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人類的細胞放大十億倍、百億倍,那麼每一個細胞是不是就是一個宇宙?

天地明


1665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利用自己製作的光學顯微鏡發現軟木塞的薄切片中佈滿了小小的方格,如同一間間獨立的小房間,於是將其命名為“cell”,不過,胡克看到的僅是已死亡之後的植物細胞的細胞壁,而真正發現活細胞的是荷蘭的科學家列文虎克。

隨著顯微鏡技術的提高,人們將顯微鏡的分辨率大大的提高,因而觀察到了細胞最細微的組成,原來,即便小若細胞,內部的世界也竟如此精彩。

人們不僅將目光對準微觀世界,還同樣的看向了地球外更廣闊的宏觀宇宙世界,發現,宇宙的大尺度空間結構真的好像生物體的腦細胞組織,於是,人們很自然的聯想到,“哇!是不是每一個小小的分子或原子,裡面都暗藏著一個微觀宇宙呢?”

持有這種看法的人們理由很充分,他們會把時間也統一,比如現實世界1秒鐘,微觀世界早已千萬年。

但這種思路對嗎?符合已知的規律嗎?

很顯然,完全不符合。僅從一點便可以看出。人類所處的宇宙處在快速膨脹中,所以,照此說,細胞若是宇宙的話,理應也在膨脹,那麼生物的總體型應該不斷地擴大,且擴大的速度非常誇張,應遠遠超過生物體自然生長速度。

另外,深入微觀世界裡,其實那是量子的世界,到處隱含著不確定性與隨機性,這與宏觀世界不同,所以,就我個人而言,我不贊同此類說法。謝謝!


一枚遊戲科幻迷


這,肯定就不行啊。可以說:將人類細胞放大很多倍後,整個細胞看起來非常的寬敞和宏大,但不會變成宇宙的。

我們先來看看宇宙是什麼。廣義的宇宙是萬物的總稱,是時間和空間的統一。狹義的宇宙則是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物質。而人類細胞只是人體的一部分,它在物質上就不等於宇宙。細胞的平均直徑在10—20微米之間,假設它為10微米,也就是0.00001米如果放大100億倍後,就是100000米,也就是100千米。也就是說,一個人體細胞放大一百億倍後直徑可以達到100千米。一個直徑100千米的球體雖然看起來確實非常大,但跟地球比起來還是太小了。地球的直徑可是12756千米。

如果人體細胞的直徑放大到100千米後,細胞內的各種細胞器、物質等等都很明顯的被看到。細胞都是一個個液體球,所有的細胞物質都浸泡在細胞液中。細胞核、線粒體、內質網、高爾基體、蛋白質、脂肪、DNA、RNA等等,這些物質和細胞器都浸泡在細胞液中,而我們都能很清楚的看到這些東西,而這些東西也會充滿整個細胞,不會出現整個細胞像足球場一樣空曠的情況。


翦翳翎


將人類細胞放大至十億倍,百億倍,每一個細胞是不是相當於一個宇宙,那就要看你是怎樣理解宇宙的;不論微觀還是宏觀,我覺得都是高級由低級組成,而低級是無法由高級組成的這樣一個規律,下面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將細胞放大之後究竟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規律有什麼不同。

1:組成人體的細胞從空間尺度上來分析是處於微觀級別,其基本組成單位是原子,現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細胞被放大了幾百億倍,那麼原子也會相應地倍放大,眾所周知,在微觀世界的粒子遵循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現在這個粒子被放大,這個粒子就會和人類一樣處在宏觀世界,而對於宏觀世界的物體用不到測不準原理,這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即倍放大的原子既要遵循測不準原理,畢竟它還是原子嘛!



2:同時又要遵循和其他宏觀世界的物體一樣的規律,畢竟它的體積很大!而根據物理規律,這樣的物體是不存在的,因為我們組成我們人體的最基本單位就是原子,如果把一個細胞比作成一塊磚,把一個人比作成一棟房子,這就好比一塊磚比房子還要大;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你還要把這個放大的細胞看作成一個宇宙的話,那就只有一種辦法,就是把你身體的組成變得和這個放大的原子一樣,並且你的體積還必須比這個細胞小很多倍。


因為從我們人類目前所處的宇宙規律來看也是這樣的,即組成宇宙中天體的最基本單位是原子分子,而組成人的最基本單位也是原子分子,只有體積大小的差別。否則的話,就算你將這個細胞放大數千億倍,都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個宇宙,因為它已經違反了宇宙中物體組成的基本規律,簡單說就是本來不是這個領域的物體突然出現在本不該出現的領域!


零維立方體


細胞是生命體,即便放的再大,它也和沒有生命的宇宙有本質的區別。



總有人喜歡幻想宇宙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我們的銀河系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細胞而已。可是,生命體是有物質頻繁的交流合成以及信號傳導的,而這些對於我們的宇宙來說根本就不可能發生。就以銀河系來說,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它和周圍的星系有什麼物質交流或者某種信號交流。而且宇宙在一直膨脹,其邊緣的速度甚至大於光速,如果宇宙是一個人,那麼邊緣部位想和我們這邊通過某種信號交流都不行,因為任何邊緣部位發出的光永遠都到不了銀河系。



而細胞內部時刻都在進行著新陳代謝以及通過各種蛋白進行生命過程的調控,各種化學反應不停進行,所以實在難以找出細胞和宇宙的相似之處,即便把細胞放大了,我們也會發現大了的細胞和宇宙完全運行的不一樣。



宇宙結構靠的是引力支撐,而細胞卻不是,細胞的結構比宇宙還要複雜的多!


