙錢幹什麼呀?”
放羊娃答:“取婆姨。”
記者繼續問:“取婆姨幹什麼呀?”
放羊娃答:“生娃娃。”
記者又問了一句:“生娃娃幹什麼呀?”
放羊娃回答:“放羊。”

這段對話是真人真事,放羊娃的生活環境已經侷限了他的思想模式和觀念,在他的頭腦中,他的孩子也應該繼續延續“放羊—取婆娘—生娃娃—放羊”的循環模式,因為他對外面精彩豐富的世界一無所知。無知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有時不是底層出生的人安於現狀,而是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他們活在底層,他們覺得人生本該如此。

其次,出生底層,即使不安於現狀,又能如何呢?現在社會想逆襲太難了!

之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節目內容設計的是讓一群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互換彼此的一天,讓他們分別去體驗對方一天的學習和生活。

互換的一天裡,農村孩子在城市裡各種格格不入,各種眼神懵懂;
而城市孩子在農村則顯得更加適應和放鬆,畢竟對他們來說不過就是去農村玩耍一天而已。

仔細想想,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殘忍的電視節目,城市的孩子從農村回到城市,可能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但是對於農村孩子呢?他們見識並體驗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卻迅速的被剝奪走,然後看得到卻握不住。

這樣的體驗對農村孩子到底是激勵還是傷害呢?

歡迎評論一起探討~

我是職場資深HR李小船,同名微信公眾號“李小船”,歡迎關注我。職場酸甜苦辣,陪你一路成長。


職場女超人李小船


為什麼越是底層出身的人,越安於現狀? 我認為這個問題有三個原因。

第一、底層出身的人,接觸不到更高的視野。

我們常常調侃:“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當我們身處井底,所見到的不過是一塊圓圓的天,我們怎麼會想到井外還有大海,怎麼會想象自己還可以跳脫出去呢?同樣,當我們不知道世界上還可以有富人這般的生活方式時,我們怎麼會想著努力向上爬呢?

第二、底層出身的人,更容易受到父母輩思維的影響。

從一出生起,身邊的人都是循規蹈矩的中學畢業,然後去工廠裡打工、貼補家用的話,自己能獲得父母的支持讀到大學畢業都很難了。父母認為讀書無用,你就沒有讀書的機會,無法抓住教育這把梯子實現階層的跨越;父母認為小富即安,你就安於現狀,不會想著如何投資讓錢生錢……那些出國留學深造、清北讀研讀博、創辦互聯網公司、IPO上市、區塊鏈比特幣都是很難與自己產生聯繫的事,怎麼可能再“向上爬”呢?

第三、底層出生的人,更會關注眼前的利益。

我有一個朋友是旅行社的老闆,她跟我講起她的一個員工剛剛離職,因為這個員工覺得現在一個月只能拿三千多,而送外賣不用動腦子一個月也可以五六千。 他不知道的是,在旅行社積累的資源可以讓他擁有價值幾十萬的客戶源,崗位晉升到管理層後月收入也會幾倍幾倍地翻番,而送外賣卻很難得到提升。因為出身底層,所以更習慣於關注眼前的利益。


作者簡介:賀嘉老師,長江商學院CEO班演講教練,教過1000+高管的演講,現在想帶你成為一個能說會道的人。


賀嘉


不是安於現狀,是不敢折騰。

我老公的一個朋友,本來打工吧一個月穩掙四千,但是他不安於現狀。他盤了一家洗車店。他光轉讓費付了二十五萬,一年僱了五個工人,光人工工資十八萬;還有房租,一年八萬。;再加上其他什麼的費用;一年到頭收入小於支出。通過他兩年間不斷的努力,終於欠銀行一百萬了。現在兩個兒子都是他老婆掙錢再養,他的錢每個月不夠還銀行利息的。

我老公還有個朋友自己條件不好,但找的老婆家很有錢。有多少錢尼,就是我們這裡最繁華的街是她爸爸蓋的。他說沒房子,他岳父說那條街上好幾套,隨便挑個住。他說結婚後想開個少兒特長培訓班,他岳父說那一排鋪面隨便挑幾個,打通去弄。他不交房租,怎麼樣都是掙錢。再不行轉讓掉,又掙一筆錢;店鋪房租又掙一筆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