PhD肖


答: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將人類細胞放大後是否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是信仰問題,科學上並不支持這個說法!


目前人類已知四種相互作用力,一切物質和物質之間的聯繫,最終都可歸功到這四種作用力上。




然而,四種基本作用力的強度,和作用距離有著密切聯繫。比如萬有引力主宰著宏觀世界,電磁力在微觀和較小尺度的宏觀世界起了主宰作用,而強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只在微觀起作用。


四種作用力這麼精巧的設計,決定了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物理規律是存在區別的;也說明我們世界從宏觀到微觀,不可能具有分型式的嵌套結構。



比如,在宏觀世界中,八大行星圍繞太陽旋轉;在微觀中,電子圍繞原子核旋轉;但是它們遵循的物理規律是不相同的,一個由量子力學描述,一個由廣義相對論描述。

所以關於題目的說法,在科學上並不靠譜。


不過,如果把該問題看成信仰問題,那麼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更小尺度上,或許存在一個全新的宇宙,在該宇宙中的物理規律和我們的宇宙不盡相同,但也僅此想象而已。。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這裡,喜歡我們答案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並不是。也就“宇宙內包含了無數的天體,細胞內包含了無數的原子“這點類似了,其餘的並沒有什麼相同之處。

我估計很對人認為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很相似,是源自下面這張圖(當初我也是這麼認為的)

沒錯,就是原子內部的結構,電子繞著原子核運轉,乍一看感覺和太陽系八大行星的運作很相似,然後就開始想象了,是不是尺度越小,它內部的世界就越像宏觀的宇宙一般呢?

實際上

這幅圖也就是中學時代,我們初次學習理化知識接觸到的,叫做“盧瑟福原子模型”,也有個別稱“

原子行星模型”。

這個模型對於初次理解微觀世界,的確很形象,讓我們在腦中有了電子,原子核等形象化的瞭解,但實際上這個模型是有缺陷的,就比如電子的繞核運轉,因為電子做的是變速運動,勢必會發射電磁波,導致能量減弱,最後應該會落到原子核上,很顯然這不符合實際。

到後來,就有了“電子雲”整個概念,電子的位置只能用概率大小去判斷,如下圖,你覺著它還像太陽系嗎?

期待您的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中國古人早說了。宇宙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現代科學證明,組成每個人身體的細胞物質成份一樣,都是由微小的原子構成。如果把一個人的細胞放在顯微鏡下放大幾千萬億倍,就會發現人是由一個個小小的原子組成。而原子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組成。一個個原子就像一個個太陽系。原子之間是廣大無垠的空間,如同小宇宙。






龍行世明


其實人們對於自己說不知道的事物總是充滿猜想,即便是猜想,也許會在未來某一天被科學所證實,你所說的把細胞放大,那的確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世界,正所謂一沙一世界,只不過有生命的世界會更加精彩罷了,如果真的把細胞放大一定倍數,你會發現每個細胞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可以交流信息,比如神經衝動,還有激素對細胞的作用等等,也可以交流物質,比如他們可以從身體的內環境中攝入自己所需的各種營養元素,也有戰爭,比如白細胞對病變的細胞或者外來的病菌進行吞噬,這些都是細胞進行的一系列的生命活動,如果你觀察的是單細胞生物那就更加明顯了,那麼還回到動物細胞中來,如果你在細胞的基礎上繼續去觀察,你會發現細胞的更加細微內部結構同樣也在做著相似的事情,它們會複製自己,例如DNA,還有其他種類的核糖核酸,以及蛋白石,他們雖然種類不同卻有著一定的紐帶關係,它們要麼複製自己,要麼產生其他物質,它們互相依賴,又各有功能,才組成一個完整的細胞。這應該是生物學的一個端點,一個最基本的東西,如果再繼續方法,相信那便是原子在做無規則的運動了,就進入化學領域了,如果在化學的原子上繼續放大便是量子領域了,如果你連量子也要放大,我相信只有靠自己的想象力了,因為這已經超過放大鏡的原理了,人總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何不仰觀天象,俯察稻秧,隨心而動,隨夢而止,何不抽刀斷水,所向披靡,你怎麼樣,對世界解釋便怎麼樣



星星之語ok


不會的,因為,一個細胞大約10微米,乘以100是一毫米,乘以10萬是一米,乘以1億是1千米,所以放大100億倍才是100千米,已知宇宙直徑是930億光年,這怎麼比,真的可以忽略的哥們


高調踢場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一直在思考。高中我們都學習過,最小的是原子,原子組成分子,各種物質。哪我們地球是不是顆原子或者電子,太陽是原子核,整個太陽系就是一個原子或者一個分子,無數個太陽系組成銀河系系,無數個銀河系組成詛咒。哪身體呢?你想吧!身體就相當於宇宙,各大器官就是銀河系,細胞就是太陽系。人類是由一顆受精卵發育這麼大的,而宇宙就是一個點爆炸,後期膨脹而成,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